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陳大煒
貴州公路系統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貴州公路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成就,做好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公路建設怎樣守初心、擔使命,公路發展如何繼續前行?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專訪了貴州省公路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張胤。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貴州公路事業取得了怎樣的發展成就?
張胤:用一組數據可以清晰地反映貴州公路70年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省公路通車里程從1949年的1950公里增長到2018年的19.7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0倍,是1978年的7倍多。
:貴州公路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張胤:總的來看,貴州公路建設可分為三個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前,是貴州公路建設極為滯后的時期。1926年,貴州開始修建第一條公路——滇黔公路貴陽至安順段,全長95公里。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全省建成公路3943公里,但因為缺橋少涵,實際通車里程只有1950公里。
從新中國成立至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段時間,是貴州公路網建設初具規模的時期。我們首先是修復原有道路,恢復交通。1958年,交通運輸部提出“全黨全民辦交通”的方針,貴州公路迎來了一段突飛猛進的發展,最顯著的成果就是在1964年首次實現了縣縣通公路。到1978年,全省通車公路達到27354公里,公路網初具規模。
從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推動貴州公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是第三個時期。
1985年開始,我們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建設縣鄉公路,縣鄉公路質量和增量均得到大幅提升。2002年,隨著從江縣光輝鄉通鄉公路工程竣工通車,全省實現了鄉鄉通公路,2003年又實現了縣縣通油路。
1985年至2003年這段時間,全省投入各類資金14.15億元,修建縣鄉公路17221公里,讓農村交通條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貴州還面臨著干線公路欠賬太多的情況,當時有句話叫“貴州到,汽車跳”。從1996年起我們用3年時間實施公路“保暢工程”,對干線公路和重要經濟線路進行重點整治,才有效緩解了“黔道爛”的局面。
到今天,我們相繼在西部率先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客運,今年6月又實現了組組通硬化路。從70年前的極為滯后到先通后好、先普及再提高,再到現在有多項西部領先,貴州公路建設可以說是創造了驕人的發展成就。
:在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公路建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承擔了怎樣的責任?
張胤:從70年貴州的歷史巨變來看,公路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聯系緊密,可以說沒有路就沒有發展。公路建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非常明晰,永遠不會改變。
70年來,貴州公路建設者們克服地形地質、資金籌集等重重困難,全力以赴加快公路交通建設,用一條條路、一座座橋,架起了貴州發展的“平川之地”,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活出行,助推了貧困地區資源開發,擴大了貧困地區信息、商品交流渠道,更推動了農村產業深入調整,有效激發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公路通達之處,無不呈現出“一路通、百業興”的發展景象。
“修好‘大馬路’,幸福才能‘抄小路’”,老百姓的話最有說服力。5年來,貴州鄉村旅游總收入從2013年的430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148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5434元增長到2018年的9716元,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21.3%下降到4.3%……數字里是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是公路事業滿滿的成就感。
:公路建設者如何守初心、擔使命?
張胤:公路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老百姓建好、管好、養好每一條公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

(制圖 / 梁詩吉)
1950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路管理局正式成立。自那時起,從建設到養護、管理,公路建設者們起早貪黑、風吹雨淋、日復一日地奮斗、拼搏,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貢獻,共同成就令人驕傲的事業。
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建設者和“三線”建設者來到貴州參與公路建設,無論是“兩路精神”還是“三線精神”,都為我們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著大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70年來,有很多長期奮戰在一線的技術隊伍、施工隊伍和道班工人,他們可能說不出宏大的道理,只是踏踏實實、勤懇認真地把腳下每一公里路建好、管好、養好,用實際行動,踐行公路建設者的初心和使命。
:我們在創新發展和多元發展上有哪些做法?
張胤: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不斷激發內生動力,才能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精氣神,這是我們公路系統始終堅持的理念。
早在“以工代賑”期間,省公路局就開創性地成立了“以工代賑”辦,在建設過程中積極與省發改委協調各項工作,協調力度和效果都在全國前列,這也是農村公路在一個時期內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1998年,我們也因此獲得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在“十三五”期間,為了進一步加快普通公路建設,我們又率先探索實施了普通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建養一體化”模式,引進力量強、資金雄厚的社會資本負責項目融資、建設和驗收后5年的養護工作,實現了“借央企的錢建貴州的路、用明天的錢建今天的路”。
這些年,我們通過改革有效盤活了閑置資產。
一是組建了貴州省公路開發公司,充分發揮企業在融資上的重要作用,作為業主參與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
目前由公路系統運營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經有850公里,產值超過700億元。通過高速公路和其他三產的經營,還能夠有效地反哺普通公路建設和脫貧攻堅工作等公益性項目。我們還組建了貴州省公路建設養護集團,將繁重的公路養護工作企業化運營,補上了短板,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我們改革的另一個理念是堅持“開門辦交通”,堅持多元發展。當下很多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都在企業,必須通過合作將企業的力量、社會的力量轉化為公路建設的力量,最終實現雙贏。
:未來貴州公路系統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張胤:未來的方向一定是追求高質量發展。
雖然這些年貴州公路建設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和發達省份比較還有明顯差距,所以我們面臨的是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
首先是建設任務不能停,而且要追求“一步到位”的高質量建設。我們馬上要啟動大規模的縣鄉公路改造,同時著力提升國道二級路率和省道三級路率,破解縣鄉公路“中間一公里”不暢的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貴州公路建設高峰期結束,“十四五”時期將會是公路養護任務非常重的5年。將針對當前養護薄弱環節,著力突破資金瓶頸問題,夯實公路養護基礎,持續發揮公路效益。
最后,我們還是要以創新發展、多元發展為基礎,以“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和品質工程創建為抓手,全力推動全省公路建管養可持續協調發展,為建設交通強國西部試點省份貢獻貴州公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