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陽明是心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對“心”之體認達到了新高度。陽明所言之心,即性即理即良知。陽明用“意之所在”訓“物”,把“物”放在了心的感通之下。作為客觀存在的花,只有在“心”的感通下,才具有對于人而言的獨特審美之意義。陽明真正的“心外無物”,所強調的是“心”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感通,即一種行為, “心”賦予了客觀存在物以相對于人而言之意義。
關鍵詞:王陽明;心;物;心學;感通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P107-108
陽明出入儒釋道,其學問龐雜而又有所融會貫通,此段文字若不從其整體文本來理解,往往會造成誤解?!?0世紀 30 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界圍繞 “南鎮看花” 及 “心外無物” 的詮釋,大致分為四種路徑: 一是馮友蘭的宇宙論范式; 二是張岱年、侯外廬、馮契、任繼愈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主客體認識論范式;三是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的直覺論范式; 四是陳來、宋志明、楊國榮、孫熙國、陳寒鳴、陳少明、葉郎等學者的現象學、價值論、實踐論、意義論及美學范式。”[2]此段文字引起詮釋分歧的重要原因,竊以為是因文中具體字詞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因而,對“南鎮看花”及 “心外無物”的詮釋,定會涉及“心”、“物”、“寂”、“明白”等概念字義之解析與界說?;诖耍疚膶⒏鶕蹶柮魑谋荆瑥钠渌灾靶摹钡膬群约啊拔铩痹凇澳湘偪椿ā敝械木唧w表達來對“心外無物”展開簡要梳理與分析。
一、陽明所言之“心”的含義
首先,“心”在陽明哲學體系中不是指那客觀存在之物。“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盵3] P36陽明顯然是稱“心”為性,天理。其次,心為一種是非之心,“是非之心, 不慮而知, 不學而能, 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無間于圣愚, 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盵4] P79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盵5]P72“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始終,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只要致此良知?!盵6]P110陽明所謂“致良知”,良知即本心,其認為人人皆生而具有分別是非善惡之良知。其“心外無物”、“心即理”當中的“心”一般都是道德意義上的本體之心。因此,陽明所言之“心”即性即理即良知。
二、意之所在便是物
陽明曾訓物為“事”,“愛曰:‘……愛昨晚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在事便是物。”[7]P6“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8]P972“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親,即事親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為一物;意用于讀書,即讀書為一物;意用于聽訟即聽訟為一物。凡意之所用無有無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物矣?!盵9]P47陽明指出意是心之所發,而所發必著于物,又說事親、治民、讀書、聽訟皆是物??陀^存在之物為事中之要素,是行為中物,處處皆有人之活動才稱其為物。由此,物則可從事中帶出,卻沒有與人間隔之感?!埃ㄍ蹶柮鞯模┬耐鉄o物說及其中所有對“物”的解說都是針對自青年時代面竹格物以來一直困擾他的“格物”問題。他的“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題根本正是要把物歸結為意念,只有把格物的物歸結為意念,才能把“格物”解釋為“格心”,心外無物的意義就是要人在心上做格物功夫?!盵10] P206陽明之“物即事”表明了他的著意并不是我們“心”之外的客觀存在物,而是指“心”所參與的事,它“并非一‘事實或‘事象之義,而與‘從事、‘有所事等語中‘事之用法相近”[11]P320
三、心外無物
在闡釋陽明所言之心與物后,讓我們來對“南鎮看花”原文進行解讀。
首先,我們應清楚,友人所言之“物”與陽明所言之“物”是否一樣?從文中描述的情境中,我們可斷定友人所說之“物”為客觀存在物,就是指巖中之“花”;然而,“物”在陽明那里,并不是指客觀存在物,而是與人之“心”密切關聯在一起的事,是與“心”相感通之行為,此“物”其實是由客觀存在之物和人“心”共同建構而成的意義之“物”。 “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盵12]P6 由此可知,“看花”是指“視聽言動”之中的“視”,陽明將“看花”視為一物,而友人卻把“花”視為一物,因此二人所言之“物”根本不同。
其次,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1]P107-108其關健點為一“寂”字。鄧艾民先生認為: “所謂‘寂的狀態并不完全與‘不存在相同,所謂‘明白的狀態也不完全與‘存在相同。就‘寂字的意義來說,可以是佛教所說的‘寂滅,也可以是儒家所說的‘寂然不動的寂靜。寂靜事物只是不發生作用,只是‘不明白,而并不是不存在。王守仁說一樹花不被人知覺時,這樹花處于‘寂的狀態,這個人的心也‘同歸于寂。這樹花被人‘看時就‘明白起來,這個‘看正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聞見,指理性通過感性覺知起作用,是人的心或良知的妙用?!盵13]P138—139此外,張世英先生認為:“‘寂就是遮蔽而無意義,談不上什么顏色美麗。只是在人來看此花時,此花才被人揭示而使得‘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關心的是人與物交融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物與人相互隔絕‘同歸于寂的抽象之物?!盵14]P64由此不難看出陽明并未否認客觀存在之花,而是說沒看到客觀存在之花時,花是“寂”的狀態,看到客觀存在之花時,花就“明白”了,從“寂”到顯了。
再次,文中所述皆在強調“此花”。既表明是“此花”,也就認為“此花”是存在的,否則又何必言“此”,何必言“看”與“未看”?
最后,本段文字之所以會被誤解,愚以為標點符號也起了一定程度的誤導,“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P108當“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P108之間用的是句號時,表示“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盵1]P108是對全段文字的總說,容易讓人混淆客觀存在之花與“所看之花”。個人認為當“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敝g用的是分號時,較為妥當,這樣王陽明所言之“此花”便可自然而然地理解為“所看之花”。由上,我們可以推斷,陽明并未否認“花”的存在,也并未用“心”來決定外物之客觀存在, 因為在此陽明討論的根本不是“花”是否客觀存在,而意在表明,客觀存在之花只有在“心”的感通之下,對人而言才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而陽明真正的“心外無物”,所強調的是“心”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感通,即一種行為,換而言之,“心”賦予了客觀存在物以相對于人而言之意義。 客觀存在物的意義依靠“心”的彰顯,也由此體現了儒家用道德為自然立法的精神。
四、結語
陽明的“心外無物”思想,它并不是針對到底有無客觀存在物而言,他關注的還是“心”本身,就是格物即格“心”,就是說于人而言的“意義世界”必是與“心”感通的、相互交融的世界?!靶臒o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盵15] P125儒家之學是道德的進路,充滿悲天憫人的高度責任感,陽明的心學也不例外,不僅立己又要立人,不僅成己又要成物。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盵16]P968其心目中的“大人”是指懷有仁心的大人,仁心必定與物無對,與萬物一體,陽明又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一物失所,便是吾心有未盡處?!盵17]P25“彌綸天地之道,”[18]P379 “上下與天地同流” [19]P330與天地萬物形成圓融一體就是“心外無物”。 陽明的“心外無物”思想是一種生命境界,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 [3] [4] [5] [6] [7] [8] [9] [12] [15] [17][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杜運輝,呂偉.中國傳統哲學現代詮釋示例——以王陽明“南鎮看花”心物關系為中心.哲學研究[J].2018(04).
[10]陳來.宋明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1]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卷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3]鄧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學研究[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4]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6][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續編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8]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9][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 中華書局,2016.
作者簡介:
王明華,男(1985-),漢族,河南鄲城人,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