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要】 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與時代內涵。通過理論向度、實踐向度、文化向度、價值向度等多重向度來理解文化自信,有助于深刻把握其科學價值與實踐方法,對進一步研究文化自信、穩固國家發展與民族進步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文化自信 多重向度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基于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而提出來的,同時又是對中華文明深切的價值關切,包含著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對中國現實發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自信。
新時代文化自信主要來自于我們擁有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者從不同角度促成了文化自信的生成與演化,分別構建了文化自信的傳統文化資源基礎、革命文化資源基礎與時代文化資源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從文化傳承的連續性、文化成就的博大性、文化體系的聚合性、文化特質的穩定性以及文化功能的強健性塑造了文化自信的歷史傳統與思想譜系。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獨特文化敘述方式,凸顯了文化自信內在的價值取向。革命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從危亡圖存向自立自強發展摸索實踐凝結而成的產物,也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成果。可以說,隨著革命話語生成與演變、革命精神的傳承與聚焦以及革命事跡與人物的挖掘,文化自信的性質逐漸發生了深刻轉變。文化自信不再是關乎王侯將相的“迷夢”,不再是外強中干的“自言自語”,不再是脫離實際的社會空想,而變成了一種具有鮮明“紅色”特性和國家屬性的現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時期的時代表達,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文化自信背后蘊含著指導思想的深刻性、時代發展的特殊性與現實需要的實在性,并且將改革與發展時期的文化探索貫穿其中,賦予了文化自信與時俱進的特點,促成了文化自信內部源生不斷的生命力與適應性。特別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過程來看,文化自信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抽象,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新時代文化自信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不斷吸納與完善,進而實現了從思想理論上囊括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要求與文化要素。
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思想表述帶有去除“精神污染”的實踐指向。從具體實踐效果上來看,新時代文化自信發揮著清源、固本與自強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還是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總結,總的指向都是在堅持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能夠繼續堅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需要特別明確的是,文化多樣性的前提是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的喪失也意味著文化多樣性的抵消。
從根本上講,文化自信是個體意識的自覺,也是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的自覺,是摒棄歷史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有效精神屏障。同時,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新的社會矛盾、新的發展目標要求我們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來促進民族復興與國家強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試圖建立黨和國家主流思想的穩定形態,從而構建起民族復興與國家強盛的牢固根基。在清源固本的基礎上,文化自信進一步落實到文化自強層面。
文化自信要發揮構筑精神、價值、力量的作用。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發展原則等無不彰顯了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智慧,充分展示了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在固守根本的基礎上,又積極維護民族獨立與民族意識的深刻內涵。從清源到固本再到自強,這不僅僅是文化自信的思想深化,也意味著實踐效果的突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正是在堅守立場與兼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國家綜合治理方式的轉型,即國內治理與綜合國力從“硬實力”向“軟實力”的內向型轉向,體現出文化自信的實踐效果與思想價值。
文化自信是對個人主體價值、主體要求及主體特性的展示,也是自我主觀認知與客觀文化載體的統一,進而實現心理情感體驗與社會實踐相統一。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這一論斷深刻地表明當代中國語境下所探討的文化自信已從個體化逐步擴展為群體化的社會認同,并產生了宏觀的政治價值與影響。從深層次來看,文化本身不是凝固僵化的,其自身存在著流轉多變的外放性特征,也會伴隨著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產生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影響力。因此,文化自信不僅從個體向群體蔓延,也會進一步從群體到群體發展,這就是當前西方將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渲染為文化“銳實力”的思想根源。
文化自信是國家、個體對于國家前途命運的考量,也勢必帶來文化沖突與文化安全中如何精準定位的重要問題。為此,新時代文化自信同樣著眼于思想文化的政治屬性,既是維護自身核心價值觀的客觀需要,也是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在日益興起的多元文化沖突中,恪守自身政治立場、取向與目標,尤其需要重視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任何一種先進的文化樣態的出現都伴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強盛,先進文化就在其中或主動或被動地實現傳播與接受。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與綜合實力的持續增強,中國的思想理論和文化會逐步擴大其在海外的影響力,進而對國際國內產生深刻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面臨新形勢、新目標,同時新挑戰與新機遇并存,需要勃發出砥礪前行的磅礴之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價值層面理解新時代文化自信,可以說其具有“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的特性。
從“更基礎”來看,文化自信構建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政治自信的思想基礎,構建了人民群眾在思想上的自覺性與情感上的認同性,并且構成了數量上的從個體到群體,性質上的從個人主體到民族主體的雙重積淀。某種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政治自信的思想起點。從“更廣泛”來看,新時代文化自信在內容上容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形成了對中國整體文化架構的一種審視和轉化,創造性地整合了多種文化源流。從“更深厚”來看,其根植于最深厚的文化土壤,立足于中國5000多年以來逐步形成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中淬煉出的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底蘊。
文化自信關乎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以何種姿態、何種方式去體現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所關涉的是其他三種自信如何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問題,具備最深厚的實踐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因此,細究文化自信的價值定性可以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這一論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為重視文化自信思想、深入挖掘文化自信思想的價值提供了學理支持。
(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
②趙馥潔:《文化自信的傳統根基》,《陜西日報》,2017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