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治緯
摘要:小農戶的長期存在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分析了小農戶的現狀,聚焦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內在關聯,從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的角度,提出了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小農戶;農業;現代化;組織化
中圖分類號:F323.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7-018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7.045?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Small farmers are the basic organization 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y are b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ur uniqu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different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they are the actu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m. The long-term existence of small farmers is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Realizing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mall farmers,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of small farmer.
Key words: small farmers;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systematization
小農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黨的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再次強調,要“落實扶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政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隨后,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為小農戶發展提供全面政策支持[1]。小農戶的發展水平,事關農業農村發展未來,事關鄉村振興進程。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是其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 小農戶是基本國情農情
中國是有著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大國小農”是基本國情、農情。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共有2.3億承包農戶,其中2/3是小農戶。放眼全球,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模式也是普遍存在的。根據馬克思有關工業與農業不同的生產方式理論,家庭是農業最有效的主體,也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普遍的現象[2]。
長期以來,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數以億計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華夏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引領者,并生生不息、繁衍至今,這離不開中國億萬勞動者包括小農戶的奮斗耕耘。中國資源分布情況決定了必然選擇小農戶這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中國幅員遼闊,但人口眾多,不同地域的資源稟賦差距極大,全國山地丘陵占國土面積2/3,半干旱、干旱地區占國土面積1/2,可用耕地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13%、僅占全球耕地面積的7%。而人均耕地更為緊張,根據國家自然資源部《2017年中國土地礦產海洋資源統計公報》,截至2017年末,全國耕地面積1.35億hm2,人均耕地0.10 hm2,人均耕地面積還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50%[3]。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中國必然選擇小農戶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且這種形式在一定時期內將長期存在。《意見》也明確:“我國人多地少,各地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差異很大,很多丘陵山區地塊零散,不是短時間內能全面實現規模化經營,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實現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賀雪峰[4]認為在中國工業化發展的轉型階段,受長期以來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約束,大量的農民仍需緊緊依附于小規模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2? 當前小農戶發展面臨的困境
回顧中國農業發展進程,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開后,小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充分釋放,土地生產效率較高、行政監督成本較低等,糧食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但是,隨著城鎮化、信息化的加速推進,特別是農村老齡化的加劇和專業農業農機人才的缺乏,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生產優勢正在逐步弱化,普遍存在人均土地占有率低、勞動生產效益低、生產能力不足、農業技術投資低等一系列問題。
2.1? 小農戶的市場競爭力比較欠缺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目前中國離農業強國尚有一定的距離,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相對較弱,綜合競爭優勢不夠明顯,特別是與二三產業的發展相比,中國現代農業先天優勢相對不足、產業基礎還不夠牢固,在發展上受到了多方面不利因素制約。中國農業整體競爭力不足的情況,也深刻地體現在小農戶生產模式上。相當多的小農戶仍然從事最基礎的農業生產,屬于農產品的原始生產過程。與很多其他農業發達國家和中國農業發達地區相比,缺乏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仍然處于農產品價值鏈的低端。以大米為例,盡管中國年進口大米量逐漸攀升,在國際大米市場的話語權也逐步提升,但是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仍然主導著大米的定價權。受此影響,中國小農戶生產的大米,市場競爭力較弱,特別是田埂“即收即賣”的稻谷價格一直較低。
2.2? 小農戶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創新是進步的源泉,農業領域創新是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由于經營規模小、單位面積人力智力投入相對不足,極容易陷入“自給自足”的困境,從而缺乏自主創新的意愿。當然,創新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小農戶自身的經濟規模難以單獨支撐一定規模的創新成本。而且,囿于固有思維影響,對農業新經濟模式表示懷疑。比如,在曾經以行政命令式建立“合作社”時,小農戶由早期的懷疑甚至抵制,逐漸到如今習以為常甚至積極要求入社,確實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波折。這些既有行政思維的消極影響,也非常客觀地反映了小農戶“保守思維”有余、與時俱進創新精神不足的實情。
2.3? 小農戶的信息化水平比較滯后
