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8月30日,銀保監會下發《關于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調整評估利率通知》),市場反應很強烈,媒體和部分投資人的解讀均偏負面。媒體一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將“保險行業需增提1200億準備”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關于低利率資產荒和看衰保險行業的討論也變得激烈起來。
但實際情況看,報告中涉及的評估利率是指法定責任準備金的貼現率,反映在法定標準下口徑下負債的利率成本,用于評估準備金的折現率。主要用于給監管報備的各類精算報告,用于引導產品的設計,目前對保險公司的實質影響為分紅險紅利水平的確定。對于上市險企財務準備金、償付能力準備金的評估利率影響不大,進而不會影響利潤、償付能力和內含價值。
《通知》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支持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設立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研究討論評估利率調整的必要性及其影響,形成相關建議供監管部門決策參考。二是優化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在充分考慮負債特點的基礎上,基于對市場利率未來走勢、行業投資收益率等因素的判斷確定評估利率參考值,并結合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的意見,適時調整評估利率水平。三是調整部分險種的評估利率水平。對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將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由年復利4.02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調整為年復利3.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險種的評估利率要求維持不變。
銀保監會表示,2013年,在推動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過程中,原中國保監會建立了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評估利率,并根據長期利率的變化適時調整。
從近幾年的人身保險業發展看,通過落實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切實管住了增量業務利差損風險,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但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行業改革的深化,現行評估利率形成機制有待優化。為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切實防范人身保險業風險,銀保監會印發了該《通知》。
從國際經驗看,主要發達國家都建立了準備金評估利率的趨勢性調整機制,評估利率的確定充分體現資產端和負債端的聯動,及時反映未來市場的趨勢性變化。結合我國當前經濟形勢,未來保險業投資端面臨一定壓力,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利差損風險,有必要適當下調現行評估利率。
簡單點理解,由于利率下行壓力較大,進而將影響保險公司的投資端。如不對高定價利率保單(負債端成本)進行限制。則可能由于惡性競爭帶來行業面臨較大的利差損風險。此次監管及時下降評估利率,進而引導定價利率下行,從定價源頭控制利差損風險,有利于降低行業的利差損風險,有利化解金融風險。實現行業穩健經營。
市場的核心關注焦點在通知的第三點。根據銀保監會答記者問中的信息:“人身保險業為此需要增提責任準備金1200億元,占責任準備金余額中的1%,有利于全行業更好地履行未來保險賠付責任,保護消費者權益?!币粫r間,監管趨嚴、資產荒和保險產品優勢不再的討論開始激烈起來。
但實際上,這樣的解讀和討論并不精準。在此,我們需要理解法定責任準備金、會計準備金、償付能力準備金和內含價值準備金。
法定責任準備金:主要面向對象為監管機構,主要用于精算報告,引導定價利率形成其評估方法制定人為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其法規依據為《下發有關精算規定的通知》及其后續文件。法定責任準備金在償一代體系下運作。
會計準備金:面向對象為財務報表使用者,主要用于財務報表的編制,其評估方法制定人為財政部,其法規依據為《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及相關文件。
償付能力準備金:面向對象為監管機構用于核算償付能力,其評估方法制定人為銀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其法規依據為《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3號:壽險合同負債評估》,值得注意的是,會計準備金和償付能力準備金的主要區別是剩余邊際在會計準備金里面認為是準備金,在償付能力里面則不被認可為準備金,這也是償二代下引導保險公司發展保障型保單的用意。
內含價值準備金:面向對象為外部股東、分析師,主要用于計算內含價值,評估方法制定人為中國精算師協會,其法規依據為《精算實踐標準:人身保險內含價值評估標準》。
《調整評估利率通知》屬于對2013年《中國保監會關于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的修訂,并未涉及到對償二代修改的表述。事實上,法定責任準備金是在償一代體系下運作的。目前在償二代體系下基本只是作為產品定價和監測使用,對外披露只在精算報告中,并不改變會計準備金、計算償付能力準備金以及計算內含價值準備金的評估利率。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并不影響利潤、償付能力和內含價值。由此看,1200億的準備金計提的說法成立的條件,可能要回到償一代的環境下才行得通。
當然,影響還是有的,至少釋放出了監管層打擊不合理高利率產品的決心,這其實與2016年以來清理高利率投資型保險產品一脈相承,主旨在于控制利差損,保持行業的健康發展。其直接結果是,險企負債端的保費將延續2018年以來的狀態,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