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6月4日,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首批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據了解,國家大力鼓勵各地深入研究鄉村治理規律,探索鄉村治理的路徑和方法。此次發布的20個案例各具特色、各有側重,是鄉村治理不同方面的典型樣本,為各地解決鄉村治理面臨的難點和痛點,提供了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參考做法。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的“抓‘宅改促治理”以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的“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協同治理”的做法入選首批典型案例,這也是江西省與四川省各自唯一入選的首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解碼這兩個案例。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中的“硬骨頭”。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堅持發揮村民在改革中的主體作用,探索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由村民協商產生理事會,搭建群眾參與宅基地改革的平臺,實現了農村改革與鄉村治理的協同推進。
一個理事會 ? 端平18“碗”水
余江區是傳統農業區,2015年3月被列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區。當地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也有個別村是“老大難”,比如春濤鎮灘頭村。
以前,灘頭村的居住環境很糟糕:村內房屋挨著房屋,村民建房只能用獨輪車推材料進去,人畜共居、污水橫流。村民想改變環境,卻對拆祖宅心存芥蒂。“宅改工作遭遇兩啟動、兩停滯。”春濤鎮常務副鎮長吳官文說,2017年第一次啟動只拆除了一個牛欄,2018年第二次啟動只拆除了一棟老宅又停了,兩次折騰下來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改不了”。
然而,2019年3月村里啟動第三次宅改工作,5月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宅改拆除工作,累計退出宅基地2.1萬余平方米,接近村莊總宅基地面積的一半。目前,在灘頭村,村里的圍墻、豬牛欄、外搭廚房、廢棄老宅已完成拆除,為修建村組道路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之所以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與村里成立了一個由23人組成的村民理事會、理事會吸納了村里18個房族的代表當理事有關。理事長吳炳華說,18個房族在祖輩時就因宅基地產生過糾紛。為端平這18“碗”水,理事會所有決議均需經理事協商一致,結果要公示;宅改總體方案盡可能細化,拆除后的石頭都有明確歸屬,需要拆除的建筑物清單也一一列出。因此,村民不再擔心不公平問題,村里435戶村民有429戶簽訂了《支持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承諾書》。
因村制宜組建理事會
探索有效自治機制
通過建強配優村民理事會推動宅基地改革,并非灘頭村的創舉。宅改以來,余江區1040個自然村都因村制宜建立了村民理事會,已選出5018名理事,成立黨小組680余個。
余江區農業農村糧食局副局長許華介紹說,目前余江區有三種理事會模式:一是協調型理事會。每個家族都有一名成員在理事會中任職,單姓村按照“一房一理事”原則產生,多姓村按照“一姓一理事”原則來產生。二是民選型理事會。由于村莊矛盾糾紛較多,村小組干部工作不得力、公信力不夠,理事會成員因需選擇,彈性調整,由村小組內的村民投票選舉產生,理事長由得票數最多的人擔任。三是指導型理事會。有的村莊一時無法產生理事長或理事,理事長由村兩委干部兼任,理事由村黨支部提名,經村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多從村干部、老黨員等人員中選舉產生。另設名譽理事長一人,主要由駐村領導擔任。
余江區還制定了理事會12項權力清單和15項職責清單,明確理事會承擔建房管理、村莊建設、矛盾糾紛調處等事務。要求各村依托本村實際,制定宅改中的收費起征點、退出方式、推進辦法等,做到“一村一策”。自宅基地改革以來,鄉、村組先后制定了20項宅基地管理制度。
宅改的意義已超出宅改本身
“宅改工作牽一發而動全身。區里順勢提出推進‘一改促六化美麗鄉村建設,包括村莊面貌亮麗化、農村治理規范化等六方面。”余江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易長清說,很多試點村完成改革后,理事會開始在村莊治理的其他方面貢獻力量,宅改的意義已超出宅改本身。
據悉,余江區先后有50多位鄉賢返鄉投身宅改,擔任理事長或理事,共捐資、墊資5500多萬元支援家鄉建設。有的村用退出的閑置宅基地建起了“幸福樓”,有效解決了自愿退出宅基地的五保戶、特困戶等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鄧埠鎮殷家村、馬荃鎮倪家村、楊溪鄉陳家村等地利用退出的閑置宅基地,加快培育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
(江西 ?袁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