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勇 任恩多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葉飛
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積極謀動,以民為先,以人為本,做實、做細、做好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依托“大龍經濟開發區新居民夜校”,把黨的聲音傳遞到群眾心里,凝聚更大更強的活力,努力讓新居民同步實現奔小康目標。
夏夜里,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時傳出陣陣附和聲和掌聲,“大龍經濟開發區新居民夜校”正在上課。課堂上,主講者精彩不斷的話語不時引起聽課者的熱烈共鳴,新居民代表講述遷居大龍后的親歷變化、切身感受,比村貌、觀社區,比過去、看現在,比幸福、看未來……
今年3月8日開課以來,“大龍開發區新居民夜校”已開講6次。主講人有開發區領導、部門負責人、企業管理者、新居民代表等,講習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用通俗易懂、貼近實際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聲音傳遞到群眾心里,切實發揮著凝聚人心、授人技能、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積極作用。
“一要上好黨的政策宣傳課,引導新居民做政策上的明白人,感黨恩、記黨情、跟黨走,珍惜好時代;二要上好精神文明提升課,幫助新居民融入新環境、新生活,完成由村民向居民的轉變;三要上好就業創業引導課,促進新居民掌握新技能、適應新工作,加快從農民向市民的轉變。”大龍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楊啟明認為,職能部門要圍繞“安得下來、融得進去、和諧發展”目標,以實際工作成績豐富夜校內涵,以“三堂課”助推脫貧攻堅深入開展,為大龍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凝心聚力。
劉向州一家原住在德江縣桶井鄉,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難,為減輕家里壓力,懂事的他14歲便外出務工打工,但既沒體力又沒技能,只能勉強維持個人溫飽。
成家后,家里的情況也不如意。老地方、老環境、老狀態,“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現實,如同魔咒一般讓這一家子的生活依然困頓不前。
真正的改變,是從得知可通過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遷到大龍經濟開發區開始。2017年底遷入大龍經濟開發區德龍新區后,劉向州一家住進了寬敞舒適的新居,進入企業上班,開始新生活,過上了好日子。
搬進新家后,吃過沒有技能之苦的劉向州,鼓勵大兒子參加開發區組織的就業技能培訓,學習挖掘機駕駛技術。二女兒正在實習,即將畢業走入社會參加工作。小女兒就近在大龍中學上初中,夫妻倆都在園區做綠化工作,月工資收入超過5000元,經濟條件大大改善,家里的境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家人過上幸福生活。
為了能多一個技能傍身,劉向州準備參加電工培訓班,考取電工資格證后做點兼職增加收入,妻子安仕鳳則在之前的就業技能培訓中學習掌握了縫紉技術。
如今,劉向州特別感恩黨的搬遷政策讓一家人走出大山,過上曾經只能想象的生活。他堅定地說:“我們要更勤奮努力地把生活水平搞上去,否則真是辜負了國家給的這么好的發展機會。”
在德江縣穩坪鎮農村老家時,張玉波肩上的擔子一直很重:愛人羅會英身體不好,下不了田地。3個女兒讀書,生活開支只能靠賣年豬所得維系,生活困難。
改善家庭面貌,成為這一家5口的迫切期待。2018年1月搬到大龍經濟開發區德龍新區后,這個期待很快實現。
張玉波進入小區物業做保安,月工資2000元,工作后的他笑容多了,體重也有所增加。
之前在家“賦閑”多年的羅會英也找到了自我價值,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她在小區打掃樓棟衛生,月工資1800元。
對患有腰腹疾病的羅會英而言,保潔工作并不像旁人眼中那般輕松,但她珍惜為家庭做貢獻的機會,也感受到周圍人的溫暖。拖地需要提水時,了解她情況的街坊看到會主動幫忙,不了解情況的也會應她請求伸出援手。越是感覺溫暖,她越是認真負責,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
每月有3800元的家庭收入,一個月能賺到一頭年豬錢,小區里就可以看病,而且新農合醫保即時報銷……這些在以前,羅會英想都不敢想。“搬過來后,大女兒已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二女兒打算學一門技能,可以更好地立足社會;小女兒即將到玉屏上高一,家里情況較以前好多了,有能力供她讀出來。”
“在老家辛辛苦苦忙一年,也就只能糊口,很難有閑錢存下來。”回憶以前的生活,羅會英有很多話想傾訴,“那樣的狀況下,我想不出家里能有什么出路。是搬遷政策給了我們家這個機會,我們只要踏踏實實做人做事,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大龍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江新區的申學飛,是麻音塘街道和社區臨時居委會干部常掛在嘴上的一個新居民。
去年8月3日,原住地在德江縣長豐鄉的申學飛一家5口,從外出務工地浙江寧波輾轉遷入大龍。搬家那天,他站在陽臺上看小區環境、園區企業,心里有個聲音在說:“這就是我們理想的新家園。”
“外出務工每月總收入有1萬元,但除去生活起居開銷后,剩不下什么。孩子在外面讀書一年的總費用要3萬元,負擔重不說,沒有個穩定的家,孩子的成長已經受到影響。”以前一直帶著3個孩子在外“漂泊”的申學飛陷入回憶。

劉向州安仕鳳夫妻倆在園區進行綠化作業。(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供圖)
得知政府準備將其所在村民組整組搬遷至大龍時,申學飛還在外地為生活奔波。盡管沒時間到遷入地了解情況,但需要一個穩定的家的長期愿望和現實需求,讓他立即就下定了搬遷決心。
初到大龍,申學飛就做起水果生意,但因一直在外務工,沒有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對社區開展的一些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后來在街道、社區人員的宣傳解讀下,他認真了解各項政策,思想出現很大轉變。
今年4月,申學飛與另外3位龍江新區新居民被推薦到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上班。在“兩違”執法、巡查等工作中,他們嚴格按照要求盡心完成;下班回到小區,看到亂停亂放、當街鬧糾紛等不文明行為時,也會主動上前管理、勸導。
申學飛的妻子李琴就近到龍江幼兒園上班,已在放暑假后帶孩子們回老家玩了。以前孩子們暑假也會回去,但這次回去后跟以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孩子性格和大人狀態的變化,都讓家里的老人感到欣慰。我在電話這頭聽到他們的笑聲,感覺很快樂、幸福。”
劉向州、羅會英、申學飛,這3個搬遷家庭的生活變遷,只是大龍經濟開發區積極謀動,堅決響應省、市號召,以民為先,以人為本,做實、做細、做好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從德江縣、石阡縣跨區域搬遷到大龍經濟開發區的新居民,正在快速融入這座生態工業新城,開啟美好人生……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脫貧攻堅首先需要精神脫貧,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大龍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組織人事部部長王開元表示,“干事創業需要精氣神,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整合資源,依托新居民夜校,豐富‘三堂課’講習內容,凝聚更大更強的活力,努力讓新居民同步實現奔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