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瑤
【摘 要】20世紀90年代,由胡連翠導演,韓再芬、侯長榮等主演的黃梅戲版《桃花扇》電視劇一經播出,就受到了廣泛好評。本文主要針對該電視劇對孔尚任所作傳奇《桃花扇》(以下簡稱原著)中的李貞麗一角的改編進行探討。
【關鍵詞】黃梅戲《桃花扇》;孔尚任《桃花扇》;李貞麗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105-01
李貞麗是李香君的養母,在原著中筆墨不多,主要出場有《訪翠》《卻奩》《拒媒》《守樓》《逢舟》等出,電視劇中將李貞麗的形象進行了補充和改編,使其更適合電視劇的情節發展和傳播。
李貞麗與李香君的母女關系更多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的。李貞麗是在風月場上摔打慣了的,注重錢財和門戶。在原著中,李貞麗重錢財、略俗氣的性格特征體現在幾個方面:李香君卻奩,把妝奩都扔了,李貞麗的反應是“雖如此說,舍了許多東西,倒底可惜。”①“金珠到手輕輕放,慣成了嬌癡模樣,辜負俺辛勤做老娘。”②楊龍友在勸李貞麗代嫁時勸得也是“況且嫁與田府,不少吃穿,香君既沒造化,你倒替他享受去罷。”③當她代香君出嫁時,臨走還不忘囑咐香君:“三百兩銀子,替我收好,不要花費了。”④
電視劇對李貞麗的風塵之氣進行了一些弱化,使其更加豪爽大方。李貞麗出場就是在與幾位嫖客和妓女賭博,提出賭注一千兩,對方意將賭注改為李香君,李貞麗卻嘲笑道:“我的李香君價值連城,一千兩?隔著門簾看看她吧!”對方落荒而逃。此處有典可循“李貞麗者,李香之假母,有豪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⑤此處的改編,雖是為李香君出場埋下伏筆,但也將李貞麗性格中豪爽灑脫的一面展現了出來。她對李香君的待價而沽,讓觀眾對她與李香君的關系有了初步的揣測。在接下來與侯方域、楊龍友等人的交流中,李貞麗待人接物的舉止、對于賭博的熟稔,言語閑談間的精明都完整補充了她的鴇母形象。
李貞麗本性善良,對香君十分疼愛。侯方域逃走避難,李香君拒不下樓為其守節。而李貞麗作為鴇母卻能允許她唯一的“搖錢樹”不接客,香君被逼嫁人,她能犧牲自己,臨走拜托楊龍友照顧香君。在《逢舟》一出,李貞麗在不知落水之人是蘇昆生時也急忙救人,待將蘇昆生救上岸第一件事便是問“香君獨住,怎生過活?”⑥
電視劇中李香君和李貞麗的母女情刻畫得更加深刻,李香君不愿意嫁給田仰,楊龍友讓李貞麗進行勸說,李貞麗無奈說出得罪不起馬阮,李香君大發脾氣:“你不是我的親媽媽,你不疼我!我不是你的親女兒,你就賣我!你好狠心哪!”并且情急之中推倒了李貞麗。此時李貞麗一句“浪跡江湖十八春,送舊迎新無親人。”將李貞麗的妓女生涯中的漂泊無依展現了出來,她收養李香君的原因不再是為了錢財,而是出于善良、同情、為了浮世中有個伴。她是真心為了香君著想的,侯方域生死不明,古時妓女最好的出路就是從良,現在田仰未嘗不是一個依靠。香君跪下認錯,立馬認識到自己錯怪母親了。這時候二人的母女情分早已超出了鴇母與養女。李香君無奈尋死,李貞麗為救香君,才在萬般不情愿之下代嫁。
原著中代嫁的原因并非僅僅為了救香君,楊龍友威逼利誘的成分居多,“少不得又裝新人了”的李貞麗是如此老成,走的時候對錢財的執著更像是一個鴇母。而電視劇里的李貞麗看到香君寧死不屈,心疼不已,無奈之下才要跟香君分離,臨走時將所有積蓄留給香君,一副決絕之相,此時畫面冷月照樓,送親音樂隨風蕭索,更助凄慘悲涼,此時的李貞麗,與其說是鴇母,不如說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原著中的李貞麗對于自己的命運有著坦然的態度,她嫁給田仰做妾,因其嫡妻十分悍妒,把她揪出洞房,打得半死,田仰被迫將李貞麗賞與一個老兵。半世的煙花生活,亂世中的輾轉反側,漂泊凄苦都未讓李貞麗絕望。“妾心厭倦煙花,伴著老兵度日,卻也快活。不意故人重逢,又惹一天舊恨;你聽濤聲震耳,今夜那能成寐也。”她依舊善良、心系舊人,卻也能穩定度日,樂得自在。
而電視劇中的李貞麗面對生活的磨難,在后期多了一份穩重、柔弱,少了一份灑脫之氣。她在代嫁之后被打得死去活來,不堪受辱,跳河而死。她與電視劇開始時不同,面對困境,絕望之下,不論是以死來解脫,還是以死來抗爭,都失去了豪爽之氣和出世的灑脫之心。她更多的是哀嘆自己命苦,生為女性在亂世難以立足,只是男子的玩物而已。如此的對比,更能加劇戲劇沖突,增加看點,也使得女性命運悲慘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在那個亂世之中,無論是李香君還是李貞麗,底層妓女的命運在都將是悲劇結尾。
注釋:
①②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56.
③④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51.
⑤余懷.板橋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⑥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79.
參考文獻:
[1]王瑤.胡連翠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導演藝術研究[D].安徽大學,2018.
[2]謝紅蓮.胡連翠黃梅戲音樂電視劇中的女性意識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6.
[3]陳仕國.《桃花扇》接受史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
[4]李谷鳴,王偉.一次成功的改編與創新——評黃梅戲音樂電視連續劇《桃花扇》[J].黃梅戲藝術,1994(01):84-98.
[5]劉璐.《桃花扇》中李貞麗形象新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12):110-111.
[6]于學劍.《桃花扇》兩女性評析[J].戲曲研究,1996,(00):1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