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王鐵清 袁紹陽
跨入2019年,貴州可謂喜事連連,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806.45億元,比上年增長9.1%,增速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三。一個后發趕超的貴州,令國人刮目相看。
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也與全省各級經濟開發區蓬勃發展,不斷為貴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分不開。
2018年,在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綜合考評中,貴陽、遵義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在219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綜合考評中排位實現跨越趕超,分別位列第36位、第50位;全省經濟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額占全省的比重分別達到55%、25%和40%,成為貴州加速發展的“主引擎”。
2018年5月22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貴州省經濟開發區改革創新政策新聞發布會。相關人員就新出臺的《促進經濟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解讀。
經濟開發區建設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對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貴州出臺《意見》,一方面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促進經濟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另一方面也是貴州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
省商務廳廳長季泓說,作為經濟開發區主管部門,省商務廳統籌規劃布局全省經濟開發區建設,有序推進經濟開發區設立、擴區和升級工作,建立經濟開發區動態管理機制,強化環保安全監管,讓全省形成各具特色、差異化的經濟開發區發展功能布局,形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地方工業園區梯度發展格局。
經過多年發展,全省開發區積極開拓進取,逐步呈現欣欣向榮景象。但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生了新的經濟形態,這就要求經濟開發區內要形成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新模式,倒逼經濟開發區創新體制機制,增強活力。
這是貴州打通經濟開發區發展“任督二脈”的“藥方”:
《意見》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內設機構設置、創新人事和薪酬制度、實施人才引進工程、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加大財政政策支持、鼓勵經濟開發區優化整合、探索經濟開發區市場化運營、優化土地利用政策、高效利用園區資源9個方面對經濟開發區改革創新作了規定,著力把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體制機制創新和開放型經濟建設的先行區、良好營商環境的示范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集聚區。
這是貴州打通經濟開發區“中阻梗”的手法:
全省經濟開發區正積極推進財政獨立核算,按照“基數留存、增量分成”的原則,對收入增量按比例分成。
營造重商親商服務環境,推進一站式服務,按照簡政放權、放管服等精神要求,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設置“一站式”服務,成立“企業服務中心”“政務服務中心”“社會事業局”等服務機構。

2018年,貴陽經開區在219個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位列第36位。圖為貴陽經開區小孟工業園。(貴州省商務廳供圖)
在經濟開發區試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探索工業用地出讓彈性年期制。
貴州省商務廳副廳長王玉祥說,著力實現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空間集聚、業態集群、資源集約、功能集成”,打造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貴州特色經濟開發區現代產業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是全省各級經濟開發區的目標。
走進仁懷經濟開發區,酒香撲面而來,一排排標準化廠房比肩而立,透出勃勃生機。在2017年度全省經濟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結果中,仁懷經濟開發區獲全省73家省級及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第三名,居省級經濟開發區首位。這是全省各級經濟開發區作為發展主戰場的一個生動實踐。
當前,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誰抓住了機遇,誰就將率先起跑、領跑,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來看,貴州經濟開發區
作為區域“增長級”的作用已經得到充分發揮:2017年全省73家省級及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合計達2814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5%;黔中33家經濟開發區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2019億元,占全省73家省級及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的72%,規模服務業營業收入819億元,占全省73家省級及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的96%。
眼下,產業競爭已由單打獨斗轉化為配套能力的競爭,形成不了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難以有競爭力。目前,全省部分市、州的經濟開發區空間分布格局呈現出由“多中心集聚”向區域“單中心集聚”的轉變,如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和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和貴州玉屏經濟開發區、貴州清水河經濟開發區和貴州威舍經濟開發區等,無論產業布局還是發展思路都逐步趨同,而且位置臨近,內部已經基本形成“抱團取暖”的發展態勢。
在產業比重上,從各經濟開發區來看,前三位主導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前三位主導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0%及以上的經濟開發區達42家,比重為50%至80%的有21家,低于50%的僅10家。同時,各經濟開發區堅守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強污水處理、綠化等基礎建設,促進經濟開發區產業高端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
此外,高新技術含金量高,2017年全省73家經濟開發區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507個,高新技術規模工業總產值為1907.06億元,R&D(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總額為95.93億元。各經濟開發區工業、服務業發展壯大的同時,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提升,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2017年,全省73家經濟開發區合計稅收收入672.23億元、合計就業人數159.26萬人。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季泓表示,為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深刻復雜變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導,這也是貴州經濟開發區當前和今后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