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玄 毛怡沙 謝志明
【摘 要】 為提升審計報告的信息質量和溝通價值,審計報告改革引入關鍵審計事項,關鍵審計事項披露增加了審計報告的增量信息,但其個性化特征在彌補傳統審計報告模式化披露方式缺陷的同時,也引發了使用者信息感知差異,進而可能影響改革成效。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審計師在關鍵審計事項披露中增加量化、時間、結論信息的詳式披露對信息質量的影響在不同財會背景使用者中存在差異性,關鍵審計事項的詳式披露可提升非財會專業使用者的表象信息質量感知,對財會專業使用者則影響不顯著;同時,作為使用者個性化特征的財會知識背景有利于其從內在信息質量的角度解讀審計報告。
【關鍵詞】 關鍵審計事項; 使用者背景; 信息質量
【中圖分類號】 F239.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21-0007-07
一、引言
傳統審計報告模式備受理論界和實務界質疑,通過或不通過的流水線式報告可能無法滿足市場對審計信息的需求[1];2008年金融危機中,本該擔當安全保障的標準無保留審計報告成為最大風險所在。為彌合審計期望,提高市場配置效率,投資者對審計報告內容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部分國家開始對審計報告進行改革,新審計報告將關鍵審計事項(Critical Audit Matter,CAM)即審計師認為審計中最重要事項加入傳統審計報告,此舉不僅導致審計報告內容的變化,且引發審計報告在資本市場角色的細微調整,增加了與投資者溝通功能,審計師將與治理層溝通中發現的重大風險、重要估計與判斷、審計應對過程告知投資者。審計報告作為信息載體,其信息傳遞路徑受到披露者與使用者雙方的影響,披露語言的專業性、披露方式的細節處理及使用者的專業水平會影響信息的接收與理解,從而對其改革成效產生影響。
此次加入關鍵審計事項的審計改革旨在增加審計報告信息含量,提升審計質量,然而基于英國市場的Wallina? et al.[2]的問卷調查和Lennox et al.[3]的實證方法的研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問卷樣本和實證樣本中的使用者背景不同,可能為原因之一;由于此次改革并非強制規范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語言,此種個性化新元素是否會對不同背景投資者的信息感知產生影響,關系到改革走向,上述問題國內外鮮有研究。本文運用實驗法,探索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詳略以及信息使用者的財務知識背景對信息質量的影響,實驗目的旨在為實務中審計師披露市場滿意的報告提供理論參考,也為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新審計準則提供證據支持。
二、文獻綜述與理論分析
(一)關鍵審計事項與審計改革
關鍵審計事項引入審計報告的影響研究從兩方面展開:其一,關鍵審計事項對審計報告的影響。問卷調查研究認為新審計報告模式縮小了信息供需雙方的期望差距[2];英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實證研究中,Reid et al.[4-5]支持這一觀點,而Lennox et al. [3]未得出支持性實證結論,其發現關鍵審計事項并未提供增量信息;基于中國市場的研究中,王艷艷等[6]發現新審計報告能有效提升審計溝通價值;楊明增等[7]發現新審計報告能有效抑制客戶盈余管理水平,提升審計質量。其二,關鍵審計事項對審計市場參與方的影響。審計師責任方面,有研究認為關鍵審計事項類似于產品警告標志,暗示公司風險,可作為審計師免責工具[8],而Gimbar et al.[9]認為關鍵審計事項會增加審計師責任;審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關系方面,張繼勛等[10]認為,由于管理層意識到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會增加財務信息不確定性感知,從而促進管理層與審計師溝通,而Cade et al.[11]則認為當審計規定要在關鍵審計事項中披露會計估計時,管理層與審計師之間的溝通開放程度會降低,僅要求披露關鍵審計事項審計過程時則影響不大。
