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映伶
摘? 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建設現代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盡管我國目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個主體的職責不明晰所導致,只有充分明確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各個主體的分工和職責,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該文嘗試性地對政府、企業、個人和司法部門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職責、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推進和完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思路。
關鍵詞:社會信用體系? 主體? 職責? 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b)-021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信用體系提出了新要求,建設“信用強國”,是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的長效機制。由于社會信用是以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主體為標準,在明確社會信用建設主體的前提下,要完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架構還需要厘清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各個主體的分工和職責。
1? 政府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引領者
政府既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帶頭人,也是市場經濟的監管者,更是一國或一地區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政府若要扮演好這3種角色,首先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推動和示范作用。作為市場經濟監管者的政府往往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尋租等腐敗現象時有發生,這導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發展受阻。在信息不完全且有限次重復博弈中,機會主義者如果在博弈的最后一個階段選擇不合作戰略,則能夠在最后階段獲得最大利益,若引入一個中立公正的第三方實施者則可能解決囚徒困境的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第三方能夠通過改變博弈的信息結構阻止交易者的欺騙行為,從而誠信行為可以得到實施[2]。由此而知,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下,政府只要能夠公平地作為一個監管者,保證各級職責權利明晰,各政府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辦事,嚴懲失信行為,增大失信成本,則能夠有效保證市場參與的各個主體主動選擇誠信行為。
2? 企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參與者
企業是指國有或集體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取得經營資格的經營者[3],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信用經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最主要參與者,因此企業應當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體。就目前我國各類企業中,國有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信譽比較高,但私營企業和個體信譽度差,其中,房地產業、食品加工制造業、醫療制造業和建筑業資信度最差,例如商品住宅質量不過關、拖欠民工工資、企業三角債導致一部分企業破產、因重復用針頭導致患者感染HIV、三聚氰胺等企業失信行為屢見不鮮,這不僅使得這類企業失信于消費者,阻礙自身的長久發展,也很大程度上惡化了市場環境,長此以往,將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導致企業信用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要保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還需要從企業自身角度去規范失信行為的發生,只有企業明確誠信乃其安生立足之本,堅持以誠信為本,不斷提高企業內部的信用文化建設,做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
3? 個人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突破口
個人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最基礎的單位,一個個人單位因某種社會契約關系組成了家庭、企業、政府這樣的市場主體,其社會經濟行為直接反映了企業、政府的行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需要人人建設,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個人信用應當處于基礎地位,它也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突破口。
個人信用是指通過考察個人收入和資產所體現的履約能力,通過個人正、負面信息所體現的義務和道德水準,以及該種能力、意愿、義務和道德水準在社會上的認識判斷。隨著近年信用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信用愈發活躍,它在擴大商品供給、刺激消費需求,調節資源資金合理流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互聯網+”的時代,缺錢可以到各類網貸平臺獲得融資,但現實卻是掩蓋個人真實信息、以虛假信息獲得貸款、逾期不還款等眾多失信行為出現,個人信用的缺失無可厚非地導致市場經濟交易雙方的不信任感和惡化了人人誠信的社會風氣,同時也加重了社會信用的系統風險。當然,個人信用的建立不僅需要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以及全面覆蓋的征信體系這樣的外部約束力,還需要自身能夠謹記“誠信為本”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踐行對失信行為的嗤之以鼻,崇尚守信行為的個人信用素質。
4? 司法部門是社會信用建設體系的支撐者
司法部門是獨立于政府、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查權的國家機關,其審判權和檢查權的嚴格、合法、合理執行能夠有效制裁失信行為,是維護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保證司法公信的根源,因此司法部門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培根曾言“十次犯罪只是污染一段河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卻是污染了整個水源”。從“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到“河北省聶樹斌案”,再到“商丘市趙作海案件”,這些冤假錯案的曝光不僅對我國司法部門準確、公平的斷案和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司法部門的公信力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有學者在談到刑法解時說:“解釋者心中必須始終懷有一部自然法,以追求正義、追求法律真理的良心解釋法律文本。”如果司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不能保持對法律的忠誠,則會對司法公信力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進而動搖法律在公眾心中原本就脆弱的地位。因此司法公信力不僅有賴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力的嚴格實施,還需要司法人員在對法律的忠誠,更需要司法部門“以人為本”,向服務型司法部門的轉變。
5? 結語
如果把社會信用體系比作一個人體,則政府是大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導;企業則是骨架,構成了社會信用體系的主體;個人則是細胞,是構成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司法部門則是血液,是構成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支撐,這4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者各司其職、互相聯系、缺一不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除此之外,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行業商協會等特定群體為特定應用機構及重要數據來源,有場景搭建需求,而征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審計會計等信用服務機構也應當是市場經濟框架中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主體,它們的存在是以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傳播為手段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因此其自身誠信是構建社會信用中介機構的重要基石。只有充分明確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各個主體的分工和職責,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譚桔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4):58-62.
[2] 韓家平.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內涵與外延[N].中國改革報,2014-07-28(002).
[3] 李新生.淺談加強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A].2003年度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統獲獎論文匯編[C].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