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沁宇
【摘 要】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全面、深入地推進,地方戲曲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文通過深入分析新型城鎮化與地方戲曲的內涵聯系,明晰二者具有同頻發展的可行性,進而對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思考,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科學參考和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地方戲曲;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021-02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①近年來,我國的城鎮化率穩步提高,至2018年我國城鎮化率基本達到59.58%。地方戲曲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其傳承保護對于促進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全面、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地方戲曲應與社會的發展同步伐,與城鎮的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同頻發展。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內涵聯系分析
城鎮化建設與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表面上沒有緊密、必然的聯系。但城鎮化建設不是單一性、局部性的發展,它牽扯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是一個綜合、系統的工程,要求圍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個方面全面推進。在這樣的形勢下,推動了二者形成了互為環境、互為借力、相輔相成的內涵聯系。
(一)“以人為本”的統一性
新型城鎮化是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根本價值遵循。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到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我國城鎮化建設一直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地方戲曲的“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地方戲曲是人類實踐的產物,由人類創造,為人類所特有。其產生和發展、傳承和變遷始終與人民緊密相連。2.地方戲曲具有教育的功能。往往與德育、德治相結合,既能起到維護社會和諧的作用,又能凸顯了國家治理的“以人為本”。3.“以人為本”是地方戲曲創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亦是創新、發展的根本原則。在城鎮化進程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注重地方戲曲納入城鎮文化建設,既是破解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又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具有融合性需求
在城鎮化背景下,長期生活在鄉土文化中的鄉村居民在進入城鎮生活時,由于文化差異,其自身文化屬性與城鎮的現代化的文化體系產生摩擦和對立,不僅使其難以適應城鎮生活,甚至會帶來一定的社會隱患。外來居民需要進行文化調適②實現文化身份的轉變,才能更好地融入城鎮。可以充分發揮戲曲娛樂性、寓教性、移風易俗性的功能,如開展“戲曲進社區”活動,在欣賞戲曲的同時把各個階層的居民融合在一起,促進居民間的社會交往,幫助外來居民快速地適應、融入城鎮的生活和文化。
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之一。城鄉融合并不僅僅是地域融合、人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即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的文化需要融合發展。地方戲曲根植于農村、成熟于城市,在鄉村文化的滋養下形成發展,在城市文化的浸潤中走向成熟,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城鄉融合發展的同時,通過地方戲曲等傳統音樂文化開展文藝活動,既傳承、發展了鄉村文脈,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又提升了城鎮文化魅力,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具有互為環境性
新型城鎮化對城鎮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文城市建設,提升城鎮的品質和魅力。地方戲曲是“流行于一定地區、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并用本地語言演唱的戲曲劇種”③,通過地方戲曲能夠更好地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可以將其打造成為地方文化“名片”的一部分,不僅豐富了城鎮的文化內涵,而且利于提升城鎮的文化競爭力。比如運河文化帶建設就是依托于物化的運河文化遺產將運河沿岸的城市聯結起來,通過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提升了運河城市的文化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是互為環境的,城鎮的發展需要地方戲曲文化滿足居民的娛樂需要,幫助外來人口進行文化調適,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地方戲曲的生存、發展也需要緊跟城鎮的發展,吸收新的養分,實現創造性保護、創新性發展,滿足新時代的人民需求,才能長久地傳承下去。在兩者相互配合的情況下,既能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城鎮,又能讓地方戲曲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地方戲曲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一)提高對地方戲曲記述的數量與質量,注重對其傳承狀態的分析
地方戲曲記述的數量、質量是衡量地方戲曲保護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早期,由于對地方戲曲的記錄并沒有十分的重視,一些劇種的歷史發展等內容存在著模糊的現象。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戲曲志》的編撰,通過對老藝人口述的記錄、整理,地方戲曲早期的形成和發展情況才有了較為具體的記錄。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對地方戲曲采取了記錄、建檔等保存措施,但各個地方戲曲記述的數量存在著差異化的現象。有的劇種的記錄資料相對完善,有的劇種記錄資料較少,有待進一步豐富、完善。當下,應利用好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城鎮現代化、信息化的改變,以新媒體發展為契機,構建文化虛擬空間,建立好資料數據庫,把戲曲劇種尤其是瀕臨消失的劇種保存下來。而對于資料較為齊全且比較活躍的地方戲曲,則需要用動態、發展的思維,定期更新其發展的具體情況,分析其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如可以參照由格蘭特( Grant)提出的“音樂的活力和從事音樂的方案(MVEF)”④,對地方戲曲的傳承狀態進行定量化的分析。當然,戲曲的發展是動態的,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此方案也需要不斷將其補充、完善。