部分研究者將關鍵審計事項不同披露方式考慮進研究中,以解釋其可能對改革后果造成的不同影響:Christensen et al.[12]的實驗研究證實,與傳統標準審計報告相比,關鍵審計事項會引導投資者改變投資意向,但若在關鍵審計事項后附審計結果會使效果減弱;Backof et al.[13]發現僅包含關鍵審計事項時對審計師法律責任影響不顯著,但將關鍵審計事項和審計合理保證的闡述同時加入審計報告可顯著降低審計師法律責任,僅包含關鍵審計事項審計處理過程會使得審計師法律責任上升。因此,如何披露關鍵審計事項相關內容成為影響新審計報告信息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此次審計改革成效的關鍵。
(二)關鍵審計事項規制與個性化披露
新審計報告模式強調通過個性化信息為利益相關者各方提供有意義的深入認識,而非像傳統審計報告模式化、標準化措辭以及泛泛而談的披露方式[14]。新審計報告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中包含關鍵審計事項結果、風險量化、區分當期關鍵審計事項與往期關鍵審計事項等方面,中美英三國審計準則大都沒有強制要求,在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只表明或有可能,而非必需[15-17]。這給予實務中審計師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表達形式及語言措辭等方面較大自由裁量權,見表1。審計師在關鍵審計事項信息披露中能更多運用專業判斷與能力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同時使用者對不同披露方式的感知差異可能會影響關鍵審計事項審計報告的改革成效。
(三)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與投資者解讀——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
單憑信息量增加不足以說服信息接收者[18],反而可能因為造成信息過載而失去信息接收者青睞[19]。審計報告中披露關鍵審計事項旨在增加信息含量,滿足投資者了解被審財務報告關鍵風險或重要事項的信息需求,其先決條件是關鍵審計事項信息能通過簡明的信息披露形式傳遞給普通投資者。研究表明,信息本身的可讀性及信息表達對信息的獲取、評價和權重產生重要影響,若信息可讀性差或表達混亂,即使使用者獲取了信息,其對信息的反應也會大打折扣[20]。同時,信息及其周圍信息環境會成為刺激個人態度轉變的中介物,Petty et al.[21]將態度定義為個人基于行為、情緒、認知經驗,對自身、其他人、物品、事件形成的概括性的價值評價方法,這些評價能夠影響或指導行為、情緒和認知。
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21]為不同人群的信息解讀提供了統一解釋,該理論認為信息說服力的第一種類型來自于個人仔細慎重地對信息本質的思考(中心路徑),而另一種信息說服力或來自于說服場景中情感性線索(外周路徑)。審計師通過關鍵審計事項披露向使用者傳達信息,本質是一個說服使用者信任審計報告的過程,審計報告影響投資者的路徑則包括信息內在質量(中心路徑)與審計師聲譽、審計報告呈報格式、審計報告語氣等啟發性線索(外周路徑)。
在審計準則賦予審計師的自由裁量權中,“包含關鍵審計事項結果”“風險量化為數字形式”“區分當期關鍵審計事項與往期關鍵審計事項”三方面均可能通過提供增量信息,從中心路徑或者外周路徑影響投資者信息質量感知;但其披露方式是否符合信息使用者需求,尚待檢驗。本文依據調整后的Zheng et al.[22]的信息質量量表,根據Lee et al.[23]對信息質量維度的劃分方式,將審計報告關鍵審計事項的內在信息質量作為說服力中心路徑的代理變量,表象信息質量作為通過說服力外周路徑的代理變量。據此提出假設1。
H1a:量化、時間、結論信息提升了審計信息的表象信息質量。
H1b:量化、時間、結論信息提升了審計信息的內在信息質量。
ELM模型認為說服情形中的精細加工水平(評價信息的動機或能力)特指個體對信息中的事件相關的說服性語句的思考程度。精細加工水平較高即說服路徑為中心路徑時,人們可能試圖獲得相關記憶中的聯想、形象以及經歷;在自身記憶基礎上對外部信息進行檢查加工;在分析基礎上得出信息內在質量的推論;最后得出概括性評價或態度[21]。精細加工水平較低即說服路徑為外周路徑時,人們可能集中關注信息表達方式等啟發性線索。當審計報告使用者具有財會專業背景時,其對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解讀路徑更加接近于中心路徑,對信息質量的關注也更加內在;當審計報告使用者不具有財會專業背景時,其對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解讀路徑更加接近于外周路徑,對信息質量的關注則集中于表達方式。據此提出假設2。
H2:相較于非財會相關專業使用者,財會專業使用者更關注內在信息質量。
