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瑞碧
進入信息化2.0時代,廣大中小學要乘著大數據的“東風”,達成教育共識,推進教育治理,追求教育善治。為此,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組織教師參與了“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項目,并借此協同多元主體參與學校治理,以共治求善治。
一、搭建平臺,為教師的專業提升“補充氣血”
教師群體是教育治理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個體千差萬別,學校要將不同個性的教師凝聚成一個有序整體,進而在教師層面達成教育共識。學校可組織教師加入成長共同體,如“教師在線實踐社區”。
“教師在線實踐社區”是由中小學一線教師、專家及助學者所組成的一種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結合的學習型組織。學校參加“教師在線實踐社區”的20多位教師來自各個學科,教齡在5年以下、5~10年以及10~15年的教師各占三分之一。組建這一團隊是為了喚醒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的主人翁意識,為實現學校的“共治善治”定好基點、選準方向。
“教師在線實踐社區”團隊開展的研修活動分為線下和線上兩類。3年來,團隊教師參與線下課堂診斷與分析活動數十次,從活動初期的“被要求”參與到后來的自覺參與,從憑感覺聽評課到記錄數據并基于數據進行分析,教師們每一次的線下面授和聽評課活動、每一篇論文的撰寫、每一次反思活動都是在項目任務的驅動下,在指導教師和助學者的幫助下進行的專業反思和提升。從績效數據上看,通過研修,三類教師的策略知識水平、情境知識水平和反思性知識水平都得到了明顯提高,其中還涌現出了一批快速成長、成績斐然的“明星”教師。此外,參加“教師在線實踐社區”的教師們還利用自己的專業與經驗為學校發展貢獻智慧,將個人愿景與學校愿景緊密結合,以強烈的主體意識參與學校的教育共治,使自身成長與學校發展達成了高度一致。
線下主題面授和聽評課觀察,課堂教學的定性與定量綜合分析,都依托分工明確的小組活動和團隊合作,打破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個體間的壁壘,彌補了研修培訓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溝塹,在反復實踐、反思、提升中,形成了學校教師群體專業化成長的生態系統。學校要長足發展,必然要“補充氣血”,而這“氣血”就來自于每一位教師個體專業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加強融通,為校本研修的革新“疏通經絡”
在實現學校“共治善治”的過程中,學科教研組和備課組發揮著重要作用。善治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科教研組與備課組的校本研修是否有強大的凝聚力,能否不斷革新,從而使教學實踐真正服務于教學目標。校本研修水平體現著學校發展與教育質量提升的真實狀態。因此,學校利用“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項目,推動學科教研組與備課組的校本研修水平不斷提升,讓項目研究與實踐成果惠及全體教師。以下將用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小吳老師是一位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歷史教師,在她開設“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研討課時,學校“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項目研修團隊參加了研討課初建、重建的全過程,并將課堂教學中師生行為的各項數據記錄下來,為她提供了課堂觀察與數據統計分析方面的依據。同時,歷史教研組的全體教師也全程參加了她的磨課過程,站在學科角度聽評課。在這一過程中,兩個團隊針對同一節課,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觀察、分析與交流,并就課中相吻合、較突出、有矛盾的地方進行了交流與探討。歷史教研組的教師們對“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項目團隊運用內容分析法、統計分析方法對教師實踐性知識和教學實踐行為進行的實證分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這樣的實證分析下,對傳統校本研修定性分析中許多相關的教學實踐結論和觀點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熟悉,更多教研組和備課組也開始在教研活動中采用以上模式,借助大數據服務并優化教學,并借此敦促教師緊跟時代潮流,主動學習和運用新技術。
在研修過程中,傳統的評課依據和方式與“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項目的評課依據和方式同時并行、相互融通,充分調動了教研組和備課組的共治力量,為校本研修活動的革新疏通了“經絡”。
三、明晰方向,為學校治理現代化“注入活力”
在“治理”范疇中,社會也是學校治理的主體之一。引入適當的社會力量參與學校治理,是學校從傳統管理走向現代治理的必然選擇。借助高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能夠使學校更好地審視自己并獲得提升。在實踐中,學校通過組織教師參加“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這一類的研修活動,不僅提升了教師團隊的素質,提升了校本研修的水平,也提升了學校的治理水平。
一是提升了學校治理的精準度。學校借助“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項目,對教育信息和數據進行了廣泛采集和精準分析,使教育教學中出現的缺位和越位問題集中凸顯出來,使學校管理層的判斷、診斷或決策不再只憑經驗,而是更多地依靠科學數據來完成,從整體上為學校的教學改進提供了依據。例如,項目組觀察分析發現,教齡15年以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改進不如教齡5年以下和教齡5~10年的教師。因此在學校治理中,就要重點考慮如何幫助教齡較長的教師克服職業倦怠。
二是形成了教育共識。通過各種形式的研修活動,學校教師與國內其他地區教師開展了跨學科研討、跨地域交流,并取得了良好成效。這些活動突破了學科壁壘,跨越了地域限制,實現了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不同主體之間的經驗分享和交流探討。例如,“教育現代化,不僅是設施設備要現代化,更是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方法手段的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關鍵是教師,要激發教師的主體意識”等,這些教育共識使學校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為辦學質量的提升注入了活力。
著名的環保主義者約翰·繆爾在《夏日走過山間》一書中說道:“群山在呼喚,我必須攀登。群山在呼喚,我必須出發。”今天,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教育改革的大潮洶涌澎湃,學校只有順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積極完善治理體系,集聚多元主體力量,方能在“共治”中實現“善治”。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