受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普遍較弱的影響,中國相當多的地區仍然保留著以人力為主的傳統管理模式,對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手段運用不足,這顯然已經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管理的現實需求。特別是一些小農戶囿于個人能力素質的緣故,在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上甚至出現了“難以駕馭”。以筆者農村老家為例,上級給村里配備了噴灑農藥的無人機,但是操控無人機作業需要有專門的執照。經過幾輪推薦考試,村里意愿參加考試的人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位中年人還沒有通過考試,新技術新產品只能“束之高閣”。甚至有人說還不如原來的按壓式噴霧器實在。盡管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蓬勃發展,但在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業領域信息化技術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小農戶對市場信息的掌握度并不及時,互聯網+、數字鄉村等發展,尚需時日。
2.4? 小農戶的勞動力現狀不容樂觀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人力、科技、資金、政策和環境的支撐,而人力是關鍵因素。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小農戶是潛在的人力資本,只要對小農戶進行系統化的教育或培訓,將會為現代農業注入新的生命力[5]。中國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農民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農民自主學習和自主培訓的意識、能力和渠道極度缺乏[6],都與現代農業發展所需求的“人力資本”差距尚遠。同時,小農戶不僅面臨勞動力素質堪憂的問題,也面臨勞動力數量短缺的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加快,農村人口凈流出現象明顯。公開報道顯示,中國鄉村人口總量已經從1995年的8.6億人,下降到2018年的5.6億人,適齡農村勞動力人口持續減少,一些村莊只剩下部分老幼婦孺,農民增產不增收、人地關系緊張、經濟收入拮據等問題導致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鄉村向城市轉移,以謀求入學、工作、生活、養老等。加劇了農村“空心化”現象,并已經成為影響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3?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
小農戶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本單元。《意見》也再次重申,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中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上述小農戶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當下制約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不利因素。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小農戶的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大力扶持小農戶。而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是扶持小農戶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關鍵。
3.1? 小農戶組織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聯合與合作是先進生產力發揮作用的前提[7]。《意見》明確提出,要“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科技貢獻率的不斷提高,具有零散特點、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小農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現實需要,無法真正做到與現代農業的無縫對接,迫切需要以組織化的形式進行整合、重塑,以此來發揮好農業和農民組織在信息傳遞、技術協作、能力互助、產業發展、資源共享、規模經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呂顥等[8]認為,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與當下的農業發展潮流相差較大,解決小農戶發展問題就要與現代農業結合,創新經營方式,發展多樣化的聯合和合作,提升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
3.2? 小農戶組織化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競爭優勢
目前,眾多小農戶已處于“老齡化持續加劇”“高技能農業農機人才嚴重缺乏”的窘境,迫切要求整合小農戶生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地構建符合現實的新型勞動者生產關系。組織化能夠實現分散經營小農戶的“最大集約”,有利于整合小農戶的人才、土地、資金及各自優勢,以達到化零為整的效果,從而充分發揮好小農戶的集體力量和整體作用。特別是,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可把技術、資本、信息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引入小農戶生產中,提升土地的產出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小農戶生產的附加值,提高綜合競爭優勢。比如,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后形成的小農戶合作和聯合的集體,在市場中的談判能力明顯優于小農戶個體。而這種談判的優勢也將轉化為農業生產經營的優勢,從而創造和實現更多的生產收益。
3.3? 組織化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關鍵
中央多次強調,要穩住“三農”基本盤。小農戶是“三農”短板中的短板。支持和保障好小農戶,實現小農戶組織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保障,也是確保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重要前提。忽視了小農戶,現代農業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消費提檔升級等就會受到本質影響。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足以證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選擇。黃婧[9]認為,采用各種政策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取得成功的關鍵。
4? 思考
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適度規模經營,堅持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必然需要廣大小農戶采取多種模式的合作和聯合,實現組織化抱團闖市場。在遵循小農戶自愿選擇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符合地區實際的、多樣化的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模式。
4.1? 扶持“小農戶+小農戶”模式
互助合作一直以來是以宗親、血緣為紐帶的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的可貴品質。小農戶有著天然的情感聯系,彼此之間的合作和聯合,既有先天的優勢,也有實踐的可能。《意見》也首先把“引導小農戶開展合作與聯合”作為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的第一選擇。小農戶的合作與聯合,應該是多元而廣泛的,包括但不局限于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方面的合作與聯合,也應該包括小農戶之間的生產、銷售、信用等方面的合作與聯合,以及跨地域的合作與聯合[10]。從集約生產要素的角度,小農戶可以村集體的形式,采購農機、種子、化肥等農資。從提高生產效率的角度,小農戶可以通過戶與戶聯合經營、聯合耕種、組建合伙農場等方式進行聯合生產。從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的角度,一定規模的小農戶集體還可以成立互助組織、產業協會等,提升市場競爭力。在實踐中,中國農村地區一直以來存在的生產小隊、生產隊,兼具了“小農戶+小農戶”特點。但是,確實有必要結合新一輪城鄉規劃布局調整,優化完善生產小隊和生產隊的規模和架構,以發揮其應有的農業生產組織功能。
