張玉亭 黃一沁 陳潔 保志軍
目前,推薦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重要措施包括改變既往膳食模式,增加體育鍛煉等。然而,對于NAFLD患者的飲食干預方面,目前并沒有一致的觀點,通常認為,限制熱量及低脂飲食(low fat diet,LFD)有利于NAFLD患者病情的改善[1]。近年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ow-carbohydrate diet,LCD)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2]。本研究收集了國內外通過LCD與LFD改善NAFLD患者病情的相關文獻,為治療NAFLD患者提供一定依據。
文獻檢索范圍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CNKI)及萬方數據庫,時限為建庫開始至2019年1月。中文關鍵詞:非酒精性脂肪肝、低脂膳食、低脂飲食、低油飲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低糖飲食、低糖膳食等;英文關鍵詞:①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Fatty Liver, Nonalcoholic,Liver, Nonalcoholic Fatty,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des等;②Diet, Low Carbohydrate,Low Carbohydrate Diets,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Carbohydrate Restricted Diet,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s,Low-Carbohydrate Diet,Low-Carbohyd-rate Diets等;③Diet, Fat-Restricted,Fat-Restricted Diet,Fat Restricted Diet,Fat-Restricted Diets,Low-Fat Diet,Low-Fat Diets,Fat-Free Diet,Fat-Free Diets等。
納入標準:①國內外已公開的關于LFD及LCD對NAFLD患者進行干預的隨機對照研究,研究文獻為全文,語種包括中文與英文;②通過病理或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③文獻對研究方法及樣本量大小,以及所采取的膳食組成有明確說明;④通過各類方法可獲取文獻相關數據,或者可以通過相關數據計算得到所需數據。排除標準:①動物實驗、摘要、病例報告、綜述及重復發表的文獻;②無法獲取相關數據。
分別對文獻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并按照Cochrane偏倚風險評估工具[3]評估所檢索文獻質量,同時通過Jadad量表進行評分[4],≤2分者為低質量臨床試驗,>2分者為高質量臨床試驗。
目前,對LCD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通常認為,LCD意味著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在目前推薦的每日總能量攝入的45%~65%以下[5]。Feinman等[6]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的推薦,將其進一步劃分為4種,①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ery low-carbohydrate ketogenic diet,VLCKD):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20~50 g/d或每天攝入總能量2 000 kcal左右,且碳水化合物供能<10%;②LCD:碳水化合物攝入<130 g/d或攝入量低于每日總能量攝入的26%;③中等碳水化合物飲食(moderate-carbohydrate diet,MCD):碳水化合物攝入為總能量的26%~45%;④高碳水化合物飲食(high-carbohydrate diet,HCD):碳水化合物攝入>45%。本研究根據該標準對納入的文獻進行亞組分類,并進行分析。
使用Stata 11.0對所獲數據進行分析,評價各研究間的異質性,若I2<50%,考慮研究異質性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所獲數據進行研究,如I2>50%,則考慮研究異質性大,首先考慮采用亞組分析解釋,如仍有較大異質性,則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Stata軟件對所獲數據進行敏感性分析,同時,若納入文獻大于10篇,則使用漏斗圖與egger檢驗評估發表偏倚。
通過文獻檢索,共獲得文獻668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獻23篇,英文文獻645篇,最終納入符合要求的文獻11篇,共計420例NAFLD患者。具體過程見圖1。
通過Cochrane偏倚風險評估工具[3]及Jadad量表[4]對相關文獻進行評分,見表1,2。

圖1 納入排除流程圖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表2 Cochrane 風險偏倚評估和 Jadad 評分
注:根據Cochrane風險偏倚評估標準,H為高風險;L為低風險;U為未知的
