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發揚 見習記者 / 袁鵬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發揚
8月18日,因為感冒頭暈,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基場社區85歲高齡的村民吳宗玉,到社區衛生院輸液。
“從我家到這里,散步15分鐘。這里還有空調,環境好得很啊!”吳宗玉高興地說。
比吳宗玉大兩歲的韋國朝,60多年前便是基場衛生院(基場社區衛生院前身)的村醫,當年,他給村民看病只有一個藥箱,里面放著血壓計、聽診器和體溫計“老三件”。
韋國朝老人的兒子韋榮常、孫子韋華健同在基場社區翁降村當村醫。在他們的眼里,父輩的百寶藥箱里的“老三件”,如今已變成可以做B超、照CT、理化分析等“新N件”。
韋華健今年6月正式上班,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村醫,他感受最深的是,“村民看病方便,無論在省內、省外都能享受國家的醫療政策?!?/p>
三代人,跨越半個多世紀,接力守護村民健康,見證了從“老三樣”到“新N件”、從看不起病到看病基本不要錢的變遷。

韋榮常(左)、韋國朝(中)和韋華健祖孫三代在村衛生室前合影。
以前的基場衛生院,是兩間不足50平方米的小木房。如今的基場社區衛生院,已是3層樓、辦公面積超過600平方米,心電圖、B超彩超、血檢尿檢等各種儀器設備齊全的基層醫院。醫務人員也從韋國朝當村醫時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35人,另有10個村醫全覆蓋4個村,分片分戶精準管理,每個村醫到組到戶,為村民提供常見病診療的基礎醫療服務、定期體檢和預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一般的病在這里就可以解決,不用到都勻去就醫?!表f榮常所在的基場社區翁降村在2009年已建起了村衛生室。韋華健說,現在,村民在衛生室看病基本不花錢。
鏈接
新中國成立之初,都勻的醫療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醫院少、醫生少。
經過70年的發展,2019年,都勻市轄區內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達238家,全市醫務工作者2405人。已形成“15分鐘城市社區醫療健康服務圈”和“30分鐘鄉村醫療健康服務圈”,實現88個行政村都有標準化衛生室,每個行政村都有1名合格村醫為群眾看病。
與此同時,黔南州的醫療衛生事業伴隨祖國的成長而不斷前進。截至2018年,黔南州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442家,其中三級甲等綜合醫院3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12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7家、二級中醫醫院1家、鄉鎮醫院21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0家、村級衛生室1930個等。各級(類)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病床共19638張,每千戶籍人口擁有床位4.68張。群眾“看病遠、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是,全州人均預期壽命從1954年前的36歲提高到2017年的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