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文學 楊穎君 毛沙沙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葉飛
文偉紅倒在了脫貧攻堅路上,長眠于鋸齒山下,他用言行一致的生命答案,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與忠誠、使命與擔當。
自2013年起,他響應組織號召,先后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淇灘鎮和平村、彭華村,團結街道麝香村駐村幫扶,所駐村均順利脫貧出列。
他叫文偉紅,中共黨員,生于1974年9月,貴州沿河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企業服務中心干部,參加工作22年。2018年3月,他再度主動請纓到深度貧困村——中寨鎮大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用一顆堅定初心詮釋肩上的使命,視群眾為親人。2019年7月1日被中共銅仁市委授予“全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同月,進入“中國好人”榜名單。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9年7月22日18時許,文偉紅在村委會辦公室處理完工作事務后,頂著暮色走進大坪組查看烤煙生長情況時,意外觸電,不幸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生命永遠定格在45歲這段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8月8日,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分別作出批示,高度肯定文偉紅同志光榮的一生。
中寨鎮是沿河最邊遠的鄉鎮之一,大坪村又是中寨鎮14個村中最邊遠、最高寒的深度貧困村,地處麻陽河黑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心地帶,全村11個村民組367戶1570人生活在海拔1200米的深山石山上,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34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1.97%。
“文偉紅是冒著春寒和濃霧騎著摩托顛簸90多公里來報到的,在鎮扶貧站對接好工作后,他又騎著摩托直奔村里上任。”中寨鎮黨委書記譚鵬飛回憶道。
昔日的大坪村,11個村民組一半以上不通公路,村民飲水得不到保障,沒有主導產業,面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惡劣環境,全村有1400多人迫于生計舉家外遷到湄潭縣、湖北省當陽市的村寨從事農作生產,村里僅留下105位老人和留守兒童……
“他們在異地他鄉的住房安全是否有保障,生活是否安定,有無‘兩錯一漏’?”憑著之前多年的駐村工作經驗,文偉紅的質詢,讓村干部無法回答。
在文偉紅的帶領下,村里成立工作組兩次前往村民務工地湄潭縣、湖北當陽市,開展貧困人口“漏評、錯評、錯退”群眾指認、核實比對、小組評議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講解、調查核實和宣傳動員等工作。
一年前,鎮里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進村。文偉紅積極爭取到785萬元資金,帶著村民修建通組硬化路15.7公里,使大坪村進村公路從1條增至4條,其中一條把鎮村之間的距離從22公里縮短到13公里,實現“組組通”全覆蓋,產業路修到產業基地。
在他的爭取和努力下,大坪村修建了7個飲水池,容積230立方米,安裝入戶管道24.5公里,將水源從山頂、周邊引入水池,實現全村戶戶飲水安全。在他的積極奔走下,爭取到30萬元資金,利用生態資源優勢養殖蜜蜂200多桶。
如今,大坪村的路修通了,自來水有了,產業興旺了,人居環境煥然一新。
“吃苦耐勞”是當地干部群眾對文偉紅的一致評價。
到大坪村駐村一年多來,文偉紅上門做群眾思想工作、耐心疏導講道理、跋山涉水找水源、協調聯系相關部門,一句句問候、一聲聲叮囑,把黨的溫暖和關懷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
面對曾經種植烤煙的大戶都不愿意再發展烤煙,土地撂荒群眾即將蒙受損失的情況,文偉紅毅然“請來”在城里電器銷售店工作、收入穩定的妻子領種40畝烤煙,幫助貧困群眾增加務工收入和土地租金。

文偉紅(左一)生前了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情況。(沿河自治縣委組織部供圖)
文偉紅是熱心人、貼心人、知心人,自掏腰包買來菜種,送到每家每戶;見田茂芝等老人頂著烈日去干活,他便“強行”用私家車接送她們到目的地;見82歲的田文英老人腿腳不便,他有空就捎帶油鹽、油糍給她;見83歲的陳秀英老人一人獨居,他便時常到家里陪她聊天,幫忙修電表、換燈泡……
“‘乖’喲,舍不得你走啊。”村里的崔素英老人反復念叨。
崔素英是一位孤寡老人,文偉紅對她關心備至,噓寒問暖,來來往往間,建立了母子般的情誼。文偉紅走后,老人始終沉浸在悲痛中。
“他跟我講,兒子現在讀大學了,讓我來大坪村一起領種烤煙,一是不用分居兩地,二又可以幫助村民提高收入。他腰椎不好,血壓又高,身上隨時揣著藥,平時難得回一趟家。”妻子黎正芬淚眼婆娑,“不來村里我也不放心,擔心他身體……”
駐村多年來,文偉紅把自己深深扎進泥土,一心為民,勇挑重擔,真情融入。
“今天,我踏上了中寨鎮鋸齒山這片熱土,并在這里開啟了另一場戰爭——脫貧攻堅戰,我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戰斗準備。”在文偉紅2018年4月25日寫給年近八旬父母的一封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翻開文偉紅寫于1999年5月10日的入黨申請書:“我將隨時以一個中共黨員的身份在祖國建設的第一線沖鋒陷陣,在任何艱苦危急時刻,絕不畏縮,挺身而出,為祖國繁榮發展發光發熱……”
文偉紅從小家庭清貧,父親靠著種烤煙將他們兄妹3人拉扯大。作為家中長子,參加工作后,供弟弟妹妹讀書的重擔落到了他的肩上。
任中寨鎮大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后,文偉紅外出工作時每餐就是一碗粉,不肯多花一分錢。他總是說:“鎮里財政相當困難,我們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直到文偉紅犧牲后,為了方便工作買的一輛車還欠著一大筆貸款。
在文偉紅20余平方米的辦公室兼臥室里,一張簡易木床旁的書桌上擺著的只有書籍、藥品。
今年7月1日,銅仁市脫貧攻堅表彰大會當天,因駐村工作需要,文偉紅沒有到現場領獎。獲獎證書及功勛章送達沿河自治縣委組織部后,工作人員兩次通知他去領取,他都因工作忙一直沒有去領。
“父親從小就教育我:‘國家,有國才有家!你要愛我們這個家,首先要愛國愛黨,更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現。’父親做到了,他是我永遠的學習榜樣。”提到父親,文偉紅的獨子文韜泣不成聲。
7月22日晚22時許,大雨傾盆,周邊村寨近千名干部群眾,自發前往大坪村看他最后一眼。當靈車緩緩駛離大坪村,群眾依依不舍地圍著這位心懷百姓的英雄,泣不成聲。
在縣城殯儀館,全縣干部群眾從各地趕來,有的默默哀悼、有的跪地不起、有的放聲大哭……網絡上不斷涌現一條條深情緬懷他的肺腑留言。
7月28日,文偉紅遺體告別儀式在沿河殯儀館舉行。縣四大班子在家領導、縣直部門主要領導、部分駐村干部,以及大坪村群眾參加了文偉紅的遺體告別儀式,沉痛哀悼這位優秀的駐村第一書記。
文偉紅倒在了脫貧攻堅路上,長眠于鋸齒山下,他用言行一致的生命答案,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與忠誠、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