為檢驗關鍵審計事項信息質量感知的提升是否與量化信息、時間信息、結論信息的披露方式有關,本文提出了進一步假設。如果量化方式能夠提升信息質量感知,那么量化信息的個數可能與信息質量感知成正比;如果時間信息能夠提升信息質量感知,那么時間越具體信息質量感知可能越高。另外,已有研究發現第一人稱能拉近讀者與文字的心理距離,第一人稱代詞和主動語態更適合敘述個性化私人化信息[24],因此以第一人稱敘述關鍵審計事項結論信息,或可提升信息的說服力。據此提出假設3。
H3a:當關鍵審計事項中的量化信息增加時,審計信息的信息質量提高。
H3b:當關鍵審計事項中的時間信息更加具體時,審計信息的信息質量提高。
H3c:相較于被動語態,關鍵審計事項結論信息為主動語態時,審計信息的信息質量提高。
三、問卷調查研究方法
(一)實驗量表與任務
主要實驗為2×2的被試間設計,其中一個被操縱的變量為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方式,屬性為啞變量,1為加長綜合版的關鍵審計事項,0為簡化綜合版,關鍵審計事項內容依照2016年北辰實業和比亞迪的實際審計報告進行加工后完成,具體披露差異見表2;另一個被操縱的變量為被試的專業背景,屬性為啞變量,1為會計相關專業(衡量標準為主要課程設計中是否開設有會計學),0為非會計相關專業。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組別在被試中隨機分配,不同專業的被試分配到兩種披露方式的概率相同。關鍵審計事項在量表開頭展示,審計報告信息質量量表根據Zheng et al.[22]的研究,從可靠性、內容豐富性、客觀性、表達形式、相關性、及時性六個方面設計量表的測量題項,共15個,通過Likert式7分量表進行測量,尺度為“1=極其不同意”至“7=極其同意”,測量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準則的不同披露方式對信息質量感知的影響,共計15個題項,如表3。
補充實驗為2×7的被試間被試內相結合設計,其中被試間變量為問卷題項順序,屬性為二分啞變量;被試內設計為簡化綜合版、簡化量化信息版、加長量化信息版、簡化時間信息版、加長時間信息版、客觀結論信息版與主觀結論信息版7種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方式,具體的披露差異見表2。被試在填寫量表前,需要先閱讀完7種關鍵審計事項,再回答量表中針對每一種披露內容提出的兩個問題:(1)內容:上述信息有利于做出相關決策;(2)形式:上述信息給人留下一種更可信的印象,被試隨機被分到“內容-形式”組或者“形式-內容”組。答案通過Likert式10分量表進行測量,共計14個題項。
(二)研究被試
本次參與主要實驗的被試通過有償征募的方式,從湖南某985高校會計學碩班、專碩班,湖南某211高校會計本科班,湖南、武漢兩所985高校社會學研究生班進行有償招募。實驗被試總計149人。實驗完成后,進行數據錄入的工作,剔除出現異常值的實驗問卷6份,以及未能通過操縱性檢驗測試的實驗問卷45份,最后得到有效樣本98個。被試平均年齡為23.291歲,男生占比19.463%,女生占比80.537%;本科生占比26.846%,研究生占比73.154%。會計相關專業占比66.443%,非會計相關專業占比33.557%。閱讀過財務報告的同學占比81.208%,閱讀過審計報告的同學占比44.966%。對此次試驗感興趣的被試占比42.282%。
補充實驗的被試為湖南某211高校會計專碩班的學生,與之前的實驗樣本不發生重復。有效樣本65個,男生占12.308%,女生占87.692%,閱讀過財務報告的同學占比76.923%,閱讀過審計報告的同學占比43.077%。對此次試驗感興趣的被試占比40%。
每位被試在實驗過后都會得到3元的無差別報酬。
(三)實驗過程
實驗在教室里進行。開始前介紹實驗背景:公司為中型企業,接受四大審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審計。之后被試先閱讀關鍵審計事項的具體披露內容,研究者提供口頭描述性解釋以及現場疑問解答,留給被試5分鐘的自學時間。接下來,被試被要求完成量表,被試通過電子問卷作答。最后,被試完成個人特征信息搜集和操縱性檢驗問題。調查總時長約為60分鐘。最后,實驗量表回收,剔除異常值量表和未通過操縱性檢驗的樣本,完成統計分析。
(四)統計分析
錄入數據后,對使用者信息質量感知問卷的量表結果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回歸分析和匹配樣本T檢驗,統計軟件為Stata 14.0和SPSS 19.0。
四、實驗結果與統計分析
(一)操縱檢驗和問卷回收
為了檢驗主實驗是否對自變量成功進行了操縱,被試被要求在實驗最后“對問卷開頭所看到的報告信息選擇恰當的描述”,選項為“有時間、定量、有結論”與“無時間、定性、無結論”。結果發現未能通過操縱性檢驗測試的實驗問卷有45份,異常值出現的實驗問卷6份,最后得到有效樣本98個。補充實驗中,被試被要求在實驗最后“對在問卷中看到的題目順序選擇正確的答案”,選項為“先看到問題:上述案例信息有利于決策”與“先看到問題:上述案例信息給人留下一種更可信的印象”。由于該實驗操縱失敗樣本不影響最終研究結果,不予剔除,共收回實驗問卷65份。
