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是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一句至理名言。
生活中確實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美的因素,可以說它包羅了人類社會中諸多美的形態,生活無處不藝術。而經典的文藝作品經過時間的打磨,歲月的沉淀,越發煥發美的光輝。因此,我們在閱讀經典作品時,要深入分析領悟發掘它的美。
一、強化經典作品主題美的開發;引導發掘其現實意義
優秀的經典作品猶如一壇陳年老酒,往往能凈化人的靈魂,培養人的健全人格,陶冶人的情操,“詩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本詩作者抒發的情懷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的情懷基本一致。又如杜甫的《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師能從當時作者那憂國憂民的愁懷出發,且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卻看妻子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愛國情懷,愁與喜都系著國家的命運,多么崇高的品德啊,這就是美。
二、重視經典作品語言美的品味,培養鑒賞美的能力
(一)、反復誦讀體會作品美的境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優秀的經典作品,特別是抒情味濃厚的的詩歌散文,必須反反復復地朗讀甚至成頌,從朗讀中體會音韻美、節奏美、意境美。如《敕勒歌》一詩,我們能用抑揚頓挫,奔放豪邁的語調讀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么,通過視聽形象,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副遼闊、富饒、壯美的草原圖畫,讀者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一種闊大恢宏,明快寬廣、一望無際,義氣昂揚,而又充滿勃勃生機的意境,從而令人神往,給人以美的享受。再如我們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中讀出杜甫的朝氣蓬勃;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讀出蘇軾的逆境中的豁達樂觀;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讀出魯迅的錚錚鐵骨。我們要充分利用經典中存在著“語言美”、“人物美”、“思想美”、“意義美”、“心靈美”、“自然美”、“社會美”、“寫作特點美”,甚至“標點符號美”等等的美,探求這些作品所蘊含的美感,通過體驗、意會、移情,達到“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果,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并付之行動,使“真”、“善”、“美”高度統一。又如徐志摩的那首“絕唱”《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反復的誦讀這首詩,詩中的那整的節奏,優美的韻律和華美幽雅的詞句就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之美,這種美好的形式就足以令人流連忘返了,所以能在不知不覺中將讀者征服。
(二)、學會語言鑒賞方法,自覺地欣賞美
要賞析的語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們在賞析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賞析對象的特點,這就是語言賞析的方向。通常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考慮:1.詞語的使用是否準確、生動;2.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如襯托、諷刺、欲揚先抑、前后照應等;3.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等;4.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如記敘中的議論、抒情、描寫等。"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的詩往往把自己要抒發的情感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斜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中作者仿佛純客觀地描寫昔日顯赫大族王導、謝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飛入了尋常百姓的家門,不是直接寫朝代更替、人事變遷,而是將懷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瑣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自然總是美”正因為如此,作品往往通過景物的描寫,抒發自己的愛“美”之心:自然美,社會美,崇高美。再如長江黃河萬里滔滔東歸大海,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雄偉氣魄,孕育了中華兒女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巍巍泰山的絕頂聳立接地摩天,歷經千年萬年挺然屹立傲視蒼穹;激勵著人志向高遠,不斷攀登。
三、借助經典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感受經典的博大精深
怎樣的“形象”才是美?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內容的分析,挖掘其形象內涵。樹立形象美的典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詩,作者并沒有描寫到總理的穿著和外貌,但在讀者面前,總理的形象卻是那么美,那么的高大,而且將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總理能樹立高大的形象是怎么來的呢?是他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并付之行動的結果。人的美并不僅僅是外表的美,最主要的還是心靈的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她的外表可謂是“恍若神妃仙子”了,但內心歹毒,陰險狡猾,“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無惡不作,她的形象有誰說她美呢?反之,《巴黎圣母院》那個外貌奇丑的打鐘人,由于他的心靈那么的純潔,他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卻永遠是美的。學生如果能接受以上的分析,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辨別美與丑,且在實際行動中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具有善良的心地、廣闊的胸懷、誠實、磊落、經得起坎坷、容得下委屈、朝氣蓬勃、秀外慧中的美好的形象的人。
又如作品《愛蓮說》,這是一篇借物詠志的抒情散文,文中運用了比喻和諷刺的修辭方法,把菊花比喻為隱士,把牡丹比喻為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為君子,熱情的贊頌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暗諷了喜愛牡丹,貪圖富貴的人。作為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比喻手法及君子形象,讓學生掌握這種寫作手法,并體會堅貞不屈的可貴氣節的同時,這也是美的體現,是一種氣節美、高尚美,學生們應該具有這種美。“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則是對一些追逐名利的人的鄙視,是批評的美,作為新一代的年青人,千萬不能向這類追求富貴,追求外在美的人學習。人的美除了心靈美,精神美外,還應該有社會美,因此,正確理解社會美的內容,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熱愛祖國的強烈愿望。
“登山則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讓我們去感悟經典作品中的美,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去創造更美的生活。
作者簡介:
張晗,徐州醫科大學2016本臨床定向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