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子娟
【摘 要】在小說《鏡花緣》中,戲曲元素的運用并不豐富,既沒有多描摹戲臺上的身段唱腔,亦沒有涉及大篇幅的戲曲文本。然而,就是這有限的幾處戲曲元素,卻對林之洋和孟紫芝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部分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為整部小說增添不少亮色。
【關鍵詞】《鏡花緣》;戲曲元素;人物;情節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023-02
《鏡花緣》是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長篇神魔小說,共一百回。全書以武則天時期為背景,前半部分主要寫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的海外游歷,后半部分則著重寫以百花仙子轉世的唐小山為首共百位才女考中女科的故事。這部作品以它歌頌婦女的思想、數經據典的才學聞于后世,但也因太過注重炫才遭到批評。魯迅先生就曾評價:“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牘不能自已,則博識多通又害之。”[1]偏重炫才導致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夠立體突出,小說結構松散,情節也不夠連貫。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小說中,作者運用戲曲行當角色、戲曲文本以及演戲活動等戲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不足。
一、戲曲元素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是小說構成必不可少的元素,《鏡花緣》中僅出場人物就有近兩百位。但大部分人物性格特征都不明顯,即使對主角唐小山的形象塑造也趨向單一化。只有分別出現在此書的前后兩部分的林之洋和孟紫芝無疑是個人形象最為突出的人物,與戲曲元素的運用有著密切聯系。
林之洋是被貶下凡塵的百花仙子唐小山的舅舅,常年以出海經商為生,全書的前半部分就是以林之洋和唐敖、鄧九公三人的海外游歷為主線。在第二十七回 《觀奇形路過翼民郡 談異象道出置喙鄉》中,林之洋一行來到翼民國,得知此處國人乃是卵生,林之洋便道:“若是卵生,這些女人自然都會生蛋了。俺們為甚不買些人蛋,日后到了家鄉,賣與戲班,豈不發財么?”[2]同伴多九公不解,問他戲班要它有何用,林又不緊不慢地說那年紀老的生老蛋,年紀小的生小蛋。賣給戲班為何不要?在此處,很明顯他將戲曲行當中的旦角與卵生的蛋混為一談。多九公還耐心與他解釋,說他念白字,此“蛋”非彼“旦”,又惹來林之洋好大一通議論,令人啼笑皆非,直到唐敖轉移話題才作罷。林之洋真的是這樣一個“旦”“蛋”不分的粗俗商人嗎?事實上不是。緣其文本,就能找到證據。在第七回里,林之洋與唐敖談到女兒林婉如時說道:“她心心念念原想讀書。俺也知道讀書是件好事,平時俺也替她買了許多書。奈俺近年多病窮忙,那有工夫教她!”[3]他的女兒也說過:“侄女立意原想讀書,無奈父親最怕教書煩心,只買一本字帖,教俺學字。”[4]可見林之洋是讀過書的,只可能學問不高,但也不至于腹中無一物。那為何要費大篇的筆墨來寫林之洋的“旦”“蛋”不分呢?要知道,林之洋在書中就頗有些丑角的味道,“丑角,是戲曲中富有喜劇性的行當,它的審美特征是滑稽。”[5]此處寫他關于“旦”“蛋”的一番插科打諢,只是為了表現林之洋言行舉止的滑稽罷了。他故裝不懂,把唐敖和多九公“折騰一番”,也表現了他愛耍小聰明捉弄人的性格。再與后面他被女兒國國王看中后強擄進王宮,敷粉換裙,穿耳纏足,很是受一番折磨的情節相對照,更添喜劇效果。同時,林之洋關于將人蛋賣與戲班的言論也符合林之洋的商人形象。林之洋聽到“人蛋”,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可以賣給戲班來賺錢。還笑說小旦肚中“只怕還有元絲錁哩。再要搜尋,大約金鐲子也是有的。就是那扛旗兒二等小旦,萬不濟,也有幾塊洋錢,也有一個包金鐲子。”[6]將商人圖利的本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孟紫芝直到小說的后半部分才出現,但這個活潑直爽的“笑靨花”卻比主角唐閨臣還要奪目。她活潑直爽,愛恨分明,機敏善辯。在第六十四回《賭石硯舅甥斗趣 猜燈謎姐妹陶情》首次正面出場,就可以領教她的直爽性格。她是禮部侍郎孟謨之女,因父親負責女試要回避而不能參加考試。這日姐妹七人來到舅舅卞濱家,舅甥寒暄間,卞濱說她們因“回避發悶,不大興頭”[7]所以才一直沒來卞府,孟紫芝開口便道:“我們好一向不來,今日過來,舅舅該說怎樣想念外甥女的話才是,怎么剛見面就把人家的心病說出來哩?”[8]及至后面百位才女相聚時,紫芝的性格特征更得以全部展現。她敢于為唐閨臣未能中榜首打抱不平,對花再芳、閔蘭蓀、畢全貞三位品行不佳的才女更是極盡諷刺。她打趣言錦楓牌打得差,一通妙語連珠,惹得言錦楓連連討饒:“我的紫姑太太!夠了!夠了!你老人家不要刻薄了!請罷!請罷!”[9]然而,在這部小說中,最能表現孟紫芝性格特征的當是她對《西廂記》的態度。《鏡花緣》提及有名目的戲曲文本,僅有《西廂記》,且全部與孟紫芝有關。在第六十五回,孟、卞、蔣、董、掌、呂等幾家的女兒們都聚在卞府的文杏閣聊天解悶,因心里還都牽掛著女試,遂讓孟蕓芝起課占卜,祈盼能夠補考。占卜結果是都能補考,眾人都喜笑歡顏,紫芝卻說:“你這課莫像《西廂》那句才好哩!”[10]繼而又準確念出“說來的話兒不應口”[11]一句。當素云問她是看過《西廂》嗎,還是姐姐蘭芝忙幫她打掩護,說她是聽唱戲的說的,不過是隨口亂說。到第八十一回,百位才女一起要猜燈謎,紫芝的話就更直接了:“今日為何沒有一個《西廂》燈謎?若非都未看過此書么?”[12]確實十分膽大了。要知道,《西廂記》在清代一直被視作“淫書”,甚至被一些地方列入禁毀書目,就連曹雪芹筆下被稱為具有反抗精神的林黛玉也只是和賈寶玉一起偷偷讀。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黛玉因行酒令誤用了《西廂記》中的戲文,被寶釵私下“審問”,頓時滿面通紅,甚至滿口央告寶釵“好姐姐,你別說給別人,我再不說了。”[13]孟紫芝不僅當眾有意識地讀出了其中的戲文,還一副理所當然之態問眾人難道沒有讀過此書嗎?由此可見,李汝珍在塑造孟紫芝的形象時運用了《西廂記》這個戲曲元素,使得紫芝身上反抗世俗的色彩明顯要超過其他才女,使得她正如泣紅亭碑記中所寫,是真正的“個中人”。