實驗問卷回收完成后,進行數據錄入的工作。
(二)假設檢驗
1.簡化綜合版和加長綜合版披露方式對信息質量的影響
由表4描述性統計的結果可知,加長綜合版的關鍵審計事項在表達形式方面的評價均大于簡化綜合版的關鍵審計事項。
本文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如表5。在非會計相關專業組,關鍵審計事項簡單版和加長版的披露方式之間存在表象信息質量(F=3.074,p=0.090)的顯著差異;而內在信息質量不存在顯著差異(F=1.315,p=0.261),部分驗證H1a。在會計相關專業組,表象信息質量(F=0.518,p=0.474)、內在信息質量(F=0.493,p=0.485)均未出現顯著差異。基于此本文進行了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2.財會知識背景強弱的調節作用影響
將年級高低的啞變量(研究生為1,本科生為0)作為調節變量加入會計相關專業組的模型中,發現CAM披露方式與年級的交互項顯著正向影響關鍵審計事項的內在信息質量(T=2.02,p=0.047),見表6。具有會計相關專業背景的低年級被試不會因為外周路徑中的啟發性線索對信息質量做出評價,但同時,具有會計相關專業背景的低年級被試也不具備通過中心路徑解讀信息內容的能力,只有具有會計相關專業背景的高年級被試才通過中心路徑評價了信息內容。驗證了H2。
3.披露方式對信息質量影響的補充研究
表7成對差分結果顯示,量化信息顯著提升了審計報告的內在、表象信息質量,更多的量化信息又進一步顯著提升了審計報告的內在、表象信息質量;時間信息顯著提升了審計報告的內在、表象信息質量,更具體的時間信息又進一步顯著提升了審計報告的內在、表象信息質量;客觀結論信息顯著提升了審計報告的內在、表象信息質量,以審計師為主語的結論信息又進一步顯著提升了審計報告的內在、表象信息質量。值得注意的是,主語的改變以中心路徑的方式為主提升了信息質量感知。驗證了H3a、H3b、H3c。
五、結論與不足
關鍵審計事項審計改革旨在提供更具個性化、新鮮感的語言,提升審計信息質量,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有用性需求。為推進中國審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促進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我國也積極開展引入含關鍵審計事項的審計報告。中英美關鍵審計事項原則性披露準則賦予審計師較多自由裁量權,審計師將面臨諸多披露方式(量化/定性,特定時間/概括表達,有結論/無結論)的選擇,如何提供信息質量感知高的關鍵審計事項信息,采用何種使用者認同的披露方式,將成為我國審計師面臨的挑戰。
與已有文獻聚焦研究關鍵審計事項引入對審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不同,本文重點研究關鍵審計事項信息披露詳略對使用者審計信息質量感知的影響,通過主實驗結果發現:審計師選擇量化、時間、結論信息等詳式披露,可通過精細加工程度低即外周路徑提升非會計相關專業使用者的信息質量感知,另外,掌握會計學知識的高年級學生具有綜合分析審計報告的能力,對信息精細加工程度高于其他背景的被試,一般通過中心路徑解讀審計報告。進一步補充實驗發現:當關鍵審計事項中的量化信息增加、時間信息更加具體、結論信息為主動語態時,審計信息的質量更高。本文的研究結果或可解答不同樣本的審計報告改革實證結果差異,也可為我國審計師實務中進行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提供理論參考。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為進一步改良審計報告,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在關鍵審計事項披露中鼓勵選擇量化方式、披露時間信息、結論信息等具象信息,通過外周路徑吸引投資者閱讀,增加傳統審計報告的閱讀量;(2)提升投資者的財會知識儲備,增強其分析審計報告信息的能力,使其關注點從外在形式轉移到報告內涵。
本文的被試以學生為主,缺乏工作經歷豐富的樣本,因而實驗可能存在外部效度不足等局限性,亟待于后續研究中完善。●
【參考文獻】
[1] CHURCH B K,DAVIS S M,MCCRACKEN S A.The auditors reporting model:a literature overview and research synthesis[J].Accounting Horizons,2008,22(1):69-90.
