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小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組織的基本單位,它通過“社團精神”的歷史積淀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活躍了學習氣氛,提高了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近年來,上海七寶明強小學一直在探索小學生微社團建設的路徑與實施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每個社團參與的人數相對較少,而且主要是利用課間和午間來開展各項微型小活動,故稱之為“微社團”。源于促進學生午間文明休息的微社團建設,打破了常規“社團”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社團的“團長”,成為提升學生自我認知、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有效組織形式。如今,微社團活動已經成為學生校園生活與校外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逐漸成為了學校一張靚麗的校園文化名片。
一、從學生的需求出發
形成微社團活動共同體
我國教育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教育者要更加關注每一個生命的生長,聚焦每一個參與主體的情感投入;當教育與學生都要面向未來時,教育者也要用創新的思維去探索學生的無限可能。微社團活動的開展,就是要給予學生更多“話語權”和“自主權”,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激發更多學生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它使學生們在教師的智慧引領下,通過各種自己喜歡的活動開展自主學習和自我尋求,即實現兒童哲學觀中對兒童智慧的啟迪與追求。在校園活動中,不應只有對“學習”的狹隘認知,還要有在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實現“活動育人”“協同育人”,為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奠定基礎。
1.學生自發創建:團隊成型
學生是微社團的主體,微社團的創建主要從學生自我興趣和個性特長出發,并據此將具有共同點的個體集聚成團,自發設計開展微社團日常活動,在規范運行中實現合作互助式發展。學生作為主體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真切地體現了作為一個鮮活生命體的自我能動性。
兒童哲學觀認為,孩子天生就具有邏輯推理、創造和思考的能力,所以智慧的做法乃是順應兒童的經驗及能力,并創設合理的階梯和空間,幫助他們不斷成長。在微社團中,學生們不需要根據教師、家長或其他人的要求與意愿被動地執行任務,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地“做自己”,可以自然地表現出或生成一些“不完美”,但他們在每一次活動期間集聚起來的微成長會成就他們之后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社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使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不斷發展各項能力。
兒童哲學觀強調,要讓兒童學會關心和照料自己的“靈魂”,并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不斷享受理性之光的照耀,最終實現“靈魂”的健康生長,使之更加卓越。而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決策、組織并參與的活動更能通達他們精神世界的深處,成為觸及其心靈的教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社團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技能和素養,更讓他們的靈魂得到了凈化。
2.教師指導點撥:有序構建
以班主任為主導,集合學校不同專業的教師,在課間或午后觀察微社團的運作及學生的參與情況,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或不足給予指導和點撥。同時,適當發動與發揮家長志愿者及社會不同專業人士的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活動及培訓,促使家校共育局面的形成,有序助推微社團的良性運作與發展。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參與和支持下,又將學生納入以微社團活動為主要目標的教育(學習)共同體中,使學以致用的能力成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例如,有的學生喜歡跳舞,他們不僅能把學到的本領教給自己的小伙伴,還能和大家一起創編舞蹈;有的學生擅長折紙、剪紙,于是就成立了一個折紙社團,與有共同愛好的其他小伙伴共同探究,不斷提高折紙技藝;還有一些高年段的學生不僅將微社團活動越做越好,還將活動延伸到了校外,如帶著自己的作品去慰問福利院的小朋友,或與養老院的老人們一起開展活動等。學生在教會別人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增強了自身的綜合素養。通過微社團活動,有的學生變得更自信,有的更愿意展現自己,還有的變得更有愛心或更加熱情了。
3.學校頂層設計:支持引領
在學校層面,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以課題為引領,從學校辦學目標、育人理念出發進行頂層設計,創設能夠與學生多元發展和團隊學習相對應的一系列活動,打通微社團活動班級與年級、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完善微社團活動開展的相關策略,引領學生更加規范、有序地開展微社團活動。微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僅讓班主任、學科教師、學生家長乃至社區專業人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也使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得以展現,對學生的學科素養、道德素養和能力素養的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打破狹窄“學習觀”的同時,也打通了教育銜接的關節。
很多家長認為,學校的微社團活動讓孩子們的校外活動和家庭生活都變得豐富起來。微社團活動也為學生的假日小隊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形成了“招募成立社團—合理分工—形成設計—初試完善—形成方案—展示交流”的基本活動流程。在整個微社團的建構過程中,教師或者家長始終站在學生們的身后,不斷提供鼓勵或支持。目前,微社團已經形成了由學生自發、教師點撥、家長協同、學生自主的活動組織推進模式。
二、以微社團為支點
形成校內外一體化的微社團活動課程
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學校重點關注微社團內容的選擇,即遵循趣味性和自主性這兩大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專長等組建微社團,形成不同內容的微社團活動。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一是文學藝術類,活動內容以文學創作和藝術欣賞等為主;二是科學技術類,活動內容包括趣味數學、魅力漢字、頭腦奧林匹克、建筑模型等;三是體育休閑類,活動內容包括各種球類、健身操、田徑、武術等。在這些由學生自己選擇和設計的校內微社團活動的基礎上,為了讓活動更具系統性和序列性,學校將家庭生活、學生校外活動和寒暑假生活都納入其中,使教師、家長和學生成為校內外一體化的微社團課程的共同建構者。
