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昆 翟莉
鄉村振興,是一幅怎樣的發展圖景?具體變化在哪里?關鍵靠什么?對于“鄉村振興”這個新時代熱詞,榆次區張慶鄉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詮釋。
張慶鄉位于榆次區城西南3.5公里,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南10公里處,南依瀟河,北傍太原,西南與清徐接壤,西北與太原高校毗臨,東部與工業園區相連,處于大太原都市圈戰略“一核一圈三群”規劃核心。全鄉轄21個村,總面積7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403人。
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張慶鄉黨政班子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五大振興”為總路徑,積極踐行新的發展理念,立足全鄉發展實際,實現與轉型綜改示范區起步區建設深度融合,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強化人才支撐,健全社會治理,弘揚先進文化,打造美麗家園,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統籌協調發展在張慶落地生根。
產業發展 蓄勢揚帆破浪行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發展有勢頭,農民致富才有奔頭。
張慶鄉牢牢抓住產業發展增收龍頭不松手,多渠道、多方式、多舉措促農增收。演武村溫室園區建成50畝11個百香果棚,經濟效益達3908萬元;北胡喬勝春天合作社建成320畝高標準現代化果藥園區;演武老兵合作社新建80余畝生態莊園;馬村鴻園農場新建120畝大棚農場;郝村生能源公司投資2300萬元建成占地70畝的溫室大棚50座,種植蔬菜玉米。與此同時,晉陽奶牛二期投資420萬元,完成青儲飼料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永康村健源合作社投資200萬元,引進1000只杜湖母羊,實現自培羊羔和繁殖圈養。
設施農業擴規提檔,畜牧養殖提質增效,張慶鄉沒有把“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停留在口號上,而是體現在了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上。
項目建設 風勁潮涌逐浪高
項目建設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推進項目建設中,張慶鄉干字當頭、敢字為先,在真抓實干、大干苦干中見實效,不但招來了好項目,而且多方施策積極服務好項目。
近年來,張慶鄉先后完成張慶、王郝、馬村、西長壽、懷仁村3000余畝統征地收儲,順利打通綜合通道、小牛線、環城南路、環城西路4條城區主干路。順利推進順城西街79個院子拆遷、瀟河四期3000畝征占地、108國道提檔升級、環境污染防治等各項重點工作。在弓村、北胡喬、永康村引進占地943畝的樂華鋰電池項目。與此同時,本土企業不斷增資擴產。海玉食品投資5000萬元新增石頭餅生產線3條;燈山井投資2580萬元,建設3650平方米釀造車間和曬場;澤榆公司新引進不銹鋼攪拌機、天燃氣鍋爐及配套設施。金紫蘇、富朗德、創拓、億隆鋼結構、嘉和永欣、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多個項目基本完成廠區建設和項目投產。
通過產業引領、項目驅動,使得一股股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新動力蓬勃而出,奔涌激蕩。
環境改善 美麗鄉村入畫來
建成山青水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農村才更有吸引力、農民才更有歸屬感、農業才更可持續發展。
為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張慶鄉永康村積極開展整村大街小巷環境衛生地毯式整治,徹底清運陳年垃圾,實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分類、定點傾倒,并對街巷雜物進行集中鏟除、清運;堅決剜除沉疴宿疾,認真清理退水淤泥,修建退水橋梁,解決了村里多年的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該村制定了環境整治以“一個片區、一名責任人、一封信、一張責任書、一支專業的隊伍、一條明確的原則”為內容的“六個一”機制,確保“垃圾不落地”的有效實現。
張慶鄉積極推廣永康村“垃圾不落地”模式,投資30余萬元新建4處2000余平方米生態景觀,新栽樹木7000余株,實施鄉村亮化工程,安裝218盞太陽能路燈。同時認真實施環保監督檢查,取締整改17家散亂污企業;投資100多萬元對大西高鐵、108國道沿線的建筑雜土、石堆等進行規范,整治西河堡村黑臭水渠。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生態環保項目,實施占地120余畝的正陽污水廠三期,推進演武、西長壽村占地3500畝的瀟河三期生態修復工程,實施18個村26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全覆蓋。
如今張慶鄉道路通衢,村莊新顏如畫,百姓的獲得感得到顯著提升。
崇德向善 織牢民生“保障網”
初秋時節,天朗氣清,筆者來到張慶鄉演武村,這里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棋牌室、書法協會、圖書閱覽室一應俱全;村內主街巷的3D主題文化墻上包羅萬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演武記憶、農耕文明、孝道文化、講文明樹新風等內容應有盡有。近年來,該村開展的好公婆、好兒媳、好家庭、致富能手等評選表彰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文明村風。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和持續發展的動能,而鄉村文化建設絕非簡單輸入。近年來,張慶鄉不斷在田野上、村莊中找回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邁出振興鄉村文化的新步伐。
該鄉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印“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系列“五美”宣傳冊,弘揚演武村愛心互助鄉風美、西長壽村“兩委”同心村風美、懷仁李家惟讀惟耕家風美。同時持續繁榮文化事業,積極開展張慶鄉百家舞臺文藝匯演,投資80萬元修建省級文物永康村東岳廟,五香聚寶丹、碗豆瞪眼餅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演武、馬村成功申報市級文明村,張慶村、楊村、永康村積極申報了區級文明村。
民生連著民心。近年來,張慶鄉積極實施11個中小學集中供熱;實施永康、西河堡、西長壽村一事一議,投資276萬元進行打井和道路硬化;實施人口核查、公衛百日行和家庭醫生簽約活動。
民生無小事,民心順則事業順。如今,張慶鄉的各項惠民舉措基本形成了學有所教素質高、勞有所得收入多、病有所醫看得起、老有所養過得好、住有所居環境美的新格局。
黨建領航 凝心聚力譜新篇
地處108國道與瀟河交匯處的西長壽村,一座座溫室大棚俯臥鄉間,一輛輛運輸大車停放整齊,這里的運輸業、養殖業、釀造業已成規模。
西長壽村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離不開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近年來,該村探索出“黨組織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創業致富新模式,通過產業發展帶動村民收入增加,通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資源變為經營性資產,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的小康之路。
一個個像西長壽村那樣有活力、有凝聚力的黨支部,組成了張慶鄉那一張細密而堅固的“黨建網絡”。黨建像一根金絲帶,起到了凝心、集智、聚力的作用,串起了發展的同心結。
船行萬里,黨建穩舵。張慶鄉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依托山西干部在線學院、張慶之窗等新媒體,組織全體黨員干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同時選拔優秀理論宣講員赴各支部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講。在此基礎上,扎實開展“三基建設”,編印《張慶鄉三基建設實用手冊》,改造提升大張義等10個支部,實現典型支部示范引領、一般支部繼續提升、后進支部升級改造。掛牌成立黨群服務中心,演武村“黨員愛心幫扶小組”、永康村“便民服務室”、西長壽村“重學愛學、擁軍愛軍”等黨建品牌逐漸叫響。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張慶鄉的變化,來自黨員干部;干部的變化,來自作風轉變。好的干部作風是最寶貴的生產力,干部用行動示范群眾,以表率潤澤人心,用黨風、政風引領民風,從而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
蓄勢待發謀轉型,又踏層峰望眼開。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發展的新任務和人民的新期待,張慶鄉將緊緊依靠全鄉干部群眾,以更加澎湃的激情譜寫絢麗華章,以更加鏗鏘的足音邁向新的征程。相信他們定能在鄉村振興這份大考卷上,為我們留下不一樣的精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