二、戲曲元素對故事情節的推動
《鏡花緣》雖名為神魔小說,卻多描摹現實生活場景。演戲活動作為滲透到各個社會階層的娛樂活動,自然會出現在小說中。但在其中不僅只是展現當時的生活背景,它或作為人物活動線索,或暗示情節的轉換,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在第三十八回《步玉橋茂林觀鳳舞 穿金戶寶殿聽鸞歌》,唐敖一行來到了軒轅國,林之洋出門賣貨,唐敖、多九公則到城中閑逛。唐、多二人見街上熱鬧,原來恰逢軒轅國王一千整壽,要在千秋殿舉辦壽誕活動。他們想一睹軒轅國王的風采,所以沿著“各處音樂不斷,接接連連,都是梨園演戲”[14]的殿外走到也正在演戲的殿上。“林之洋聽見此處演戲,也來殿上,恰好三人遇在一處。”[15]演戲活動作為線索,將分開行動的三人重新聚集在一起。同時,本來應分散在各個國家的四十余位國王因慶賀軒轅國王誕辰,都來到了軒轅國,又因看演戲,都出現在千秋殿上。至此,演戲活動又把唐、林、多三人與海外諸國國王連接在同一個空間里,故事情節得以展開。
在千秋殿這個戲臺下,唐、林、多三人的關注點不在戲曲上,在討論各具姿態的國王們,唐、多二人還打趣林之洋曾被女兒國國王封為貴妃的經歷。各國國王也不聽戲,他們像玩接龍游戲一樣,在相互調侃中點明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直至女兒國國王發現了林之洋,眾國王也對林之洋表現出垂涎之色,三人才急忙走出殿外。作者借用千秋殿演戲場所,在唐、林、多三人的海外游歷將要接近尾聲時,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海外諸國的畫卷。這在《鏡花緣》中絕不是獨例,在第五十六回《詣芳鄰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仆重逢》中唐敖之弟唐敏過五十大壽,在家中演戲,廣宴賓客。在為慶賀唐敏大壽的戲臺下,將唐閨臣眾姐妹與同郡縣的印巧文、竇耕煙等諸位由花仙子轉世的才女聚在了一起。我們還可以發現,李汝珍在書中一點也沒有涉及戲臺上演唱的詳細描寫,只是交代有演戲活動,這又是為何呢?很明顯,在這里,場上之戲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項娛樂活動作為一個場所和契機,可以將作者想要寫的人物全部容納進去,花費筆墨來寫場上之戲只會顯得累贅罷了。
軒轅國王壽宴上的演戲活動,還起到轉換故事情節的作用。戲終人散,開始新的篇章。唐敖一行走出正熱鬧演著戲的千秋殿,演戲活動也隨之落幕,預示著唐敖海外游歷將要完結。開船前行,把經過的幾個小國一筆帶過。最終來到不死國,遇大風將船漂到小蓬萊,唐敖在此棄了紅塵,羽化登仙而去,開啟孝女唐小山尋父的新階段。同樣,在唐敏過大壽的那場演戲活動也具備這樣的功能。唐敏大壽上的戲開演之前,唐小山海外尋父未果,已遵父命改名為唐閨臣,并及時趕回家中,與結識的一眾姐妹參加了縣考和郡考,眾人全部榜上有名,只等上京應考。大戲看罷,諸位才女或回原籍備考,或在唐府用功,冬去春來,紛紛收拾行裝前去應試。當年因迫于武則天的命令,提前開放百花而遭貶謫、流落各地的百位花仙子,將因這場女試相聚,進入群芳爭奇斗艷論才學的新故事。
總而言之,戲曲元素的運用,對《鏡花緣》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代是小說和戲曲兩種文體發展的高峰期,不獨是《鏡花緣》,還有許多小說都添加了戲曲元素來完成對小說內容的創作,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80.
[2][6][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9.
[3][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4.
[4][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5.
[5]蘇國榮.戲曲美學(修訂版)[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266.
[7][8][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95.
[9][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44.
[10][11][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01.
[12][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78.
[13][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第二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519.
[14][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71.
[15][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