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博 程玉龍 王小東 崔玉玲


摘? 要:目前突發事件應急演練以決策領導層、現場處置層、公眾響應層等各層級之間協同響應演練為重點,現場處置等技術性環節往往局限于工廠內部,難以統籌社會性救援力量。重特大化學事故現場處置往往依托專業應急力量協助完成,因此,專業應急力量需結合化學事件處置的特殊性、技術性和專業性,定期開展情景式化學應急研究性實戰演練。進一步明確典型情景的構設要點,并以共識性演練設計程序,從演練準備、演練實施和演練評估總結3個方面,探索實戰背景下的化學應急研究性演練設計方法和要點,為專業應急力量開展化學應急研究性實戰演練提供借鑒。
關鍵詞:化學應急? 研究性演練? 實戰演練? 演練設計? 專業應急力量
中圖分類號:D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b)-0163-05
Abstract: Emergency response drills focus on collaborative response drills at various levels, such as decision-making leadership, on-site disposal, and public response. Technical links such as on-site disposal are often limited to the inside of the factory, making it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social rescue forces. On-site disposal of heavy chemical accidents often relies on professional emergency forces to assist in the completion. Therefore, professional emergency forces need to combine the specificity, technic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of chemical event disposal to conduct regular situational chemical emergency research practical drills. Further clarifying the key points of the typical scenario, and use the consensus exercise design procedure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thods and key points of the chemical emergency research drills in the actual combat backgrou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drill preparation, drill implementation and drill evalu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onducting chemical emergency research practical exercises.
Key Words: Chemical Emergency; Research-based Exercise; Practical drills; Exercise Designation;Professional Emergency Forces
危險化學品事故或特殊化學事件是典型的化學類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針對此類事件的應急演練是檢驗各級應急預案有效性、合理性、完善性的重要手段,更是鍛煉和提高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自身應急能力、完善平時應急準備的重要環節。在國務院出臺的《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中將應急演練定義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相關單位及人員,依據有關應急預案,模擬應對突發事件的活動”。政府開展的應急演練活動往往涉及多級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團體、企業、救援力量、醫療衛生和后勤保障等多個部門及群眾,涉及面廣,實施難度大,多以桌面演練為主,實戰演練難以細化,擬在檢驗各部門的協同與任務歸屬,完善流程與分工,提高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同時起到宣傳和警示作用。企業開展的應急救援演練,一般按照《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指南》等法規文件要求定期舉行,各級參演人員事先明確預案與演練腳本設計,往往重演而不重練。社會性救援力量,如區域聯合救援隊、消防、武警及軍隊防化力量等,在大型應急演練中,往往為多個參演力量之一,作為附屬角色參與聯合演練,或自成一體獨立開展戰術演練,注重響應機制的磨合以及通用型技戰術能力,忽視結合行業、地域、產品、工藝等特點的現場處置研究性演練[1-4]。該文以專業應急力量(防化兵)為主要演練對象,結合化學事件處置的特殊性、技術性和專業性,以共識性演練設計程序,探索實戰背景下的化學應急研究性演練設計方法。