(二)推進“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發展
開展“戲曲進鄉村”是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2017年《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的發布,部分地區已經作為試點先行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該方案要求“2020年,在全國范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
筆者以江蘇省沭陽縣淮海劇團為調查對象進行個案調查,劇團每年大約開展138場“送戲下鄉”演出,遍及34個鄉鎮。但以鄉鎮為單位計算,每年1個鄉鎮僅有2個村能享受“送戲下鄉”(一個村為上下午兩場演出)。可見“送戲下鄉”尚不足以覆蓋每個村莊,亦不能達到常態化、制度化、普及化的要求。造成此現象主要有兩點局限:一是,送戲下鄉僅僅依靠各地區的財政部撥款,資金來源單一,限制了演出的場次。二是,劇團面臨著成員老齡化、職工空缺、缺少專業演員等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做出調整:1.拓寬資金來源:可以通過開展文化眾籌、引進企業資助等方式,為其注入社會多元的資本與創意。2.拓展“戲曲進鄉村”的方式:不僅依賴傳統的傳播傳承途徑,也可以利用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新媒體的發展,發揮虛擬傳播的優勢,為農村群眾提供日常的數字戲曲服務。3.豐富“送戲下鄉”內容:開展多樣的戲曲鑒賞、知識講座等活動;與文化扶貧聯系起來,從而不斷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使脫貧攻堅工作加速開展。4.提高參與度:支持戲曲愛好者、文化工作者、志愿者參與進來,尤其是社會力量參與。5.推進“送戲下鄉”制度化發展:建立演出公示制度、建立城鄉居民評價與反饋機制,引導居民參與活動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
(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創作具有新時代精神優秀劇目作品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在各項藝術基金和評獎的推動下,各劇種都積極開展了現代劇目的創作,其中,尤其注重現實題材劇目⑤的創作。在“送戲下鄉”中,這類劇目也已經占領了較大的舞臺。而隨著一大批現實題材的劇目產生,戲曲創作同質化、標簽化的問題也隨之產生。劇目主人公經歷千篇一律,行為動機不約而同。這是因為這些作品很少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缺乏現實主義的精神。這要求在劇目中體現出對人的高度關注,并具有一定批判性、抗辯性的色彩。不僅細節要真實,還要直面人性,塑造出具有真實性的典型人物。
此外,劇目創作并不應局限于以時間為概念的現實題材。歷史與當下、傳統和現代并不是完全對立的概念,而是具有互補性的內涵聯系。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精神亦存在著相通之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在城鄉融合的大趨勢下,文化的發展方向需要城市和鄉村、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能從群眾的內心出發,明確觀眾的審美需要,尊重各個地方戲曲的個性表達,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把歷史與當代文化內涵聯系起來,體現新時代中國的精神內涵,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作品就具有合理性。
地方戲曲中蘊含著傳統文化的血脈與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構建當下城鎮文化的基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在明晰二者內涵關系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城鎮的發展,可以提高對地方戲曲記述的數量與質量,注重對其傳承狀態的分析,推進地方戲曲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可以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促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關于落實《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2019年4月8日,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904/t20190408_932843.html.
②文化調適是文化中的人,因某種原因或不可抗因素進入與原有文化相沖突的文化環境中,為適應現存環境而不斷進行試錯、調整以達到文化認同或文化身份轉變的過程;是不同特質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使得雙方文化內部各部分能夠形成一種協調和一致的狀態。參見胡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文化調適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年.
③高天康編:《音樂知識詞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0頁.
④C. Grant,Music Endangerment: How Language Mainte- nance Can Help,New York,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轉引自張伯瑜:《音樂文化的可持續性未來:生態系統的視角》,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第141頁.
⑤指從現實生活和社會變革中選擇的人物、事件等。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是兩個相對的題材概念.以時間為劃分標準。參見尹均生主編:《中國寫作學大辭典》,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第29頁.
參考文獻:
[1]陳明星,隋昱文,郭莎莎.中國新型城鎮化在“十九大”后發展的新態勢[J].地理研究,2019,38(01):181-192.
[2]王馗.而今邁步從頭越——2018年中國戲曲發展研究報告[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01):126-137.
[3]鄧添天.關于現實題材戲曲創作的思考[J].當代戲劇,2019(02):28-30.
[4]吳彩艷.少數民族新型城鎮化適應性問題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