4.2? 推廣“合作社+小農戶”模式
合作社是以優化小農戶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可以促使小農戶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合作社可以為農戶提供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各種服務,通過集體規模的方式幫助農民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保障利益分配的公平性[8]。《意見》強調,要“堅持農戶成員在合作社中的主體地位,讓農民成員切實受益”;并提出要“積極發展農戶+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工廠或公司”模式。實踐中,以合作社為依托,積極探索農業生產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道路,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農業轉型升級。發揮合作社組織動員能力,加大集體的創新投入、人力投入等,推廣統一的種植模式和方式,保障農產品的穩定質量。借助合作社平臺,發揮不同小農戶農產品的特色優勢,統一包裝、分類支持、多元競爭,提升合作社整體實力。在“合作社+小農戶”模式推廣中,還應該注意普及農業保險,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同時,注重發揮合作社中的基層黨組織作用,積極培育發展小農戶黨員,并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重要儲備,夯實農村黨組織的人才基礎,實現小農戶、合作社和基層黨組織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4.3? 創新“互聯網+小農戶”模式
當前,互聯網正從先導性技術向普適性技術邁進。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響力,展示它與各行各業聯系后所產生的質變。2019年5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也明確提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建設。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離不開對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實踐中,必須緊緊抓住互聯網發展,特別是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大力推廣“互聯網+農業”經營模式,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農村實體店,促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努力實現依托互聯網信息化手段,精準對接農業生產、銷售甚至品牌化推廣等各環節,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收益和競爭優勢。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的農業農機知識信息儲備,以基層黨組織已有的現代遠程教育培訓硬件設備為依托,大力推廣現代農業人才的培訓培育,發揮好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優勢。對于不具有建設“互聯網+小農戶”條件的部分農村地區,可以采取設點代辦點或聯絡站的形式,選擇條件成熟的某戶或某幾戶作為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4.4? 引導“龍頭企業+小農戶”模式
龍頭企業具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成熟的市場,與小農戶的充分融合,能夠大大減少小農戶走向市場的適應期。《意見》也明確提出,要“發揮龍頭企業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小農戶和農業企業合作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發展潛力,直接或間接推動了農業由生存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的的轉型[11]。在合作形式上,可以由政府搭臺、企業參與、小農戶擔當主角,通過股份合作、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方式,有效增強龍頭企業與小農戶間的關系。在合作內容上,積極推動小農戶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旅游等,讓小農戶的農業生產內容與龍頭企業的市場價值取向,在生產鏈和價值鏈上都能取得共識。在合作模式上,除夯實“龍頭企業+小農戶”的基礎外,還應該積極探索創新“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小農戶”“農頭企業+合作社+小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小農戶”等多種組織模式,拓寬龍頭企業與小農戶的合作渠道。在這樣的合作過程中,政府應該盡到合理的監管責任,充分合理地保障好小農戶的合法權益。
5? 小結
小農戶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中華千年農耕文明的傳承者。《意見》提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并把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作為重要舉措之一,是符合中國特定歷史階段的戰略抉擇,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必由之路。應該擯棄傳統偏見中小農戶“落后”的舊思維,從中央支持小農戶的新政策中,敏銳把握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相契合的關鍵點,堅持把小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小農戶現代化與農業發展現代化“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02-22(1).
[2] 陳文勝.發揮小農戶作為鄉村振興的最大主體作用[J].團結,2019(2):53-54.
[3] 國家自然資源部.2017年中國土地礦產海洋資源統計公報[EB/OL].http://gi.mlr.gov.cn/201805/t20180518_1776792.html.
[4] 賀雪峰.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問題[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9-26.
[5] 于? 越,曹立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途徑研究[J].鄉村科技,2019(3):46-47.
[6] 幸美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新路徑——以重慶市巴山村為例[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9(4):110-114.
[7] 王玉斌.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路徑探析[J].農村經營管理,2019(4):29-30.
[8] 呂? 顥,葛文光,白浩宸.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文獻綜述[J].現代化農業,2019(6):61-63.
[9] 黃? 婧.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N].貴州日報,2019-04-10(10).
[10] 杜? 濤,滕永忠,田建民,等.小農戶合作生產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5):134-140.
[11] 馮? 璐,張? 焱,吳春梅.農業企業投資條件下農戶生產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基于云南西南山區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5(11):57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