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翻譯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負載詞匯翻譯是跨文化交流成功的關鍵,其研究意義重大。王佐良先生曾說過:“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譯者只有學貫中西,才能成功跨越文化鴻溝,將文化負載詞匯翻譯得恰到好處。文化負載詞匯翻譯著實不易,“龍”這一典型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就一直是譯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中國龍這一圖騰神獸是祥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志,其代表著吉祥、尊貴、威嚴和權力。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將龍奉為自己的祖先,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西方龍的形象則與中國龍的形象大相徑庭。西方龍乃殘暴、邪惡、貪婪和專制的象征。《新約圣經》《啟示錄》中的“the great red dragon”即是反叛上帝耶和華的墮天使——魔鬼撒旦(Satan)。
中西方龍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使得“龍”的英譯問題變得棘手,成為譯界爭論不朽的話題。目前譯界關于“龍”的翻譯主要有以下七種版本,即用直譯法直譯而來的“dragon”,用音譯法由漢語拼音音譯而來的“Long”和用威妥瑪式拼音法音譯而來的“Loong”與“Lung”,用增譯法增譯而來的“Chinese dragon”,以及用轉譯法轉譯而來的“tiger”和“lion”。
筆者認為,如果采用直譯法將中國龍直接譯為“dragon”的話,勢必會引起西方讀者的誤解。在西方人的觀念里,“dragon”乃惡之化身。試想當談龍色變的西方讀者看到“dragon”這版譯文時,該會對中國和中國人作何感想呢?“dragon”一詞不僅不能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反而會起到丑化中國的負面效果,因此,“dragon”這一譯法應當舍棄。關于“Long”、“Loong”和“Lung”這三種譯法,筆譯持肯定態度。“Long”是根據“龍”字的漢語拼音拼寫而成,“Loong” 和“Lung”是根據威妥瑪式拼音法音譯而來,三者在發音上都與“龍”相似,頗具中國文化特色。為了便于西方讀者更好了解“龍”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不妨在“Long”、“Loong”和“Lung”的后面加注,具體解釋一下“龍”在中國的文化寓意。“Chinese dragon”是用增譯法增譯而來,這一譯法流傳也比較廣泛。但筆者認為這一譯法有待商榷。“dargon”其丑惡形象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即使在其前面加上“Chinese”一詞來修飾限定,恐怕還是會引起西方人的誤解。以“虎”譯“龍”或以“獅”譯“龍”這兩種譯法在譯界的流傳度也比較高。在中華文化中,虎乃百獸之王,其代表著強盛與權威,通常與龍并稱。《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從龍,風從虎”這一說法。以“虎”譯“龍”,雖不能將龍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出來,但至少不會讓西方讀者聯想到“dragon”的丑惡之態。亞洲人通常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而在西方人眼中,獅子才是百獸之王,其威嚴和權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作為力量和尊嚴的象征,獅子已經成為西方人的一種信仰。如此看來,將“龍”轉譯為“虎”不如轉譯為“獅”。
翻譯,尤其是文化外宣類翻譯,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媒介,譯文的好壞直接關乎國家的形象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因此,包括“龍”在內的文化負載詞匯的翻譯絕不僅僅是翻譯學學科研究的一個學術問題,譯者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一定要反復推敲,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力求其達到良好的外宣效果。
作者簡介:
王常奇(1995-?),女,首都師范大學翻譯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