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圍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從新課標提出的課程內容的主題語境角度出發探討了高中英語閱讀課型設計的策略,并以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片段為例,具體分析如何在一線教學過程中基于主題語境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主題語境;閱讀教學;問題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潘沐,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一、主題語境的內涵
新課標對英語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劃分和定義,即包括了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這六個要素。主題語境分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類別,所有的英語語言學習活動是在主題語境下進行的,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英語語言學習的核心內容,深度挖掘語篇的主題意義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發展學生英語思維品質及取得有效的英語學習成效。
二、主題語境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的啟示
第一,強調文本的主題語境,這就要求在給學生提供英語閱讀材料時候,要進行一定的選擇和梳理,按三大主題語境進行歸類,制定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閱讀計劃,避免材料選擇上的隨機性和過分追求閱讀量的盲目性。第二,主題語境的呈現形式則是語篇,新課標也要求語篇以多模態形式呈現,不僅要有靜態的語篇也要有音頻和視頻的文體形式。因此教師在為學生提供文本閱讀素材的同時,也可以配合有音頻和視頻的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第三,主題語境不僅為英語學習提供意義語境,也提供了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語境。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候,注意設計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問題或活動,讓學生在閱讀語篇的同時,助推學生對主題進行深度學習,建構新的思維方式,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
三、主題語境下的閱讀教學設計策略
1. 重組多模態語篇,串聯同主題語境。為了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常常會使用圖片視頻來輔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真實社會語境中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真實語言環境下的聽說讀寫。進入高三后,學生泛讀的時間少,但我們可用高考模擬題篇章為素材,進行同主題多文本閱讀。
教學片段1:step1: Realize the power of moments
Watch TED talk “one second every day” and complete the notes.
Step2: Learn how defining moments are created
1. Share how the marathon runner achieved his success.
2. Think critically that every moment can be a defining moment.
教師根據主題語境 “defining moments”整合多篇同主題文本,比如,文本一某地高三模擬卷的完形,這篇記敘文講述了馬拉松運動員自己如何努力創造成功時刻;文本二TED “one second every day”講述了演講者每天攝像記錄生活中的一刻來定義生活。文本三某地高三模擬卷的閱讀B篇“defining moments”這篇議論文討論了defining moments定義、辨析了我們是否能創造這些時刻。教師通過“是什么,為什么重要,怎么創造”巧妙串聯三篇文本。在文本的選擇過程中,老師采用不同語篇類型(記敘文、議論文等不同的文體,以及書面和演講的多模態形式的語篇)為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行了文本支持。文本的深刻分析過程讓學生能進行批判性思考,學生通過這些承載了人生價值觀的語篇的學習,欣賞語言之美,豐富生活經歷,體驗不同情感。
2. 結合主題語境的情境鏈,創設主題語境下的問題鏈 。在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中,問題鏈是解決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做什么的依據,學生通過問題鏈的回答來厘清文本的篇章結構、語言邏輯、行文特色等,但作為閱讀語境下的問題鏈設計,更應突出強調的是主題語境。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要兼顧文本的主題語境的情境鏈,讓問題順著情境走,而不是脫離語境地問一些與主題語境不相關的問題。教師讓主題語境的情境鏈與問題鏈相結合,也能夠保證教師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不那么零散、無邏輯或隨意,也能夠讓學生通過問題來推敲出文本的邏輯,深化學生的閱讀邏輯思維。例如,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M7U1 project這篇文本所基于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科技”,而細化來說討論的是人類生活受到科技影響的利弊,因此教師在創設主題語境下的問題鏈,可以結合這個主題語境,適當讓學生進行同主題語篇的閱讀,來深化對該主題語境的理解。
教學片段2:Q1: Can you think of the functions of a phone?
Q2: Can you share some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the lifestyle of the Amish?
Q3: Discuss the disadvantages of phones in Para3-6.
問題1是引出主題關鍵詞“phone”,學生通過對手機功能的討論理解手機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隨后,教師立刻介紹世界上阿米什人不使用手機且遠離現代科技這樣一個事實,讓學生產生一種原有認知上的沖突,并帶著這份好奇和問題進入文本的閱讀。于是問題2讓學生去尋找關于阿米什人的另類之處(即不使用現代科技)。通過這些事實信息的閱讀和查找,讓學生對阿米什人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最后拋出問題3,讓學生帶著這種認知沖突尋找阿米什人不使用手機的理由(即手機的弊端)。
由于文本是一篇議論文,因此在設計這一串問題鏈的時候基于的文本情境是:討論手機的利弊,即手機的好處(functions of mobile phone)和手機的壞處(舉例阿米什人不用手機的理由)。但如果脫離文本情境討論這個問題,就少了趣味性,同學可以通過對阿米什人生活的認識去,站在阿米什人的角度去理解阿米什人不用手機的想法,是有趣并具有可讀性的。
3. 巧設讀后活動,深化主題價值理解。新課標指出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將語言知識學習、文化內涵理解、語言技能發展和學習策略運用融合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三類相互關聯的語言與思維活動中。” 讀后活動是屬于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的思維活動,常見讀后活動有:讀后續寫、組織學生辯論、基于文本內容的采訪、角色表演等。而巧妙地設計讀后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深化主題價值的理解,培養思辨思維品質,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這里仍然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M7U1project為例,探討同主題語境下的讀后活動設計。
教學片段3: 1.Critical thinking: What might be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use of phones?
2.Discussio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To phone or not to phone?”
3.Watch a Ted talk “Alone Together (群體性孤獨)” and take dow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ce-to-face relationship” and “Online relationship” mentioned in the video while listening.
4.Extensive Reading: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e stopped talking to one another.”
活動一主要讓學生根據文本中的句子找出暗示作者對手機使用的態度是什么。那么學生不難發現作者用一種幽默手段顯示出一種矛盾心理。教師此時讓學生關注標題“To phone or not to phone?”來引導學生理解這個科技使用困境。活動三通過TED演講視頻讓學生深刻思考科技對人類人際關系的影響,即“人類在通信手段上的進步讓聯系變得便利但真實的人際關系正在疏遠”。活動四通過同主題閱讀材料讓學生重新審視科技帶來的人際社交變革。學生在這一系列的遞進的閱讀活動中,不僅積極主動參與到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去,學生運用英語去辨析問題和思考問題也使其思維品質得到發展,加深主題語境的價值理解。
四、小結
基于主題語境的英語閱讀也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根據主題語境探究情境中的意義,以語篇理解為載體,發展自身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并在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