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江蘇省射陽縣盤灣中學(224300)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融化速度加快,近年來北極部分水域在夏季一段時間內已處于可通航狀態,其“無冰期”不斷延長,在今后“北冰洋夏季無冰”將可能成為現實。一路向北,直通歐美,“冰上絲綢之路”這一顛覆常識的場景即將成真。
北極航道一向被航運界認為“難于上青天”,封凍層的存在,導致北極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無法通航,即使在夏季短暫的冰融期,大陸沿岸海域依然漂浮著各種浮冰和冰山,它們對航船造成極大的威脅。但是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的冰層收縮,加上核動力破冰船等技術的發展,正讓北極航道“天塹變通途”。
北極航道分為“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以白令海峽為起點,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直到戴維斯海峽,可溝通太平洋沿岸和大西洋沿岸,但沿途海峽眾多、航道曲折。東北航道以俄羅斯沿岸為航道,航線也比西北航道更為平直,航行條件更為優越,俄羅斯也稱其為“北方航道”。“東北航道”是北歐、東歐及西歐地區連接東亞的最短航線,相比傳統的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航線可縮短1/3的航程,被航海界稱為連接亞歐的“黃金水道”(圖1)。

圖1
氣候變暖所造成的生態災難難以估量,但北極航道卻是擔憂與抱怨之外的“副產品 ”。“ 東 北 航道”年通航期可達3~5個月,冰層逐漸融化將帶來更長的通航期。在今后二三十年內,北極航道將有可能成為世界主要航道之一。
2009年,德國布魯格航運公司派出兩艘貨船,從韓國蔚山港經“東北航道”抵達荷蘭鹿特丹港,一條連接歐洲和東亞的新商業航道逐漸形成。2017年,“東北航道”出現突破性進展,俄羅斯一艘油輪從挪威出發抵達韓國只耗時19天,其中僅用6天半就通過“東北航道”。2017—2018年,通過“東北航道”的貨船達250多艘,貨運量達到1 100萬噸,比同期增長一倍。據預測,到2025年,通過北極航道的貨物運輸量將增至8 000萬噸,北極航道將成為一條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過境運輸動脈。
在人們傳統印象中,北極是世界的邊緣,遠離人類活動中心。但近年來科學家提出:如果以北極點為圓心、以6 000千米為半徑畫一個圓,全球主要國家的首都都處于這個北極同心圓內,如莫斯科、北京、華盛頓、柏林、倫敦、巴黎、東京……北緯30度以北地區集中了亞洲及歐洲等主要工業強國。可以說,誰控制了北極,誰就控制了國際經濟和戰略新航道,北極正成為各方爭奪的“香餑餑”。
北極雖然冰天雪地,但自然資源卻極為豐富,包括礦產資源,漁業資源,以及水力、風力等可再生資源。據估計,北極潛在的可開采石油儲量達1 000~2 000億桶,天然氣在50~80萬億立方米之間,分別占世界石油儲量的13%和天然氣儲量的30%。北極煤炭資源十分豐富,而且煤質優良。此外,北極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鎳、鉛、鋅、銅等戰略性資源。盡管現階段開發油氣資源在技術上還存在困難,但隨著全球變暖和冰面融化,油氣開發今后會趨于可行。當世界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于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后一個能源基地。
“北極航道”正改變著世界能源格局。長期以來,國際石油貿易嚴重依賴于中東地區,“北極航道”則使全球能源貿易格局出現變化,提升了俄羅斯等北極國家的影響力,也成為影響亞歐主要經濟體的新變量。俄羅斯曾提出要把北極建成他們的“戰略資源基地”。近年來,俄羅斯又采取多種措施收緊了對“東北航道”的監管,在北極整修機場等基礎設施并創建新部隊。而美國等北約國家采取了爭鋒相對的措施。美國、加拿大以及部分歐洲國家都宣稱擁有北極的通行權。美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將北極作為美國的“新邊疆”,并不斷在北極開展軍事演練,其頻度和規模不斷提升。作為戰略要地,今后各國對北極的爭奪會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