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濟
對于今人而言,辦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對于古人而言,辦學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是功在千秋萬代的偉大事業。文翁,一位兩千余年前在四川辦學的古人,創辦了一套官學體系,后來發展成了科舉制,科舉制后來又經那些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之手,傳入西方,演變成了近代文官制度,再往后,就是現在的公務員制度。
當今的公務員,都應該尊文翁一聲“祖師爺”。
文翁其實不是四川人。他的本名,也并非文翁。據史料記載,文翁姓文,名黨,字仲翁,安徽人。文翁,應當是后世對他的尊稱。他出身貧寒,是一農家子,自孩童時起,便要做一些諸如上山砍柴的雜活。但這個農家子胸懷大志,在少年時代就發誓要到長安——當時的西漢王朝的都城去求學。他發誓的方式也很特別,將砍柴用的斧頭,向一棵大樹高高拋起,如果斧頭被樹枝掛住,那么他就定要去求學,如果沒有掛住,那就放棄。
結果當然是斧頭被掛住了。
這或許是后人杜撰的傳說,以彰顯文翁志向的遠大,給他弄些神奇的色彩。而在當時,一個鄉野農家子,最終實現了求學的志向,也確實了不得。雖然史料對此缺乏記載,但我們可以從一些類似的古代名人成才案例中,推斷出他學習的經歷:先尋訪家鄉附近有點文化的人,初通文墨之后,湊足路費,毅然踏上遠赴長安之旅,在那里遇到了某位儒生,得以學到一些儒家學說,比如著名的儒家典籍《春秋》。靠著這些學問,從長安歸來的文翁,獲得了進入政府工作的機會,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吏。
此時乃是漢文帝統治時期,西漢王朝立國已近半個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秩序的恢復,對于官吏的需求急劇增長。求賢若渴之下,漢文帝連連下詔,要各地官員舉薦人才,并形成各類科目,比如孝廉、茂才、孝弟力田等等,所有的科目,在評判標準上,德行與學問并重。各地官員舉薦的人才,還要通過中央政府統一組織的考試,再根據其成績,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
這種選才制度被稱為“察舉制”。文翁即是被這種制度所選中的一個優秀人才。
這時大約是公元前145年,距離西漢王朝建立已近60年,漢景帝已經即位。帝國依舊保持著高速的經濟增長態勢和富庶繁榮之景象,奢靡的生活風氣也很濃重,然而在蜀郡一地,通過“察舉制”選拔出來為官的人才,卻相當少。
文翁有心改變這種局面。他以自己學而優則仕的經歷,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開始分階段推進他的計劃。
第一步,先從自己的下屬中(基本上都是蜀郡本地人),選取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礎、敏而好學之輩,教授他們一些儒學知識,然后又從中擇優選取十八人,送往長安,投到博士的門下,系統學習儒家文化。
這批下屬學成歸來后,文翁先有一番考核,考核之后,合格者紛紛委以重任,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他再以“察舉制”的方式舉薦上去,通過中央政府組織的考核,進入更大的政治舞臺。
選拔,培養,鍛煉,察舉,這套模式,可謂是文翁自身經歷的一種強化再現,成效顯著,但他想做的事情,絕不僅于此。在那批下屬正在長安求學之際,他已開始另一項更大的事業,這項事業將對西漢王朝,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歷史,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這就是我們一開始說到的文翁辦學。
文翁之前,辦學一事,并不發達。周王朝時期開始,由官方辦學,但收的學生,都是貴族子弟,并不對外開放。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官學基本荒廢,各路民間大師收弟子的私學興盛起來,但他們既無固定講學之場所,也無固定講學之章法,雖也良才輩出,但在人才培養上并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更不能滿足國家對于人才的大量需求。
西漢王朝建立后,官學一直沒有得到恢復,所需人才主要靠地方官員舉薦,實際上也就是用一些民間私學培養出來的人才,這種方式顯然不可持久。
文翁的做法,是在成都城中,選擇專門的場地,建立起一所學校。這所學校被稱為“文學精舍”,建筑材料系石頭壘砌而成,故而又名石室。
學校中設有專司教育職責的學官,也就是專職教師,文翁那批學成歸來的下屬中,就有一些曾在這個位置上干過。
學校所招收的學生,很講究,也是文翁最用心的地方。先是從蜀郡的官吏隊伍中,選擇一批年輕好學者,加以培養,同時對他們搞一些政策上的優待,比如免除學費,免除賦稅,免除徭役,予以褒獎等等。文翁外出時還經常帶著這批學生,隨同視察蜀郡各地,鍛煉他們實際處理政務的才干,同時宣講入校讀書的諸多好處。這類活動總是會搞得鑼鼓喧天、聲勢浩大,給崇尚奢靡浮華生活的當地人以很大的沖擊,特別是那些家財萬貫的富豪,得聞進入這個石頭做的學校讀書,有如此多的好處,還有到中央做官的機會,不由得心癢癢起來。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在文翁的如此推動下,開始深入蜀郡人心,“文學精舍”的學生規模迅速擴大,學生的來源,也從原本的官吏擴大到了社會各階層。一些頗有盛名的蜀郡文人,在文翁延請下,也到“文學精舍”做老師,講學傳道,比如司馬相如。這些學術名人的影響力十分巨大,據史料記載,司馬相如到文翁那兒講學時,前去聽講的學生,竟有數千人之多,這在當時是十分驚人的數字。
此事引起了西漢王朝的高度注意,文翁的辦學方式,開始在巴郡、漢中郡、廣漢郡試點推廣。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離世,一位十六歲的少年,登上了皇帝之位,他就是彪炳千古的漢武帝。他對文翁興學之事,關注已久。他發現,文翁興學中所授之課目,基本上都是儒家典籍。在這些典籍熏陶下涌現出來的人才,十分適宜于從事各種行政工作,是做官的好料子。
他從文翁興學那里,得到了很多啟發。帶著這些啟發,他即位不久便開始推行儒學,在儒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這條方針的落地方案,則基本是文翁興學的放大——在中央建一個太學,為官方最高學府,在全國各地,設立官辦學校,為地方學府,中央地方構成一套官學體系,為國家培養官員隊伍的后備人才。
這套官學體系后來發展成了科舉制,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又經那些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之手,傳入西方,演變成了近代文官制度,再往后,就是現在的公務員制度。
當今的公務員,都應該尊稱文翁一聲祖師爺。
最后提一下,文翁興學的那所學校,其石室建筑,早已不復存在,但那個神圣的地點之上,歷經兩千余年歲月風霜,學校是毀了修,修了毀,再修,再毀,繼續修……直至今天,那里依然屬于學校,一所四川省的重點高中,石室中學。
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之事。
(摘自“看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