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靜
摘要:琵琶協奏曲《祝福》是趙季平先生以魯迅同名小說《祝福》為題材創作的一首音樂作品,本文通過對創作背景和演奏藝術對琵琶協奏曲《祝福》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琵琶;祝福;演奏藝術
趙季平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通過對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深受西方對自己民族音樂利用方式的影響,深刻認識到了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尤其是歷史悠久,集百家之長的秦腔音樂,正因如此,趙季平在之后的創作中部分都會選擇用秦腔風格來表達自己的創作主題。與此同時,秦腔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祝福》的創作背景
《祝福》是上個世紀20年代我國文學家魯迅寫的一篇短篇小說,發表于其第二部小說作品集《彷徨》當中,通過對故事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生活的刻畫,反映了在當時辛亥革命之后,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與殘害,揭示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本質,以及封建思想對人民的荼毒。我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在讀過魯迅同名小說《祝福》之后,有很大觸動,同時又想以民族風格將其表現出來。在1980年,趙季平通過融合陜西的秦腔音樂和獨特的器樂演奏藝術,并以《祭靈》為原型,創作了秦腔《祝福》,秦腔《祝福》的表現手法無不讓聽者感同身受。與此同時,趙季平又把西方和聲、曲式結構加以融合,就這樣,琵琶協奏曲《祝福》誕生了。
二、琵琶和秦腔的發展
(一)琵琶
琵琶作為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還記得白居易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其實琵琶最早起源于秦朝,直到唐朝,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社團都少不了琵琶,傳統的琵琶曲可分為武曲、文曲,武曲突出右手的演奏技巧,通常用來寫實,敘事為主,代表作像《霸王卸甲》、《漢將軍令》等。文曲看重左手的表達,主要以抒情為主,往往能深刻的表達出內心的情感,代表作有《昭君出塞》、《月兒高》、《塞上曲》等。
(二)秦腔
秦腔別稱梆子腔,是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在唐朝的時候,隨著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吸收了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西域等多個民族的文化特色。秦腔根據板式和彩腔都可分為歡音和苦音,苦音最能代表秦腔特色,適合抒發悲憤、凄涼的感情,歡音明快開朗,善于抒發喜悅、激動的感情。
三、《祝福》演奏藝術的分析
(一)引子
《祝福》的前13個小節是引子,采用的是D商調式。開篇以鋼琴震音開始演奏,制造出震撼、華麗的聽覺效果,仿佛是祥林嫂聲嘶力竭的吶喊,并為接下來的協奏做了鋪墊。琵琶在后半拍進入,連續三組三連音八分音符重音,對應是接下來的連續掃拂技法{1}。樂曲的開篇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調,展現了祥林嫂的悲與憤。之后琵琶呼應三次時,后面的連續十六分音符需要下行,接著是鋼琴伴奏,樂曲也從高音區進入低音區,仿佛高昂的情緒跌入谷底,仿佛代表了祥林嫂內心的苦楚不安和無奈,這個由高到低的轉變需要演繹者用心去感受,用音樂的張力來表現出來。接下來通過一連串的18連音逐漸將樂曲音階拉高并迅速到高音“re”,代表了祥林嫂內心的抗爭和人們不屈向上的精神,該部分的演奏,音區轉換較快,既跌宕起伏,同時又一氣呵成,給人以震撼。將封建制度下勞動人民所受的苦難和不屈的精神以音樂的形式完美的表達了出來。
(二)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的主部包括四個樂句,后兩個樂句在變化中重復,起到了著重渲染的作用。在演奏時,仍以鋼琴為主,以D商調式開始,同時為琵琶主旋律的融入做了鋪墊,接下來的主旋律,采用了秦腔中“苦音”唱腔的旋律,四音列的下行旋律帶來的下落感,使接下來抒情的旋律流露出悲傷、哀怨、凄涼無助的情緒。就好像是祥林嫂在伴著樂曲哭訴自己的悲慘生活以及對封建制度無奈。其次是第三、第四樂句的演奏,用卡農模仿的形式,重復演繹著第一、第二樂句,將樂曲情感再次推向高潮,是對祥林嫂和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人們內心深處凄涼和無奈的一種著重渲染。
第一樂章的副部包括三個樂句,開始的演奏是以連續的三連音節奏型為主,通過這種方式渲染了目前歡快的氛圍,隨之而來的演奏是以緊湊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型為主,旋律起伏較大,仿佛暗示著祥林嫂逃脫不出悲慘的命運。最后曲子的旋律是以四拍一個主音向兩拍一個主音,甚至一個主音進行轉變,逐漸將樂曲推向高潮部分。
(三)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整部樂曲作品的插部,同時也是樂曲情緒變化最豐富的部分,總體上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以小快板開始,鋼琴和琵琶為輔,將過年的開心進行渲染同時緊扣《祝福》主題,第二段開始,轉為E羽調式,琵琶鋼琴交替演奏,主題旋律徐徐漸進。第三段曲調再次轉變,以鋼琴輕快的音樂來進行過渡。第四段,以快速的小活板開始,琵琶聲部以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進行模進,曲調由E徵到G徵進行調式,豐富的體現出來祥林嫂的個人情感變化,最后再轉回D徵,利用琵琶的十六分音符來強調{2},將樂曲再次推向高潮, 刻畫出了祥林嫂內心的絕望和對生命的吶喊。第五段單獨由琵琶進行演奏,一張一弛、一急一緩,慢慢的把整個樂曲的思想呈現出來,給人以遐想的空間。
(四)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整個樂曲的再現部,在一個雙音滑奏之后再現主題,而且為了不枯燥無意義的還原,省略了主部,首先是運用D商調式,緊接引子,其次是插部,最后是對主旋律的再現。在f16樂句后用掃拂技法{3},將旋律層層遞進,再次回到了那個哀怨,沉重的氛圍當中,仿佛是祥林嫂在耳邊喃喃自語,訴說著自己的悲慘遭遇。在全曲的尾聲,琵琶停止,最后的三個音構成了三音列下行級進旋律,與引子遙相呼應,嘆惋、感慨的作者思緒貫穿整部作品。
結語
總而言之,琵琶協奏曲《祝福》是趙季平先生融合了秦腔和自身音樂創作的一首琵琶協奏曲,整個樂曲以小說情節為背景,通過秦腔和琵琶的演奏技法將祥林嫂的內心活動刻畫的淋漓極致。利用曲式、調式、演奏技法和節奏轉換的完美結合,將樂曲的情緒變化完美的展現出來,同時巧妙地表達了創作者內心的情感,這種方式值得后來的音樂創作者借鑒學習和感悟。
參考文獻
[1] 王欣潔. 琵琶協奏曲《祝福》藝術特征的研究[J]. 北方音樂, 2017, 37(5):112-113.
[2] 魏薇. 具有創新性的琵琶教學模式探究——評《琵琶多聲部教學法》[J]. 中國教育學刊, 2018, No.303(7):116.
[3] 王一冰. 中西鋼琴音樂藝術發展史及演奏技巧探究——評《鋼琴音樂的發展及其演奏技巧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