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正瓊
尺橈骨骨折主要是由于外力撞擊或行走、奔跑跌倒時,前臂處于外展旋前位,手掌觸地所引起的,多見于兒童與青少年。尺橈骨骨折由于其骨折處縮短、重疊、移位等導致其功能障礙活動受限。近年來,手法復位在尺橈骨骨折復位中表現出了較大的應用優勢。
臨床研究指出,尺橈骨骨折患者在手法復位外固定術后,如果能夠配合科學、合理的功能鍛煉,能有效矯正骨折處的移位,對促進骨折愈合,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絕大多數人對尺橈骨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術后的功能鍛煉認知不足,導致出現不重視功能鍛煉、不能夠遵醫囑進行有效功能鍛煉、甚至是完全不進行功能鍛煉的情況,而即使有部分患者能夠意識到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也在積極地進行著,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在功能鍛煉中存在一定的誤區,這對于尺橈骨骨折愈合和康復都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對于尺橈骨骨折患者來說,在實施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術后,到底該如何進行功能鍛煉呢?以下就此進行一些介紹:
1、功能鍛煉的目的和意義
對于尺橈骨骨折患者來說,在采取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術治療后,患肢屈肘90度懸吊于胸前。早期進行科學的功能鍛煉,能夠有效增加骨折部位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促進腫脹消除,加速骨折周圍軟組織損傷修復速度,能夠有效預防上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通過功能鍛煉能夠增加兩骨折端在重軸上的擠壓力,能夠有效避免骨折斷段發生分離,能夠有效矯正骨折處移位,促進骨折愈合,防止血栓產生的。
2、功能鍛煉的時間
對于尺橈骨骨折患者來說,在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術治療后,無功能鍛煉禁忌證患者,即可行功能鍛煉,宜早不宜晚,在醫生指導下盡早進行功能鍛煉,是非常重要的。
3、功能鍛煉的方法
待復位產生的疼痛感消退后即可開始進行功能鍛煉,首先進行握拳活動,用力伸屈手指,進行前臂和上臂肌肉的舒張鍛煉。
術后1周內,患者主要以伸屈指、掌、腕關節活動為主,患肢做主動肌肉收縮活動。
術后2~4周,此時患者骨折部位的腫脹基本消除,除了繼續以上的伸屈指、掌、腕關節活動即患肢主動肌肉收縮活動之外,同時要逐漸加入肩、肘關節活動的鍛煉,具體的鍛煉方法為用健側手托住患肢的腕部,然后做肩、肘前屈、后伸練習,然后屈曲肘關節,同時上臂后伸,但是在這一時期的功能鍛煉過程中,要切記嚴禁做前臂旋轉活動。
術后4~6周,在以上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逐漸增加前臂旋轉活動,以及采取用手推墻動作進行鍛煉,以此來使上、下骨折端產生縱軸擠壓力。
術后7~9周,這一階段骨折基本上已經愈合,但需進行X線檢查,如果X線檢查提示骨折已經臨床愈合,則可拆除用于外固定的小夾板,然后充分鍛煉各關節的功能。在繼續加強肩、肘、腕關節的鍛煉,同時將功能鍛煉重點放在前臂功能的鍛煉上,可按照前臂翻轉手功能鍛煉法和屈肘前臂旋轉法進行練習。
4、功能鍛煉注意事項
在功能鍛煉過程中,要注意活動幅度和活動力量要適宜,且保持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大幅度和力量。
遵醫囑定期復查,外固定的小夾板的帶子過緊或松動要及時到醫院由醫生負責調整,切勿自行調整。
待骨折部腫脹消除后,可進行肩伸屈活動,但切記不能進行旋轉活動。
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術后1個月后可逐漸恢復旋轉活動,但在開始進行旋轉活動時,要小心謹慎,幅度宜從小到大,逐漸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