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義

搬遷戶冉啟恒(右二)一家三代人在新家的合影。
8月21日下午,陽光燦爛。
興義市義龍新區大龍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王母社區休閑廣場上,80歲的冉啟恒和往常一樣坐在綠蔭下悠閑納涼,周邊三五成群的老人或閑聊,或打牌,氣氛安寧祥和。
“一家人在一起,兒子上班,孫子上學,每天和街坊鄰居串串門,現在的日子過得舒心喲!”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冉啟恒一臉欣慰。
2016年10月27日,冉啟恒清晰記得這個一生難忘的日子。“當天下午拿到了新房鑰匙,晚上置辦齊床上用品、廚具等,正式入住新房。搬出大山是我家三代人的心愿,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圓了夢!”
冉啟恒家在望謨縣麻山鎮岜叢村楊柳井組。老家坐落在深山里,房屋是20世紀70年代末修的木屋。“直到20世紀末才有一條3米寬的毛路到鎮里,只能通行摩托車,進出很不方便。”冉啟恒的兒子楊云說。
1993年,楊云到上海打工。“每年春節前的回家對我來說一次艱難的征程:火車票得提前買,先坐火車到貴陽,從貴陽坐大巴到望謨縣城,在縣城再轉農用車到鎮里,然后步行1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楊云說。
2015年底,因工作需要回家辦理文件的楊云得知望謨正推進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就把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告訴了父母、妻子。第二年,一家三代人如愿搬進了義龍新區大龍潭安置區。
搬到新家后,楊云在安置區的物業公司做了一名保安。由于工作熱情認真,得到了搬遷群眾的認可,去年4月,被選為王母社區居委會主任。
歡歌笑語住新居,安居樂業幸福來。如今,楊云和妻子吳小伍都在社區上班,每月收入合計近5000元,大兒子在興義找了一份工作,小兒子就讀于安置區附近的頂效開發區中學,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鏈接
楊云一家三代遷入新家過上幸福生活,是黔西南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一個縮影。
75205戶338506人!
這是怎樣的一組數據?“十三五”期間,黔西南州需要搬遷的75205戶338506人占到了全省總任務數的18%,搬遷人數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作為貧困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之一,黔西南不脫貧,貴州就不能脫貧。絕地反擊,黔西南在全州上下拉開脫貧攻堅的鏖戰。
脫貧攻堅的“骨頭”再硬,硬不過共產黨人的決心;易地扶貧搬遷的困難再大,大不過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6月20日,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間338506人易地扶貧搬遷入住任務全部完成,比計劃提前了10天,30多萬名山區貧困群眾從此擺脫“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發展困境,實現了農民變身新市民的華麗轉身。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黔西南州把“后半篇文章”寫在群眾心坎上,繼續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等“五個體系”建設,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配套制定“產業發展、教育發展、衛生健康社區黨建”等13項推進措施,構建“1+13”政策體系,幫助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