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平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波
從煤田地質,到煤炭地質,從傳統地質找煤,到現代地質服務。面向社會新發展和新需求,不斷拓展地質服務新領域,促進傳統地質找煤向現代地質服務轉型,推動煤田地質向煤炭地質升級,努力構建現代地質服務產業體系,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地質服務品牌,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支特別的隊伍,一份特殊的工作,一個鮮為人知的行業。
自1959年3月成立至今,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已走過60年輝煌歷程。
60年來,貴州煤田地質人砥礪奮進,銳意進取,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為共和國煤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煤田地質,到煤炭地質,從傳統地質找煤,到現代地質服務,如今,煤勘尖兵在拓展領域的思路下,正向大地質轉身。
找煤,是貴州省煤田地質局的歷史使命。
“三線建設”時期,為保障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的能源需要,國家決定在貴州六枝、盤縣、水城境內建立煤炭基地,拉開了六盤水煤田勘探會戰的序幕。
從1964年到1972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近萬名勘探大軍,經過8年的日夜奮戰,基本查明六盤水煤田儲煤資源量達133.78億噸,滿足了開發六盤水煤田建設的需要。1967年10月,六盤水這個組合性地名,開始走進了共和國行政區的版圖,由此變成了世人矚目的煤都。
如果說,第一次勘探會戰催生了一座新的城市,那么,第二次勘探會戰,則翻開了貴州煤炭工業史上新的一頁。1971年,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測大隊在烏蒙山腹地的織金、納雍、大方等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現了大型無煙煤基地,這就是著名的織納煤田。
1974年初,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集中全力,組織實施織納煤田勘探會戰。至1983年12月會戰結束,初步查明織納煤田蘊藏著超過150億噸的無煙煤資源量,使貴州一舉成為全國著名的無煙煤基地??椉{煤田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貴州煤炭質量的形象,支撐了貴州煤化工產業的崛起。
進入新世紀,貴州煤田地質人又立新功。
2000年10月,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啟動。作為“西電東送”主戰場的貴州,肩負著電源項目建設的重任。
2001年3月28日,納雍中嶺、坪山電煤勘探項目開工典禮隆重舉行,標志著貴州以煤田地質局為主力軍的電煤勘探工作正式啟動。圍繞“西電東送”配套大型煤礦勘查任務,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全力組織電煤勘探會戰,確保了省政府“大煤保大電”計劃的順利實施。
60年來,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不斷實現找煤突破,共完成省內鉆探工作量530萬米,提交各類地質報告725件,探明省內儲煤資源量707億噸。預測全省煤炭總儲量2588億噸,超過中國長江以南所有省份煤炭資源儲量的總和,奠定了貴州“江南煤?!钡牡匚?。預測全省煤層氣資源量3.15萬億立方米,居全國前列,為貴州在中國能源版圖上謀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期以來,煤田地質隊伍的主要職能是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能源保障。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煤田地質工作面臨著加強改革創新、加快轉型升級的新要求。
當前,我國地勘行業已進入地質勘查工作的結構調整期、地勘單位的轉型升級期和事業單位深化改革期的“三期疊加”階段,國家投入逐步減少,項目大幅萎縮,地勘形勢整體下滑,傳統地質資源需求和傳統地質市場逐步縮減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但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貴州煤田地質人找到了自己的新坐標。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黨委書記王劍分析說,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新材料、新資源、新能源作支撐,也需要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修復與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修復等生態文明建設,既需要工程地質、工程勘察等工作參與新型城鎮化,也需要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整治、土壤污染防治、人畜飲水安全等工作促進農業現代化,這些都為地勘行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面向社會新發展和新需求,不斷拓展地質服務新領域,推動煤田地質向煤炭地質轉型升級,成為貴州煤田地質人的不二選擇。
近年來,貴州省煤田地質局立足“地質+”發展思路, 積極向大旅游、大生態、綠色礦山、綠色勘查等領域拓展,在促進傳統地質找煤向現代地質服務轉型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在旅游大普查方面,承擔了六盤水市、安順市所轄10個縣(區)的旅游資源大普查工作,面積19169平方公里。共調查了11896個旅游單體,其中新發現的旅游單體7132個,占調查總數的60%。獲優良級旅游資源1383個(新發現546個),占調查總數的11.63%。
在服務農業現代化方面,承擔了貴陽市、安順市所轄17個縣(市、區)的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工作,面積926萬畝,評價耕地(園地)面積約880萬畝,約占全省工作量的13%。優先保護及安全利用類耕地面積843.19萬畝,占比96%;嚴格管控類耕地39.35萬畝,占比4%;富硒耕地715.59萬畝,占比81%;富鍺耕地802.37萬畝,占比91%??傮w呈現出嚴格管控類耕地少,安全利用類耕地多,富硒富鍺耕地多的特點,為耕地精準利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地災防治方面,自2017年起開展玉屏縣等9縣(2019年減為5個縣)的地質災害保障和高位排查工作,面積約14544.7平方公里,共調查地災隱患點845個,核查已有地災隱患點725個,調查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120個,并安裝群測群防簡易監測設備和自動化監測設備。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黨委堅持走地質惠民的扶貧之路,結合自身專業對貧困村進行資源整合,創造出了地質與扶貧相結合的經驗。
局屬單位榮源環保公司,在金沙縣化竹煤礦環境綜合整治暨村民脫貧攻堅項目中,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和土地綜合整治方式,將廢棄礦山打造成“農林旅文”一體化的生態觀光農業園區,走出了一條“礦區三變+”的精準扶貧新路子,被譽為“金沙模式”。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黨委書記王劍(前中)聽取工作人員介紹非開挖導向儀使用情況。(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供圖)
今年3月,大方縣順河村、頭塘村、營盤村、謝都村和銀川村等5個貧困村,一次性通過第三方脫貧評估檢查并零問題通過驗收,為大方縣整體脫貧摘帽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們的絕招,就是走活了地質調查這步棋。根據每個村的地質條件、生態環境、產業現狀,為每個村量身定制脫貧之策。”王劍說,這是農業地質調查成果利用的最大亮點。
據了解,結合銀川村的彝族風情,專門為其編制并贈送《銀川村高家寨古彝寨旅游詳查報告》,并為古彝寨溶洞隧道項目施工進行精確的地面物理勘探工作,有力地助推了銀川村彝族風情園建設,幫助村民走上了鄉村旅游脫貧之路。
在水文地質方面,積極參與貴州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先后開展了安順、六盤水、黔西南、黔南等地的找水工作,共承擔155口機井任務,累計完成總進尺2.76萬米,日總涌水量約2.3萬噸,不僅解決了農村的安全飲水問題,而且有序推進了地下水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在與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建設領域,也卓有成就。近5年來,累計完成工程勘察項目238個,涉及房屋、橋梁、邊坡等勘察。完成省部級公益類勘察項目130余個,包括城市棚戶區改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地質災害治理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這些項目的實施,為構建現代地質服務產業體系作出了有益探索?!蓖鮿φf,未來,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將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地質服務品牌,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新智慧和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