(一)體質量的變化 在納入分析的11個研究中,10個研究報道了患者體質量的變化[7-9,11-17],納入373例患者。對數據進行異質性檢驗,結果提示I2=37.5%,P=0.109,提示異質性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合并效應值(MD)=0,95%CI[-0.116,0.277],Z=0.80,P= 0.421,MCD組[7-8,11-16]MD=0.126,95%CI[-0.110,0.363],Z=1.05,P= 0.294,VLCKD組[9]MD=0,95%CI[-0.924,0.924],Z=0,P= 1,HCD組[17]MD=-0.025,95%CI[-0.406,0.356],Z=0.13,P=0.898。提示不管是哪個亞組,LCD相對于LFD來說都沒有改善NAFLD患者的體質量,繼續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MCD組剔除單個研究后的合并結果均與未剔除時的結果一致,HCD及VLCKD組由于納入研究過少,無法進行敏感性分析。各亞組納入文獻均少于10篇,故不進行發表偏倚的相關檢驗。
(二)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的變化 有9個研究[7-9,11-12,14-17]對患者TC的改變進行了分析,納入384例患者,進一步進行亞組分析,MCD組[7-8,11-12,14-16]異質性檢驗提示I2=51.5%,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提示MD=-3.555,95%CI[-13.757,6.647],Z=0.68,P= 0.495,提示采用MCD飲食相對于LFD來說并沒有改善脂肪肝患者的TC水平,對MCD組進行敏感性分析,剔除單個研究后,合并結果與未剔除時一致。VLCKD組[9]僅納入1個研究,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D=-0.705,95%CI[-1.661,0.251],Z=1.45,P= 0.148,表明VLCKD飲食相對于LFD也未改善脂肪肝患者TC水平。HCD組[17]同樣納入1個研究,結果顯示MD=-0.59,95%CI[-0.979,-0.201],Z=2.97,P= 0.003,提示HCD組相對于低脂飲食組可以降低NAFLD患者的 TG水平。
有9個研究[7-9,11,13-17]對患者TG的改變進行了分析,共納入373例患者,其中MCD組[7-8,11,13-16]納入研究7個,異質性檢驗提示I2=73.2%,P=0.001,提示具有異質性,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MD=-32.141,95%CI[-58.280,-6.001],Z=2.41,P= 0.016,提示MCD飲食較低脂飲食組可以降低NAFLD患者的TG水平,敏感性分析顯示剔除單個研究后,合并結果與總體一致。VLCKD組[9]納入1個研究,分析所得結果MD=-0.297,95%CI[-1.226,0.633],Z=0.63,P= 0.532,表明兩種飲食在降低脂肪肝患者TG水平上無差異。同樣納入HCD組[17]研究1個,固定效應模型分析MD=-0.153,95%CI[-0.535,0.228],Z=0.79,P= 0.431,提示相對于LFD組而言,HCD組并沒有改善NAFLD患者的TG水平。
(三)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變化 在納入的11個研究中,有8個[7-8,11,12-16]共284例患者對HDL進行了分析,均屬于MCD組,異質性檢驗結果提示I2=87.3%,P<0.01,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分析MD=1.319,95%CI[-3.818,6.456],Z=0.5,P= 0.615,提示MCD飲食較LFD組并不能降低NAFLD患者的HDL水平,敏感性分析顯示剔除單個研究后,合并結果與總體一致。
8個研究[7-8,12-17]對LDL進行了分析,其中7個[7-8,12-16]屬于MCD組,進行異質性檢驗,得到I2=98.7%,P<0.01,研究之間有異質性,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MCD組MD=-18.173,95%CI[-52.374,16.028],Z=1.04,P= 0.298,HCD組[17]MD=-10.100,95%CI[-21.067,0.867],Z=1.8,P= 0.071,提示無論是MCD飲食還是HCD飲食,其較LFD組都不能降低NAFLD患者的LDL水平,對MCD組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剔除單個研究后,合并結果與總體一致。
(三)ALT、AST和谷氨酰胺轉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水平的變化 一共有10個研究[7-9,11-17],對408例患者ALT進行了分析,其中MCD組[7-8,11-16]8個,VLCKD組[9]1個,HDL組[17]1個,MCD組異質性檢驗提示I2=95.9%,P<0.01,故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提示MCD組MD=0.321,95%CI[-5.956,6.597],Z=0.1,P= 0.92,敏感性分析示剔除單個研究后,合并結果與總體一致;VLCKD組MD=17.000,95%CI[-16.632,50.632],Z=0.99,P= 0.322,HCD組MD=-25.800,95%CI[-44.411,-7.189],Z=0.28,P= 0.78,結果提示MCD以及VLCKD組較LFD并不能降低NAFLD患者的ALT水平,而HCD組飲食比起LFD可以更好地降低NAFLD患者的ALT。
7個研究[7-9,13-15,17]對AST的變化進行了分析,納入298例患者,包括MCD組[7-8,13-15]5個,VLCKD[9]組1個,HDL組[17]1個,異質性檢驗提示I2=97.2%,P<0.01,表示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提示MCD組MD=-2.564,95%CI[-10.683,5.555],Z=0.62,P= 0.536,VLCKD組 MD=2.000,95%CI[-0.922,4.922],Z=1.34,P= 0.180,HCD 組 MD=-6.600,95%CI[-16.253,3.053],Z=1.34,P=0.180。提示 LCD 較 LFD 并不能降低 NAFLD患者的 AST 水平,MCD 組敏感性分析示剔除單個研究后,合并結果與總體一致。