1? 情景式研究性實戰演練概述
西方國家按照不同的層次和序列,將應急演練分為指導討論會、操練、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5類[5-6],在我國《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中,從不同的角度對應急演練進行了不同的分類,與西方國家5種分類方式差別較大的是按目的作用分類,將應急演練分為檢驗性演練、示范性演練和研究性演練。在應急演練的慣性認識中,應急演練最主要的目的是檢驗已有應急預案,但研究性演練并不一定依照已有預案來實施,在其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研究性演練主要是為了研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有效方法,試驗應急技術、設施和設備,探索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等而組織的演練”。研究性演練可作為新預案制定和完善的依據,同時可作為平時訓練專業應急隊伍的一種重要手段。突發化學事件的現場處置是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重要職責和任務,因此,研究性演練作為專業應急隊伍的日常訓練的一種,適用性和實用性較強,研究性演練也可分為桌面演練和實戰演練,該文所討論的情景式研究性實戰演練就是由一種組織或若干機構內部組織的小規?,F場綜合演練。
2? 現場演練情景的構設要點
2.1 現場演練情景構設類型
化學事故情景構設應首先考慮情景規劃的事件分級、事件本身的強度和應對的難易程度,主體內容是應急準備任務設置和應急響應能力要求,可分為重大突發化學事故情景設計和常規化學事故情景設計[7],重大突發化學事故情景影響范圍廣、響應層級多、牽涉部門多,多以桌面演練形式為主,將各層級(決策領導層、現場處置層、公眾響應層)響應的風險實例化,突出各層級之間和層級之內的統籌協調。常規情景設計更加側重于事故現場的情況,突出現場處置操作,體現業務、技術和指揮協調的綜合能力。常規情景設計更適用于專業救援分隊實踐訓練活動,一是能通過沉浸式現場情景的構建讓專業救援人員能夠身臨其境;二是通過處置關鍵點和技術操作環節的設計,充分提高救援人員的現場處置能力。因此,為提高現場應急實戰演練的真實性、可操作性與可檢驗性,鍛煉應急救援分隊的專業處置能力,應基于現有專業應急力量基本單元的實際能力評估,通過模擬真實事件要素,限定現場行動制約條件,細化關鍵技術環節等設置事故情景,以達到以點帶面、以細見深的效果??筛鶕紤鹦g處置的需要列出情景事件清單,以串聯或并聯的方式構設綜合場景。
2.2 典型情景構設方法與依據
2.2.1 情景信息收集與分析
通過查閱新聞資訊、行業報告、文獻資料以及現地調研等方式,盡可能多地收集近年來我國所發生的化學事故典型案例,案例要求詳細描述事件的起因、發展過程、后果等,將近乎海量的數據進行梳理和聚類,統計分析、總結提煉具有典型化學事故類型、事件起因、發生經過、后果等案例,按化學事故分類統籌分析、按時間序列建立邏輯軸、按事件群規律提煉特征要點、按演化主要動力學建立層次和結構,為構設典型化學事故突發場景提供支撐。例如,從化學事故類型著手,針對事故發生的不同環節,從趙來軍(2005—2008)、吳宗之(2006—2010)、李?。?011—2013)、李鐵虎(2011—2014)化學事故統計分析的結論中看出[8-12],最常發生化學事故的環節為生產、運輸和儲存,尤其是生產和運輸兩個環節通常所占比重最高,生產環節爆炸是發生最多的類型,運輸環節泄漏是發生最多的類型;針對事故物理表象,潘旭海等對重(特)大泄漏事故、黃金印等對典型氣體槽車泄漏事故進行了統計分析[13-14],重點對事故泄漏原因、泄漏介質、泄漏部位、泄漏模式、泄漏影響因素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針對不同?;奉愋?,魏國等對非爆炸類危險化學品事故進行了統計分析和對策研究[15]。通過收集已有信息數據,運用軟件和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評估,更貼近地還原化學事故本質,才能更好地構建典型常規情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 響應與處置案例收集與評估
