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村民封祖琴、羅玉如、聶年群正商量著節目排練的細節。“一年前,我們自編的舞蹈還跳到了央視農村春晚上。”封祖琴一臉驕傲地說。她們所在的耆英匯社區舞蹈隊,是戰旗村2018年以來自發培育的本土社會組織之一。
“鄉村有效治理是發展的前提,鄉村治理好了,才談得上產業等方面更大的發展。”戰旗村村主任楊勇表示,在黨建引領下,戰旗村通過引進社會組織推動鄉村治理的同時,自身培育的社會組織也成長了起來。
社會組織引進戰旗村
在2018年以前,專業社會組織對于戰旗村來說,還是個新名詞。但在楊勇看來,專業社會組織的到來,是戰旗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需求。同時,社會組織的靈活性、機動性,以及其根據群眾實際需求來制定的服務,能夠彌補村兩委對“邊邊角角”照顧不到的不足。
戰旗村轄9個村民小組、529戶、1704人。“在實現全村統一集中居住后,村民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和要求更高,如何提供優質服務、加強鄉村治理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2018年4月,戰旗村引進了一家名為“成都同行社會服務中心”的社會組織,希望他們圍繞村民需求開展服務。據該社會組織戰旗村項目負責人易小蘭介紹,他們通過走訪、調查,了解村民的現實問題和需求,整合社區資源,提供優質服務。目前,該組織已經在戰旗村開展包括樂健康、養生課堂、興趣工坊等內容在內的老年健康工程,以及促國學經典、頌揚家風家訓系列活動。
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戰旗村開展老年人興趣工坊16場、長期患病支持互助小組活動12場、結合農民夜校開辦養生課堂9期、少兒國學禮儀22次,服務村民超過1500人次。
黨建引領成為“主心骨”
在黨建引領下,與社會組織一起開展協同治理——這是戰旗村在審慎推動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中的態度。
其中,黨建引領是“主心骨”。“在堅持黨的領導下,戰旗村重點突出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村黨總支書記高德敏介紹,戰旗村規范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協商議事機制,黨組織定期聽取居民委員會、議事會、居民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報告,同時嚴格落實“三問三亮”“三固化、四包干”工作制度,街道、社區(村)干部走訪聯系群眾成常態,及時協調辦理群眾訴求。同時,每周一舉行的村兩委會上,都會有一個特別的議題:聽取社會組織上周的工作小結和近期的打算,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活力激發后的“蝶變效應”
在耆英匯社區舞蹈隊成立之前,戰旗村本有一個老年舞蹈隊。“當時大家基本上都是因業余愛好走到一起的,達不到表演的水準。”封祖琴介紹,在成都同行社會服務中心幫助下成立的耆英匯社區舞蹈隊,與以前不一樣了,專業老師每月對舞蹈隊的成員進行4次以上的專業培訓。“我們學會了民族舞、交誼舞等多種舞蹈,不僅在村里的文化活動上大放異彩,還到崇州等地進行過表演。”
不僅如此,在成都同行社會服務中心協助下,目前戰旗村已培育孵化“社區媽媽服務隊”“戰旗村環境衛士志愿服務隊”等多個社區社會組織,挖掘村民骨干20余人,有效發揮村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作用,提升了村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熱情。
(四川 ?張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