5個研究[7,11,15-17]對GGT的水平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MCD組[7,11,15-16]4個,HCD組[17]1個,對MCD組進行異質性檢驗,提示I2=21.6%,P=0.281,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提示MD=-0.092,95%CI[-0.458,0.274],Z=0.49,P=0.622,敏感性分析顯示剔除單號研究后,合并結果與總體一致,表明MCD組較LFD組不能降低NAFLD患者的GGT水平;HCD組分析結果提示MD=-0.011,95%CI[-0.370,0.392],Z=0.06,P= 0.955,表示HCD組較LFD組并不能降低NAFLD患者的GGT水平。
(四)肝臟脂肪含量的變化 在納入統計的11個研究中,有7個使用不同方法對肝內脂肪變化進行了評估,見表3,其中,有4個研究使用MRI對肝內脂肪變化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VLCKD組1個[9],MCD組3個[11,15-16],MCD組異質性檢驗提示I2=45.3%,P=0.161,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提示MD=0.369,95%CI[-0.055,0.793],Z=1.71,P= 0.088,VLCKD組MD=-0.571,95%CI[-1.516,0.373],Z=1.19,P=0.236,表明LCD較LFD不能改善患者的肝臟MRS指標變化。同時根據實驗持續時間對使用MRI評估肝內脂肪的文章進行分析,≤4周的實驗有2個[9,15],異質性檢驗提示I2<0.01%,P=0.449,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MD=0.088,95%CI[-0.327,-1.029],Z=0.91,P=0.361,表明≤4周的亞組中,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LFD在改善患者的肝臟MRS指標變化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干預4~8周的亞組[10]中,通過評價患者肝內脂肪的變化,結果提示:無論是低碳水化合物組還是LFD組,實驗前后,患者肝臟的脂肪含量均有減少(P<0.05),但就兩組之間進行數據分析,發現MD=0.395,95%CI[-0.478,1.268],Z=0.89,P=0.375。同時,Jang等[17]也對肝臟CT值的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提示LFD組實驗前后肝臟脂肪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68),而LCD組實驗前后肝臟脂肪減少,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分析顯示MD=0.281,95%CI[-0.102,0.664],Z=1.44,P=0.150。Arefhosseini等[8]用肝臟超聲測量肝纖維化水平,結果顯示無論是低碳水化合物組還是LFD組,實驗前后肝臟纖維化水平的變化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各類低碳水化合物干預下肝內脂肪變化情況
本次 meta 分析納入了11個中英文臨床研究,數量較少,且這些研究之間的異質性偏高,臨床結果也不盡相同。分析結果表明,雖然納入的研究中或多或少提及到LCD與LFD對NAFLD患者病情有改善作用,但LCD和LFD在降低NAFLD患者肝臟脂肪含量與和改善血液生化方面并沒有顯著差異。考慮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目前對于NAFLD的評估并沒有一個公認的適合于臨床的簡便有效的評價標準,肝臟病理雖然是診斷NAFLD的金標準,但其有創性使其不可能常規應用于臨床。在納入的11個研究中,僅3個通過病理對NAFLD患者進行了診斷[9-11],僅有1個研究評估了患者通過飲食進行干預后的肝臟病理改變情況[10],大多數研究使用了MRS來評估肝內脂肪量,也有少部分采取了CT或者肝臟硬度數據測量評估肝臟脂肪變情況,或者僅僅通過血液化學指標來評估肝功能改善情況,這些并不足以充分地說明NAFLD患者的病情。第二,沒有對碳水化合物的類型進行研究,即使攝入了同樣數量的碳水化合物,但NAFLD的程度也可以根據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類型發生改變,目前認為,包括果糖在內的單糖對NAFLD的發生有著不利影響[18],但納入的11項研究中,僅有3個對患者攝入單糖的量進行了研究[12,15-16]。在Properzi[16]等的研究中,LCD飲食實驗前后的單糖攝入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LFD實驗前后的單糖攝入量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顯示LCD組實驗前后改善的指標要明顯多于LFD組。第三,世界各地對低碳水化合物的定義并不統一,考慮到地區之間的差異與居民的接受程度,大部分研究對LCD組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進行了調整,在韓國的研究中,LCD被設置為50%~60%的比例,這甚至高于某些地區正常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17]。第四,研究的時限較短,納入的11個研究時限均<6個月,最短的研究實驗時間甚至只有2周[9]。無法說明長期干預下患者的依從性。最后,納入研究的人數較少,多數研究僅納入了幾十例患者,甚至僅對7例患者進行了研究[15],限制了研究的代表性。
總之,在此次meta分析中,幾乎沒有證據表明LCD與LFD相比更有利于脂肪肝的治療,LCD與LFD在NAFLD治療上孰優孰劣,證據仍然缺乏,亟待進行更多的調查和循證研究來評估兩種飲食的效果與長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