此部分的收集重點在兩塊:一是化學事故發生后響應過程、每一層級(企事業單位、政府、救援力量、公眾等)的響應動作,伴隨過程中各要素響應,如交通、后勤、氣象、通信、媒體等部門的響應動作與相互協同;二是現場應急處置的力量分配、處置程序、具體實施方法,以及整個現場處置過程涉及裝備器材、后勤保障等必需要素,應重點關注現場處置的技戰術細節和難點。此類信息收集難度較大,多存在描述不詳細、處置過程不清晰或缺少關鍵要素等問題,要求收集者必須參與實地處置或與現場主要應急力量深入溝通,以便獲取第一手資料。
2.2.3 現場處置實際能力評估
從廣義上講,化學事故應急救援涉及多層次、多領域、多部門,需要整個社會力量的響應與協同,政府管理層、政府各部門、企業主體、應急力量之間是否職責明確,響應迅速、指揮有力、分工清晰等對救援行動能否成功實施起到關鍵性作用;從狹義上講,化學事故應急救援能力的重要表征應為事故現場應急處置能否迅速有效完成,而現場處置效率和效果應主要基于現場應急力量(尤其是第一應急力量)的實際能力,在典型情景構設的考慮上,必須明確訓練對象任務的定位,軍隊防化力量參與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的實際任務、潛在任務和切入點。王巖、滕珺、張春明等人分別對軍隊可能承擔的化學救援任務以及軍隊參加化學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能力撰寫了研究報告和文章[16]。由于軍隊防化力量參與非戰任務的不確定性、緊急性、復雜性,在情景的設計上應更注重:軍民交叉領域化學危害;前沿化學物質與高毒化學物質;技戰術的綜合應用;突發情況應變能力;與其他部門的聯動響應等。
3? 情景式實戰演練準備
3.1 評估演練需求,明確演練目的
一是基于前述演練對象能力和可能承擔的任務,對演練對象參與此類行動需求進行評估,進一步對預設情景下化學事件的風險、次生危害等進行評估。二是描述需要鍛煉的能力,如具體專業技術、新裝備操作、指揮協調、靈活應變能力等,可根據以往演練經驗進行總結分析,進行重要度和優先性分級排序。根據需要可區分單個人、班組、分隊能力評價指標。三是探索合理的響應程序和處置流程。四是明確不同職責與行動預期效果。
3.2 制定演練方案
3.2.1 確定演練范圍和目標
確定突發化學事件類型、位置,結合前述情景設計方法,考慮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設計多場景備選,以串聯或并聯方式構成模塊,含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每個場景選擇一個危險能夠真實發生的模擬地點,例如,可模擬化工廠(該場景布設須有硬件基礎:廢棄化工設施等)、儲存倉庫、運輸槽罐車、重要設施或交通關口化學毒襲等。
演習需求通??梢赞D化成目標,研究性實戰演練可以設置若干個目標,每項演練目標都要有相應的事件和演練活動予以實現,但整體目標不可拆分太細,應遵循SMART原則,盡可能簡單明了、可量化、真實可實現、任務導向,具體詳細的量化目標實現應在評估方案里展現。
3.2.2 編制演練情景說明和過程系列事件
演練情景說明是整個應急處置行動的邏輯起點,為演練人員提供初始條件和初始背景。對于突發化學事件,因為難以預警,應在描述事件要素和特點的同時,增加對突發化學事件環境細節的描述,以及獲取的第一手現場資料。比如,附近化工設施情況,鄰近水源污染情況,接警出動情況等。情景說明基本要素參見表1。
3.2.3 編制過程系列事件
演練情景說明一般是在應急行動啟動之前宣布,根據突發化學事件的客觀規律和應對經驗,事件的發展是動態的,事件的管理和處置也是在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而研究性實戰演練中,重在研究不同情況的處置措施,更應該設計組織一系列事件,此類事件包括新的情景事件(次生事件)、控制或導調信息或突發狀況等,將該系列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或邏輯發展列表做成清單。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導調信息是根據演練預期行動或易出錯行動設計,在實際演練中,應視演練進展情況對清單中事件進行選擇性導控。
3.2.4 列出預期行動清單和評估指標體系
預期行動是指參演者實施的展現其能力的行動或決策,與演練目標和評估指標緊密相連,演練目標規定了總體預期行動,演練分目標可分解為若干個預期行動來實現,預期行動的實現需通過評估指標進行詳細評估。整體評估結果可以反映演練總體目標的實現情況,演練目標是否實現也直接表征演練結果(見圖1)。
評估指標體系通常是對整個演練全過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評估,所有參評要素按照內在邏輯形成的評估指標體系,研究性演練是組織者對專業應急隊伍的應急能力的考核和訓練,評估指標更側重于對演練實施環節的評價,往往不再專門對設計者、組織策劃者、控制人員進行量化指標評價。
評估指標體系的確定應首先選擇評估標準,“是否”類評價指標客觀性較強,較為簡便,應用較廣,美國國土安全演習與評估項目(HSEEP)也采用了“是否”的評價指標[17-18],缺點是這種評級標準無法表征指標完成程度和指標重要度。細化標度數值可表征指標完成程度,有主觀印象類、客觀時間類等,但仍無法表征指標重要度,因此需對指標賦予相應的權重。研究性演練更適用于主觀賦權,目前應用較多的層次分析法也可用于研究性演練評估,承奇等就以南京某石化企業苯儲罐特大事故演練為例,提出了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化工事故應急演練模糊綜合評價方法[19-20]。對規模較小研究性實戰演練,也可細分指標后采用“是否”評價方法。
