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國家文旅部宣布摘除喬家大院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稱號。作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喬家大院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這樣一個標志性景點被“摘牌”,在公眾輿論中引發了熱議。
不少近年來游覽過喬家大院的網友竟然給出了“喜大普奔”的評價。游客的不滿主要聚焦于以下幾點:門票價格飆升過快;亂擴亂建,破壞了大院原有的歷史風貌;過度商業化,各種攤位“搞得跟迷宮一樣”。這固然是喬家大院之“痛”,更是全國不少知名旅游景區的通病和頑疾。
本是旅游業龍頭的知名景區,由家喻戶曉到讓人避之不及,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以喬家大院為例,依托同名電視連續劇聲名鵲起,一躍成為山西晉中的知名旅游文化地標。遺憾的是,在拿下金招牌之后,開始“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目光短視,管理松懈,得過且過,更有甚者地方保護主義思想作怪,竟然宣稱“誰批評我們景區就是在蓄意抹黑”。如果因為糾紛鬧上了網絡頭條,他們也只想著如何息事寧人、維護形象,全然不去思考如何從源頭解決問題。口碑的崩塌往往只在瞬息,而口碑的奠定遠非一日之功。在互聯網時代,每一位游客的負面評價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將激起遠超預料的漣漪。
2015年,原國家旅游局掀起史上最嚴景區“整肅風”,全國大部分景區被整治。從嚴重警告到直接摘牌,景區的規范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有進有出”正是國際文化旅游領域的基本規則,這也標志著我國5A級景區動態化管理已成常態。早在2015年,山海關景區就被原國家旅游局撤銷5A級資質,成為國內景區首家被摘牌者,其后管理方嚴抓管理,積極整改,并于去年重新恢復了5A級景區資質,就是一個亡羊補牢的例子。
(作者李詠瑾,選自《光明日報》2019年8月2日,有刪改)
簡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旅游的熱情日益高漲,對旅游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產業已不單是一個賺錢的產業,更是一個關乎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民生產業。景區評級實行動態管理,固然對景區運營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加大了壓力,但同時也是轉型新機遇。各大景區的管理者要提高戰略站位,處處以人為本,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最美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