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約維
任何人,在一定時期,都有被陪伴的潛意識。陪伴不僅僅是孩子在早期發展階段的精神剛需,其實也是我們人類最本質的精神渴望。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孤獨,其由來很可能就是缺少了某種意義上的陪伴。
誰是你隨時可以說話的人?很多時候,能耐心聽你說話、和你說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已經成為我們心靈的某種奢望。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能面對極其嚴峻的挫折,主要靠兩個部分:一是來自于外界的愛和支持,二是來自于內在的力量。而這兩種關系是相互促進的。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獲得了足夠的愛和支持,他就會獲得越來越充足的內在力量。如果一個人有充足的內在力量,也許可以幫助他挺過最艱難的時刻。強大和脆弱的根本區別,很多時候不在于你面對的問題是什么,只在于你有沒有被充分愛過。
也許,在這個快時代,我們的孤獨感轉移太快,隨時可以去微信、網絡、游戲上刷一把存在感——信息泛濫給每—個人帶來幻覺,好像隨時隨地隨身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但我相信,而只有面對面、心對心的陪伴,才是實實在在的,活生生的溫暖所在。
事實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誰不需要陪伴呢?小伙伴、同伴、伴侶、老伴。即使旅行,還有旅伴。還有飯伴、玩伴……書籍、影視,音樂、藝術等也是我們生命里的另一種陪伴,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有時候,所謂幸福,所謂美好,所謂親愛的日子,不是科技強悍的魔幻力量,而是我們柔軟的人文心腸。
(摘自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