[2] WALLIN A,JORLOV E.The revised audit report: re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ts impact 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auditors and users in Sweden[D].Sweden:Lund Universit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6.
[3] LENNOX C S,SCHMIDT J J,THOMPSON A.Are expanded audit reports informative to investors?Evidence from the UK[J/OL].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619785.
[4] REID L C.Are auditor and audit committee report changes useful to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J/OL].http://trace.tennessee.edu/utk_graddiss/3356/.
[5] REID L C,CARCELLO J V,LI C.Impact of auditor and audit committee report changes on audit quality and costs: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J/OL].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647507.
[6] 王艷艷,許銳,王成龍,等.關鍵審計事項段能夠提高審計報告的溝通價值嗎?[J].會計研究,2018(6):86-93.
[7] 楊明增,張欽成,王子涵.審計報告新準則實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2016年A+H股上市公司審計的準自然實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8(5):74-81.
[8] KACHELMEIER S J,SCHMIDT J J,VALENTINE K.The forewarning effect of critical audit matter disclosures involving measurement uncertainty[J/OL].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2481284.
[9] GIMBAR C,HANSEN B,OZLANSKI M E.The effects of critical audit matter paragraphs and accounting standard precision on auditor liabi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6,91(6):1629-1646.
[10] 張繼勛,蔡閆東,劉文歡.標準審計報告改進、管理層和審計人員的關系與管理層溝通意愿——一項實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6(3):77-83.
[11] CADE N L,HODGE F D.The effect of expanding the audit report on managers communication openness[J/OL].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433641.
[12] CHRISTENSEN B E,GLOVER S M,WOLFE C J.Do critical audit matter paragraphs in the audit report change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decision to inves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4,33(4):71-93.
[13] BACKOF A,BOWLIN K,GOODSON B.The importance of clarification of auditor's responsibilities under the new audit reporting standards[J/OL].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446057.
[14] 普華永道.傳遞審計價值:具有洞察力的新審計報告.新全球審計報告模型概覽[R].香港:普華永道,2015.
[15] FRC.International standard on auditing(UK)701[A/OL].https://www.frc.org.uk/auditors/audit-assurance/standards-and-guidance.
[16] PCAOB.The auditors report on an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when the auditor expresses an unqualified opinion and related amendments to PCAOB standards:release No. 2017-001[A/OL].https://pcaobus.
org/Rulemaking/Docket034/2017-001-auditors-re-
port-final-rule.pdf.
[17] 財政部.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4號——在審計報告中溝通關鍵審計事項[A].財會〔2016〕24號,2016.
[18] BUTLER B S.Membership size,communication activity,and sustainability:a resource-based model of online social structur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1,12(4):346-362.
[19] JONES Q,RAVID G,RAFAELI S.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the message dynamics of online interaction spaces: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4,15(2):194-210.
[20] MAINES L A,MCDANIEL L S.Effects of comprehensive-income characteristics on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judgments:the role of financial-statement presentation forma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0,75(2):179-207.
[21] PETTY R E,CACIOPPO J T,GOLDMAN R.Personal involvement as a determinant of argument-based persuas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1(5):847.
[22] ZHENG Y,ZHAO K,STYLIANOU A.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system quality on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information-exchange virtual communit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56(11):513-524.
[23] LEE Y W,STRONG D M,KAHN B K.AIMQ: a methodology for information quality assessment[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2,40(2):133-146.
[24] REILLY J,ZAMORA A,MCGIVERN R F.Acquiring perspective in English:the development of stan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2):18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