1.堅定兒童立場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兒童立場要求教師與家長理解兒童,承認兒童既是社會人也是自然人,尊重兒童發展的自然屬性。因此,無論是家長在家庭中選擇的活動還是在社區場館選擇的活動,從設計到實施再到評價,都要遵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兒童的天性,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勵兒童個性化發展。如有一位家長參加了孩子所在的航模社團,除了參與一系列豐富的活動之外,還和孩子一起研究航模,在家中指導制作并模擬演練,經常帶著孩子參觀航海博物館或參加各種模型愛好者組織的活動。這樣的家庭生活自然與孩子的興趣、特長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孩子在微社團活動中的表現更加出色,還使孩子對航模制作的興趣逐漸向志趣發展。
2.設計兒童感興趣的活動
雖然微社團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了成為社團組織者、領導者的機會,但還是會有一些學生沒有機會扮演這樣的角色,或者還未達到成為微社團組織者和領導者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因此在課外活動和假日小隊活動中,教師和家長要有意識地將微社團進行場景或場所的遷移。在教師的鼓勵和家長的支持下,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在家庭活動或假日活動中做一次“領導者”。
在微社團活動選題和合作伙伴方面,有些學生已經不只局限于校內,而是延伸到了校外。如通過社區平臺發出邀請,讓游戲活動成為共同語言,把有共同興趣的小伙伴們聚集在一起。在教師和家長的支持下,學生們創設游戲情境,在社團活動中獲得了真切的體驗和感受,通過游戲認識了新朋友,確立了平等、互助、合作的伙伴關系。這樣的校外活動有效延伸了校內微社團活動的價值。
3.注重學生評價
微社團活動評價以發展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為主,強調體驗,注重過程,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和價值實現,使微社團活動能夠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教師與家長要關注學生在參與微社團活動時的身心變化過程。對學生來講,他們既是社團的組織者、參與者,也是社團活動的評價者。每學年的社團展示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體驗,還增長了學生的技能,同時也是教師把握學生學習和成長規律的契機。微社團項目主持人的公開招募和評選,從以班級為單位的活動到以年級為單位的活動,乃至向整個學校層面遞進,以及家長對社團活動的支持與社區對活動的參與等,都要納入全面評價的體系。
以微社團“心靈花園社”為例,整個社團主要是以“講講我的心里話”等活動為主,這些屬于學生們的微社團成為“小鬼當家”的良好典范。在“知心姐姐”信箱里,有許多低年級小朋友的來信,社團的學長們經常出現在這里,他們時而和學弟學妹們愉快地交流,時而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用成年人的視角去審視,或許這些不夠專業,但學生們的評價反饋卻是“需要”“很好”。
雖然微社團在組織架構和自主活動等方面還顯稚嫩,但卻已經成為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一大亮點,而且還走進了學生的家庭及所在的社區。
三、以“合”為審視基點
形成微社團活動的價值定位
如今,學生在校的學習已逐漸由“學科體系”轉變為“生活體系”,突出了對學生活動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大學習觀下,學校鼓勵學生們充分利用閑暇時間,自主開展豐富多彩的微社團活動,并將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教育資源,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微社團最初的成立只是為了使學生們的剩余精力得到正常釋放,發展到如今,已取得了更加多元的成效。微社團不僅促進了學生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還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同時也對整個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屬性融合
微社團活動的開展,生動地詮釋了“多育融合”,其中涉及德育、美育等,是校內外一體化和家、校、社一體化合力育人的載體,是立體式的基于兒童視角的活動。微社團的創建與發起,是一個取長補短、開拓學生思路、發揮各方優勢并能夠利用與整合多種資源的過程。它不僅協同了各方力量,在教育與合作中為學生們爭取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和展示舞臺,更是巧妙地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進行有機融合,初步形成了微社團的頂層架構。微社團建設的背后是各種教育屬性、各類教育形式和教育方式的有機融合,并始終服務于學生。
2.功能整合
無論是社團的活動內容,還是參與活動的辦法及社團規則的制定,均由學生們自己做主。學校鼓勵教師們采用學生推薦、投票和教師補充建議相結合的辦法組建班級社團,在社團運行管理上充分體現自主。這些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全員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社團成員主體意識的形成。由于微社團的設計師、規劃師、執行者等角色均由學生承擔,因此難免會出現規劃預期與實際生成的錯位和偏離,但這種自然發展的適度偏離,也是新的教育契機。這時,教師和家長要適時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回到正軌,這一過程也是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必經之路。學生自身的經驗和在整個活動及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新體驗,會讓活動不斷有創新的火花迸發出來。這些都是微社團課程吸引學生的重要原因。
3.成效綜合
相對于德育等其他學校活動,小學生微社團活動是基于學生興趣展開的一種較為自主自動的活動方式。一是微社團具有靈動性。由于參與人數較少,故無論是對一些能力較弱的學生還是能力較強的學生,都存在較大的需求。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力差異、興趣相同的學生們組成臨時社團,更容易使他們通過合作獲得成功的體驗。二是微社團具有志趣性。相同的興趣是組建社團的基礎,社團成員在一起共同探討感興趣的事物,一起實踐,一起成長。在興趣的集合下,很多社團成員逐漸將興趣轉化成了志趣。筆者在指導社團活動時發現,增強社團活動的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發展健康積極的情緒情感,使他們生出參與活動的決心。正是在“靈動性”和“趣味性”的雙重作用下,學生們的言行舉止更文明了,變得更自信和大方了,學生之間的交往變得更緊密了,創造力也更強了。在家里,學生會與父母共同探討活動的策劃、組織與實施;在社區里,處處都能看到學生們活動的身影。微社團讓家、校、社的關系變得更為融洽,促進了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近年來,微社團不斷成長,已經成為上海七寶明強小學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校園生活。微社團受到不同年級、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學生的歡迎,是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徑,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中校風、學風的鮮活表現。更重要的是,微社團對營造學校文化氛圍、傳承學校優良傳統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百年明強”的校園文化名片。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