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杏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必須與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公民。
角色扮演是綜合實踐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也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角色扮演在教學中的運用,豐富了課堂形式,有利于學生行為模式的社會化,體現了綜合實踐課的實踐性。
一、角色扮演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角色扮演的游戲體驗感和互動性是學生喜歡這一學習方式的直接原因。游戲是孩子最初認識世界的學習方式,而初中生的學習興趣以直接興趣為主,角色扮演恰恰與他們這一心理特征高度契合。在某些具體的情境中,會出現“搶角”的現象,有些學生甚至不計較性別,愿意反串角色,可見他們對角色扮演的鐘愛。同時,角色扮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角色扮演的過程,是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通過參與和體驗形成的認識是有根基的,能引領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體驗中獲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知識和能力,這是角色扮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根本原因。
2.有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知。
進入青春期后,初中學生的心理發生明顯變化,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角色扮演可以幫助他們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和豐富自我,并學會處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學生的生活范圍在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但也正因為年齡的局限,他們不能充分參與社會生活,所以缺少對社會角色的體驗和理解。教師創設相關情境,把社會生活場景“平移”到課堂上,便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熱情,滿足他們對社會角色的好奇心。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在與他人的交流互動中,學生領悟了社會規則,體會到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實現了課程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
3.有利于學生內化道德觀念。
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客觀審視自我,厘清原有的不清晰的道德認知,理解生活中的兩難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存在著復雜性和多元性的道德觀念和道德難題。綜合實踐活動課設置相應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真實體驗生活中的道德沖突,正確認識和對待道德對自我、對他人的規范作用,建立理性道德認知。
二、角色扮演教學的實施
角色扮演教學的實施,要緊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求,充分給予學生參與和發揮的空間,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活動前,學生參與情境創設。
因為年齡、經歷、知識積累、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創設和選取的情境,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調動學生一起參與角色扮演情境創設。情境中人物角色的選取和定位,需要的設備和道具等,教師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準備。這樣一來,創設的情境便更能貼近學生生活,學生也更容易進入角色,體驗感也更加真實和強烈。同時,參與情境創設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從一開始就是教育活動的主角。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各個環節,真正成為課堂主體。
2.活動中,充分討論和歸納。
角色扮演要求學生站在“角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相當于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在活動中,學生將自己的角色體驗在小組內和班級內進行分享、交流。這種換位思考的學習方式,讓道德認知具體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自我與他人、規則與自由、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關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在討論分享階段,學生只是將直觀的感受和感性的認識零散地表達出來,并沒有形成清晰的、確定的觀念,角色扮演的教育效果和影響還不夠深遠。此時,教師須引導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將感受最深、最強烈的部分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可以指導行為的觀點認識。這種強化了“角色”認知的教學方法,會對學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3.活動后,及時進行反思。
學生是情境的創設者,是角色的扮演者,也是活動的反思者。反思是為了更好地改進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活動。缺少反思,就會使角色扮演浮于表面,影響教學效果的深化。對于教師來說,主要是針對角色扮演中的情境創設、主題選擇、過程指導、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及時揚長避短,推動教學進程。對于學生來說,主要反思的內容為:自己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的體驗是否舒適、順暢;如果出現問題,原因和改進方法分別是什么;角色扮演活動對自己的身心影響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如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角色;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角色扮演之后,學生的體驗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進行反思,這是他們獲得成長和進步的根本原因。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東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