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邵衛花
周莊,一處讓人靈魂祥和的凈土。踏上周莊的土地,便走進了煙雨江南,可體察平凡世界的煙火人生,可領略水鄉古鎮的繁華與寂寥。在周莊的石板老街上,可聽吳儂軟語的呢喃;在沿河岸邊的綠柳下,可見一級級泛著光的石階;在寂靜無聲的夜空下,天上繁星與檐前紅燈相對……這一個個景致,就是周莊的日常。
在所有的景致中,吃阿婆茶的場景,與生活最貼近,也是最充滿溫情的。民間關于阿婆茶的傳說各不相同,吃阿婆茶的習慣,從哪年開始,也已無從考證。逢農閑時,村子里的大媽阿婆們,相約相邀,集中到某家,一起吃茶。主人家備好茶水、茶點。吃過飯后,客人們陸續來了。水已燒好,茶已泡上,客堂內,七八個女人圍著八仙桌或長條桌,喝著茶,聊著天。帶著活計的,納鞋底的納鞋底,繡花的繡花,打毛衣的打毛衣,她們喝茶聊天,并不影響手里的活計。
男人喝茶,一大清早到茶館去,在那里談古論今。女人喝茶,就聚到某家吃阿婆茶,說說村里的大事小事,聊聊聽到的奇聞軼事,遇到難處就吐吐苦水,碰著樂事就分享喜悅。一下午的時光,在嘻嘻哈哈中便過去了。泡的茶水淡了,腌的菜莧蘿卜干吃完了,曬的熏青豆也沒了,興致也盡了,便收拾好手里的活計,各自散了。臨走時,不忘約好,明天到哪家。于是,第二天,差不多的時間,差不多的人群,又是一個聚會。吃阿婆茶的習慣,一年又一年,從未間斷。

生活忙時,疲于應對,有痛,有淚。日子閑時,便自己找些樂趣。吃阿婆茶,讓這些大媽阿婆們不局限于自己家庭的范圍,融入團隊,成為團隊的主角或配角。喜怒哀樂,找到出口,讓傷痛減半,讓喜樂翻倍。家長里短,不為口舌,只為辨個是非,明晰事理。阿婆茶,也是維系老姐妹情誼的紐帶,在一聲“阿姐”一聲“妹子”中,兩人的距離便近了。老姐妹的日常,就是你敬我,我敬你,坦然而真誠。水鄉的日子,便在這樣的光景中緩緩流走,淡淡的,就如茶水。
江南,有江南的貴氣,因而阿婆茶也少不了青花瓷的身影。青花瓷蓋茶碗、玲瓏精巧的茶盅、古樸典雅的茶壺,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盤,散發著古鎮的歷史光芒。還有喝茶人穿的藍印花布,圍的青色圍裙,戴的花頭巾,都盡顯水鄉特色。這身衣著打扮,只有周莊一帶的婦女才如此。
雖然時過境遷,吃阿婆茶已不講究是否用青花瓷的碗碟,水鄉婦女的穿著也不再是單一的藍印花布,但阿婆茶所配的點心越來越精致了,吃茶姐妹之間的深情依然在,而且越來越濃。
阿婆茶一直是周莊的文化名片。一盅茶,一碟小菜,一籮筐閑話,吃阿婆茶,既是古鎮慣有的習俗,又是水鄉文化的延續。
來周莊,來吃阿婆茶吧!我來陪你喝茶聊天,與你共敘家常,成為姐妹,彼此收獲一份情誼。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