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國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念為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發展戰略一、鄉村生態政治戰略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來說,需要從鄉村生態政治方面先入手,首先要保證從制度上來保護農民的享受自然生態的權利,而相對鄉村來說,從政策的導向來引領生態鄉村的建設,黨中央對于鄉村生態建設與以往的態度來說就更加堅硬,三農問題永遠是黨和政府最為關切的問題,而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戰略的高度來把握三農問題,以全局的角度來切實做好鄉村全面發展的道路,以明確的文字來做出最為深切的規定,再也不是簡單的誰污染誰治理,維護好鄉村的形象,建設好農民的家園,黨和政府要求必須走在新時代的前面。
二、鄉村生態經濟戰略
第一,調整農業生產方式。以往農業的生產方式相對比較粗放,土地利用方式比較欠缺科學的規劃,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打破過去生產的壁壘,首先要把先進技術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去,建立一系列的農業的生產規范,嚴格農業生產手冊,讓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的快。建立新形式的生產學習解除舊的農業生產思維觀念,
第二,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建立鄉村生態美好的明天,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口號,要真正實現的了,要實現的好,要讓農民看到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樣需要有一個結合體,這個結合體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過去農業發展比較單一,農民簡單的維護農作物的種植 生長 和成熟這樣一套體系,而對于農業之外的發展方法和途徑一無所知,這就造成了土地生產力難以滿足或維持農民的生活,農民生活改善條件不足。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于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是持雙重態度的,而種雙重作用的基礎是建立在社會制度上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主要為了取得交換價值而不是為了使用價值,不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這就直接決定了科學技術的運用要服從于 服務于本資本的利益,因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科學技術的運用不可能會遵循生態的原則。而對于我國來說,社會主義發展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服務于人民的。
三、鄉村生態文化戰略
第一,鄉風文明建設。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0字方針,相比較內涵豐富了、層次提升了。而鄉風文明它是鄉村生態建設的一個文化基石,實現鄉村生態建設是一個多維度共同合力的結果,而鄉風文明建設在這個過程中起著一個文化紐帶的作用,在這個連接下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一起協力發展,不疾不徐穩步的推進鄉村生態文明的發展。
第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保護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生態鄉村,必須要有所考量和有所側重,整體的文化要進行全面的梳理,對于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精心保護并加以推動和弘揚,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推進建設生態鄉村方面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中國鄉村的農耕文明傳承了幾千年,在這種農耕文明的影響下,農民生性樸實、熱愛勞動、尊重自然,部分區域的游牧文化更是獨特而富有味道,充分的展示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發展生態鄉村,要立足本區域的文化特色,而該地域的文化特色是由當地的文化遺產來體現的,這些文化遺產一方面展示了民族文化特性、歷史風情風貌,另一方面更是直接對外傳播了當地的特色文化,既能為鄉村生態的發展提供了手段,更能最大程度的保護文化的傳承。
第三,弘揚新時代意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的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具有引領方向的作用,不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更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鄉村振興戰略明確的指導了鄉村振興的規劃,在這個重大戰略部署的指導下,鄉村生態的建設就必須從根本上響應黨的理論和號召,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先干部群眾要從工作和實踐中來深刻領會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次,黨的干部在鄉村生態建設上要懂得把握和運用,真正做到為農民辦實事,為鄉村添新瓦,為農業添助力。
四、社會建設戰略
第一,鼓勵引導人才下鄉。新時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的社會資源,這種資源是基礎性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強調著發展是為人民服務的同時,更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需要專業的人來處理和解決專業性的問題。國家正在建立健全城鄉協同發展機制,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著重解決人才下鄉后的現實問題,包括工作、生活、家庭、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通過政策的引導、財政上的支持以及社會的保障來確保人才下鄉后的后續保障工作的完整性和延續性。
第二,解決產業的融合。中國在發展中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中國已經從根本上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產業的調整,隨著網絡的發展,中國互聯網行業在全世界引來矚目,這種發展給中國鄉村的發展帶來機遇,因此我們要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就必須實現互聯網與鄉村發展的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搭便車,在技術上運用大數據來解析鄉村發展的動力,從手段上來運用互聯網的鏈接與溝通,在傳播上實現全球資源共享,打造智慧化鄉村生態產業。
第三,合理引入社會資金。鄉村生態建設前期依賴設施的建設和人才技術的培養,后期需要配套的宣傳與資源的整合,總體的發展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來推動相關區域版塊的完成,一方面,國家能夠給與配套政策與財政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社會資金來充實。合理的引入社會資金,能夠應對鄉村生態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也能優化產業的調整。
參考文獻
[1]張安毅.農民生態權在鄉村生態保護中的作用機制分析及立法設計[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4).
[2]胡穎峰.超越工業文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李飄雨(1994-),女,漢族,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寧波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