3.3 參與人員角色安排
3.3.1 組織策劃人員
負責研究性實戰演練全過程,組織策劃組必須由熟悉化學事件應急處置的人員和專家組成,如專業應急隊伍單位領導、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參謀和該領域專家構成。按照職權不同,可分為指揮組、策劃組、后勤保障組等,承擔整個演習策劃、演習方案編制、演練進程控制、后勤保障等工作職能。在小規模的研究性演練中,2~3人也可承擔此類任務。如規模較大的研究性演練,需要人數較多時,可劃分成各個小組,盡量將職責細化。
3.3.2 參演人員
該部分人員是應急演練的主體,是研究性演練需要檢驗和訓練的主要對象。一般由專業應急隊伍承擔,應盡可能對模擬的化學事件情景在規定時間內做出最真實的應急反應和處置,根據實際任務需要,可設指揮組、檢測組、警戒組、巡測組、封堵控制組、醫療救護組、化驗組、公共疏散組、洗消組及預備隊等;各行動組需設組長一名,負責該組救援行動的組織指揮及與指揮機構的通信聯絡。
3.3.3 模擬(仿真)人員
在情景構設中,需安排專門人員模擬某些情景要素,如模擬被困人員、傷員、急需疏散的危害區公眾等,以及模擬其他應急力量或上下級組織,實現對參演人員與其他組織機構溝通協調、請求支援、上報進程等能力的檢驗。模擬人員還需承擔某些場景布設功能,如使用發煙餅、發煙罐或發煙機等煙霧發生器,使用點火裝置構設火情,布設泄漏化學物質等。
3.3.4 控制(導調)人員
負責整個演練過程的導調和控制,一般由演練負責人員或組織策劃人員來擔任,控制(導調)人員必須在熟知整個演練方案的基礎上,對演練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處置瓶頸、意外情況等都會提前有所考量。按照情景事件清單合理導控系列事件發展,給出關鍵信息。若演練中參演人員應急行動離預期差距較大,也可由控制(導調)人員及時引導調控。
3.3.5 評估人員
評估人員需全程伴隨演練實施,觀察參演者行動并進行文字記錄或影像備份。評估人員一般由該領域專家或組織負責人來擔任,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可對整體演練(演練準備、演練實施、演練后續)進行系統性評估,包括對組織策劃人員、模擬(仿真)人員的評估。研究性實戰演練中也可只對參演者表現進行評估,此時往往由組織策劃人員來擔任評估人員,他們對演練目標、演練方案、評估指標等最為熟悉,能更好地針對演練實施階段參演人員的表現進行評價。
3.4 確定演練現場規則
現場演練規則是為確保演練安全,對演練過程相關事項、啟動和控制條件觸發要求、各類人員職責、實際緊急事件、演練結束事項等的規定或要求。應包括以下內容。
(1)演練啟動和結束的觸發條件:以宣布任務、特殊信號或模擬(仿真)人員的某些行為等規定啟動時機。如現場開始冒白煙、接到上級傳達任務等。
(2)突發化學事件研究性實裝演練,需要運用大量裝備和車輛,現場處置人員往往需要穿戴個人防護裝備,視野受限,極易造成安全隱患,必須提出具體要求或設置專門的安全員來保障參演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車輛安全。
(3)規定演練模擬的真實性,說明仿真的危險條件或信息,參演人員應將演練事件或信息當作真實情況采取應急行動。
(4)演練信息的獲取必須通過規定的應急響應信息渠道,并有合理的判斷依據或明顯標志。
(5)演練中如出現真正的緊急情況或突發意外無法使演練持續進行時,應制定立即終止演練信號規定,轉為真實應對狀況。
(6)若演練中參演人員應急行動離預期差距較大,也可提前規定相應信號,如由控制(導調)人員發布信息等,及時引導參演人員采取預期的應急行動。
3.5 后勤及物資保障
3.5.1 場地保障
在演練方案設計過程中就應對現地進行勘察,選擇能夠盡可能模擬真實情景的演練場地,包括鄰近場景和設施也盡可能考慮在內,根據情景系列事件和應急演練預期行動,演練場地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和要素(水源、消防栓、電源等),便于應急演練人員展開應急行動,研究性演練預期行動往往不是單一或固定的,選擇性和探索性比較強,應在場地設置時留有行動多樣性的空間,同時保障各要素演練的正常進行,具有良好的交通、生活、衛生和安全條件,盡量避免干擾公眾生產生活。
3.5.2 物資和裝備器材保障
需在三方面做好保障:一是準備各類人員的演練材料,如針對參演人員,可發放演練人員手冊,詳細介紹演練情景說明、演練現場規則、演練時間安排、標準和法規附件等。二是準備必要的模擬裝置和設施,如發煙裝置、危化品、檢測點、模擬設施、標牌、重要標志物、服裝、袖標等,應在演習方案里列出清單。三是需補充的救援裝備和器材,要注意根據應急處置工作內容、技術措施、裝備保障要求、執行任務人員數量等確定裝備器材種類、數量,并確保其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3.5.3 通信保障
應急演練過程中應急指揮機構、策劃、控制人員、參演人員等要有及時可靠的信息傳遞渠道。根據需要可以采用無線和有線公用或專用通信系統,必要時可組建演練專用通信與信息網絡,確保演練控制信息的快速傳遞。
