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唯睿
“十二五”以來,貴州以100個示范小城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貴州省小城鎮自我發展能力、綜合承載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大幅提升。圍繞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新路子這一話題,省住建廳黨組書記、廳長宋曉路接受了本刊專訪。
:近年來,貴州因地制宜地探索山地特色小城鎮建設發展之路。貴州推進小城鎮建設的背景是什么、這幾年取得哪些成效?
宋曉路: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一直以來,貴州省小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嚴重滯后,城鎮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時,貴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貴州城鎮建設不能“攤大餅”,只能“蒸小籠”,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地探索貴州山地特色小城鎮建設發展之路。“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小城鎮建設發展工作,2012年11月,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提出重點打造包括100個示范小城鎮在內的“5個100”工程重點發展平臺,作為貴州省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戰略支撐點和發展增長點。要求到2017年建成100個“交通樞紐型、旅游景觀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示范小城鎮,帶動全省城鎮化率提升3個百分點。同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意見》(黔黨發〔2012〕25號),全省小城鎮以100個示范小城鎮為引領,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它省份的貴州山地特色小城鎮發展之路。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1154個小城鎮,其中建制鎮837個,鄉317個。有136個全國重點鎮,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5個中國特色小城鎮,142個省級示范小城鎮。
:貴州在推進小城鎮建設發展上有哪些探索創新?
宋曉路:貴州以示范小城鎮為引領,在推進小城鎮建設發展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在全國省級層面做到了“五個率先、五個突破”。即率先建立最完善的小城鎮建設發展政策支撐體系,在推進山地特色小城鎮建設發展路徑上取得突破;率先實施小城鎮改革創新,在釋放小城鎮機制活力上取得突破;率先開展以鎮為單位小康創建,在推動小城鎮同步小康上取得突破;率先實施“鎮村聯動”發展模式,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上取得突破;率先創建“8+X”項目和標準,在指導基層建設發展實踐上取得突破。
一是政策支撐體系的創新。根據省委、省政府統籌部署,狠抓謀篇布局和頂層設計,建立了100個示范小城鎮建設工作推進機制,出臺了《中共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意見》等政策類、管理類、技術類頂層設計文件60余個,形成了小城鎮建設發展政策保障支撐體系。
二是釋放機制活力的創新。出臺《關于加快100個示范小城鎮改革發展的十條意見》《關于賦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鄉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基本目錄的決定》等改革配套政策,推動下放195項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優化機構設置,實施擴權強鎮、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用地、財政、人才培養引進等多項改革,有效激活了城鎮發展內生動力。
三是開展以鎮為單位小康創建的創新。出臺《貴州省100個示范小城鎮全面小康統計監測工作實施辦法》,制定“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五大類15項監測指標,有力促進了全省示范小城鎮同步小康步伐。
四是城鄉融合發展模式的創新。2014年,在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浪塘村鎮村聯動發展試點的基礎上,創建了1個小城鎮帶動多個美麗鄉村建設的“1+N”鎮村聯動發展模式,推動鎮村“聯規、聯動、聯建、聯美、聯富、聯強”。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鎮村聯動”覆蓋率達到84.42%,鎮村聯動示范點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

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圖為貴陽市花溪區青巖古鎮。(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五是規劃建設方式的創新。出臺《100個示范小城鎮總體規劃技術導則》《100個示范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建立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民生保障、產業發展為主的28類“8+X”項目庫和建設標準,100個示范小城鎮建成“8+X”項目3700個,極大改善了100個示范小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小城鎮建設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
宋曉路:新華社智庫《貴州創新機制打造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發展樣本》專報中評價:“近年來,貴州小城鎮建設,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通過特色引領、示范帶動,融合綠色發展理念與脫貧攻堅,深入推進就近就地城鎮化,貴州小城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發展探索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促進了全省小城鎮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十二五”以來,全省小城鎮完成項目投資4760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8.4%;新增就業人口120萬人,占全省新增就業人口的34%;全省小城鎮新增城鎮人口160萬人,帶動全省城鎮化率提升4個百分點。二是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016—2018年全省小城鎮建設移民安置點325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27萬人;全省小城鎮帶動2000多個美麗鄉村建設發展。三是推動了小城鎮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省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從19個增加到437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從22個增加到439個;一大批小城鎮實施了生態河道治理,建成了綠道慢行系統,小城鎮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四是探索了特色小城鎮建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優勢、生態優勢,培育和創建了一批“產業定位清晰、文化內涵豐富、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小城鎮,全省有15個鎮入選中國特色小城鎮名單,數量位居西部第二。五是小城鎮居民生活福祉明顯增強。100個示范小城鎮累計建成一批“8+X”項目,建成了寄宿制學校220個;公立幼兒園157個;市民廣場或公園127個,82個鎮開展市縣中小學和鄉鎮中小學聯合辦學,105個鎮完成標準衛生院改造達標,92個鎮建立縣圖書館、文化館分館,93個鎮建成一批體育場館。小城鎮建設發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民生,小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明顯改善,小城鎮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在當前脫貧攻堅決戰之年,貴州如何通過小城鎮高質量發展來助力脫貧攻堅?
宋曉路:今年,省住建廳代省政府擬定了《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并上報省人民政府,全省將加快實施全省特色小鎮和小城鎮“3個1工程”,即推動100個示范小城鎮提檔升級,培育和創建100個省級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加快推進全省1000多個小城鎮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
一是推動100個示范小城鎮提檔升級。推動100個示范小城鎮在改革創新、產業發展、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實現跨越;探索小城鎮“三變”改革(即:小城鎮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鎮民變股東),激發小城鎮建設發展活力。二是培育和創建100個省級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依托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培育一批“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的特色小鎮。依托小城鎮良好的交通區位和獨特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特色風物,創建一批休閑旅游、商貿物流、教育科技、健康養生、傳統文化等特色小城鎮,激活小城鎮經濟,為百姓帶來致富活水。三是加快推進全省1000多個小城鎮高質量發展,分類推進小城鎮建設發展,至2020年,實現全省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以特色小鎮、特色小城鎮、示范小城鎮為引領,推進小城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功能配套、推進綠色發展、促進城鄉融合,推動全省1000多個小城鎮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決勝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