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曾說,“讀書,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讀書可以使人增長學問見識,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即“開茅塞,除鄙見”,這是閱讀大多數書籍都可以帶來的好處。讀書還可以“養性靈”,這種好處,則非品讀經典而不可得。通過品讀經典培養高尚的心靈,養成知識豐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靈,可以讓人生從浮躁走向寧靜,從淺陋走向優雅。
何謂經典?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說:“自圣賢述作,是曰經典。”他認為,古代圣賢所述所作的就是經典。這個解釋有些道理。圣賢的思想往往能夠洞穿古今,必然是經典。但問題又來了,圣賢何以成為圣賢?實際上,還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為后人所接受、認可、推崇。有學者曾總結過經典的特性:傳世性、權威性、耐讀性、累積性。可以說,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關鍵在于其蘊含的思想精髓能觸及人們的心靈。它們代表著時代精神,能夠穿越時空,啟迪后人。因而,經典是歷史選擇出來的最具價值的書籍。
品讀經典,人們可以沐浴思想的光華,感受圣賢哲人的思考。例如,孔子所強調的“仁者愛人”,一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又如,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歷來為共產黨人所推崇,百讀不厭,回味無窮。品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不僅有助于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和問題,而且可以引發我們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入思考,啟迪智慧,蕩滌心靈。
品讀經典,人們可以穿越到遙遠的古代,仿佛身臨歷史現場,感受古人的風采。《史記》中荊軻刺秦王,一番悲壯,一幕驚險。從《史記》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馬遷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將失敗的英雄項羽列入“本紀”,為匈奴作列傳,還專辟《貨殖列傳》記錄那些在當時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讀這部歷史經典,我們可以讀出并且學習司馬遷的大氣魄、大胸懷。
品讀經典,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讓人感到清新、舒曠,意境悠長。閱讀敘事文學作品,就如同步入歷史人物長廊:劉蘭芝、焦仲卿的悲劇讓人感嘆,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形象令人嘆奇,梁山泊一百單八好漢的忠義令人回腸蕩氣等。文學經典往往也是歷史經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別”,書寫了安史之亂的歷史場景。又如,一部《紅樓夢》通過對賈家的細致描寫,揭示了封建社會大廈將傾的歷史趨勢。
品讀經典未必能讓人學會一項生存技能,但可以培養高尚的心靈。經典蘊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辭,給人帶來的并非單一的啟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氣質得到提升,心靈得到洗禮,心胸變得開闊,見識更加高遠。
(選自2017年8月24日《人民日報》)
經典歷經歲月的淘洗仍能閃爍溫和的光芒,它意味著文化,意味著文明,意味著智慧。在這里,你可以探尋你想要的一切答案:對人性的迷惘,對生命的困惑,對美好的追尋,對哲理的思索……也許一時之間你沒能找到答案,但經典會引領你走向遠方。正如朱萬曙所言,“品讀經典未必能讓人學會一項生存技能,但可以培養高尚的心靈。經典蘊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辭,給人帶來的并非單一的啟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氣質得到提升,心靈得到洗禮,心胸變得開闊,見識更加高遠”。
1.梳理文章思路如同與作者對話,既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讀懂文章,也能培養我們的思辨能力。試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
2.本文語言蘊藉、凝練,引用了許多名言詩句。請你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