3.5.4 安全保障
演練領導小組應高度重視演練組織與實施全過程的安全保障工作。對于重型防護、車輛使用、模擬火情、模擬泄漏等危險性較高的情況在安全方面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和重視。必要時可制定專門的應急預案,采取預防措施,并對關鍵部位和環節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進行針對性演練;根據需要對演練現場進行封閉或管制。當演練出現意外時,演練領導小組經商議可提前終止演練。
3.6 參與人員訓練與動員
針對專業應急人員的研究性實戰演練,通常安排在日常訓練周期的最后階段,因此,演練訓練應在前期訓練環節依次展開,訓練方式包括集中授課、操作訓練、單項科目訓練、桌面演練等。訓練內容包括化學應急基礎知識、應急響應程序、現場處置措施、裝備器材操作、指揮協同、通訊聯絡等。根據個人或小組將要承擔的職責任務和實際裝備情況,有計劃地安排日常訓練。
演練動員應在一次研究性實戰演練之前,目的是讓所有參演人員了解此次演練目的、演練目標、演練規則、演練情景及各自在演練中的職責任務,在研究性實戰演練之前,制定應急行動預案(方案)。
4? 情景式實戰演練實施
4.1 演練啟動
按照演練方案安排時間節點,組織策劃人員、模擬(仿真)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等預先就位,準備工作完成后宣布情況。以語音通報或發煙信號等規定為演練啟動信號。
4.2 演練執行
演練總指揮(可由組織策劃組兼任)負責演練實施全過程的指揮控制。按照受領任務—修訂預案—檢查物資器材—機動至現場—現場應急處置的順序展開行動,各行動組按照演練方案要求,遂行化學事故現場處置任務,完成各項演練活動。控制(導調)人員應充分掌握演練方案,并根據實際演練情況,及時發布控制信息,導調參演人員完成各項演練。研究性演練可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完成后進行講評,如無必要,為保證演練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盡量一次性完成,組織策劃人員、評估人員等,需全程觀察參演者行動并進行文字記錄或影像備份。
4.3 演練結束與終止
在預設的整體目標完成后,由演練總指揮宣布演練結束,或規定好任務完成的特定信號,自行判斷演練任務完成,向總指揮匯報后演練結束。按照預定方案撤收裝備、清理和恢復現場及進行總結講評。按照現場演練規則,演練中如出現真正的緊急情況或突發意外無法使演練持續進行時,應根據立即終止演練信號終止演練,轉為真實應對狀況。
5? 情景式實戰演練評估和總結
5.1 及時性總結講評
在演練的一個或所有階段結束后,由演練組織策劃人員、評估組組長、分隊指揮員或重要參演人員等在演練現場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評和總結。內容主要包括本階段的演練目標實現情況、參演人員的現實表現、演練中暴露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等。
5.2 演練評估
在演練結束后可通過組織評估會議、填寫演練評估表和對參演人員進行訪談等方式對演練進行評估,評估人員需根據演練組織實施過程中參演人員的表現對照評價指標進行細化評分,整體目標和分目標的實現效果評價,此次評估應充分結合平時訓練情況、裝備操作、技術應用、指揮素質、技戰術融合、靈活處置、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評估。在評價指標的設計上,可以按照考核的要求分類設計指標和權重,不必完全拘泥于對響應過程的考核,評價方法和指標必須經過專家審議通過,有一定的權威性。
5.3 事后總結
在演練結束后,由組織策劃組根據演練記錄、演練評估報告、應急預案、現場總結等材料,對演練進行全面總結,并形成演練總結報告??砷_展一次復盤桌面講評,解決演練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參演人員深層次思考,為下一次演練積累經驗。
情景式化學應急現場處置研究性實戰演練的設計難點主要在于典型情景的構設、演練過程的控制以及評估指標體系。典型現場情景要想構設的真實、合理,必須有較充分的環境設施等硬件為支撐,因此應提前做好規劃,做好硬件保障。研究性演練沒有固定的腳本,屬于邊研究邊訓練邊演練,在演練實施過程中不一定會完全按照預期進行,需要導調人員提前做好預知預想,并能及時引導演練進行,起到研究、訓練和檢驗的目的。評估指標體系的指標構設和權重難以面面俱到,應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突出訓練和演練的重難點問題。
參考文獻
[1] 姜傳勝,鄧云峰,賈海江,等.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的理論思辨與實踐探索[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21(6):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