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亞靜 趙蓉暉
提 要 該書回應了一直以來語言研究的二分法傾向,以自我民族志這一強調研究者反思的研究方法,從多元視角闡釋了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背景下,語言是如何與語言學、教育、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及意識形態上的諸多社會變量進行互動的,以及這些互動給世界上的語言和文化帶來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多語多文化背景的15位作者打破了以往全球化研究的歐洲中心模式,以自身經歷為敘事主線,探討了英語傳播、身份認同、語言瀕危等多個全球化背景下的熱點語言問題,呈現出全球化對語言和語言使用者帶來的沖擊以及由此產生的個體反應。
關鍵詞 全球化;語言問題;自我民族志
中圖分類號 H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1014(2019)05-0092-05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7
A Review of the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An Autoethnographic Approach
Hang Yajing and Zhao Ronghui
AbstractIn responds to the dichotomy of current language issue studies, and draws upon autoethnography as a research paradigm, which emphasizes on researchers introspection, this book endeavors to enunciate how language interacts with social variables such as linguistics, education, socio-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how these interactions and intersectionality influence the world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ming from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15 authors break the usual European-centered pattern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 and discuss the expansion of English, identity, and language endangerment from their own experiences, thus presenting to readers holistically how globalization impacts languages and their users and how individuals react to the linguistic globalization in the 21stcentury.
Key wordsglobalization; language issues; autoethnography
《語言與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An Autoethnographic Approach,M. Borjian 2017)是羅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繼《全球化與語言教學》(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D. Block & D. Cameron 2002)和《語言與全球化》(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N. Fairclough 2006)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以“語言與全球化”為主題的作品。該書由美國羅格斯大學知名語言學家Mayjam Borjian主編,收集了15位作者的文章。這些作者中,不僅有來自多個民族和國家的語言研究者,還有詩人、教師、公共活動策劃者以及學生。在自我民族志這一新的研究范式下,本書從多個視角敘述了語言學家和語言教育者在全球化時代的生活和學術經歷,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全球語言問題的不同理解,即Bernard Spolsky在對該書評價中提到的“個體反應”,為語言和全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者反思。
一、內容概述
除引言和結語外,全書共有4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討論語言與全球化話題下的理論和方法論;第二部分從語言教育的視角探討了英語擴張給全球不同區域帶來的文化沖擊以及對個體生活的影響;第三部分討論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和身份認同;第四部分從語言衰亡和新語言變體產生兩個方面闡述全球化給語言帶來的挑戰。
第一部分“理論和方法論框架:問題、挑戰及變化”包括兩章內容。第2章“全球化的別樣圖景:一次書籍和照片中的旅行”中,Mayjam Borjian敘述了自己前往墨西哥東海岸一個度假勝地的旅行經歷,從樂觀主義、悲觀主義、懷疑論這3個對全球化的不同視角(Steger 2013)展示了迥然不同的圖景,揭示全球化背景下的所謂真實的相對性。第3章“從鄉村遠眺到全球概觀:關于社會語言學研究問題變化的自我民族志報告”中,德國實證主義社會語言學家Ulrich Ammon通過回顧自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經歷來反思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背景下自己的語言研究歷程。他期待英語能給世界帶來更多的和平,但他也關注德語等第二層次的國際語言的地位,以及這些語言使用者們在21世紀所面臨的問題。
第二部分題為“全球化與英語擴張”,共有5個章節,討論課堂教學環境中英語的地位及其影響。第4章“英語之旅:全球化語言實用主義立場再審視”的作者Nigussie Negash Yadete回顧了他從埃塞俄比亞農村的放羊娃成長為英語教師和語言學者的經歷,說明英語對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取得人生成就和實現理想的意義。作者認為,在后殖民國家中,英語是一門能夠帶來機會的語言,尤其在本土語言無法提供同等機會時,學習英語具有促進發展和進步的意義。他認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挑戰不是語言帝國主義,而是英語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
第5章“語言大盜——英語”的作者Vaughan Rapatahana是新西蘭詩人、存在主義哲學家、毛利語使用者、英語教育者,對英語的全球霸權持批判立場。他從自己教授來自不同國家背景學生英語的經歷中,以及對自己在國外教授英語時享受特權的反思中發現,英語就像一個“竊賊”,盜走了其他語言使用者的文化、本土語言甚至是世界觀。持相近觀點的第6章“雙讀寫能力的英語學習者:全球化英語教育的盲點”的作者Pauline Bounce,則通過自己多年來在亞洲從事英語教育的經歷,批判了英語學習中的“母語者崇拜”(native speakerism,指以英語母語者為語言使用典范加以尊崇)。在英語教育中,推崇英語母語者的語言使用是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了教材設計、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而這其實是和英語的全球化、學生需求及課堂實際狀況不符的。英語教學基于拉丁字母表,預設學習者能根據拉丁字母建立發音方式,這對于使用表意文字的英語學習者是否合適是值得討論的。
第7章“成為‘反派角色:全球化與英語母語者教師”的作者Elizabeth Erling也關注英語教育及母語者崇拜。與前兩位作者不同的是,Erling以20世紀90年代自己在韓國從事英語教育的經歷,反思了自己作為英語母語者教師(NET)在課堂內外遇到的問題和挑戰,認為NET獲得的所謂特權只是表面上的。
在第8章“關于跨語言——那些被教育者所忽視的”中,Ruhma Choudhury對全球英語教育中“英語唯一”(指將英語置于至上地位的語言態度以及在課堂中僅使用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準則)的意識形態進行了批判。作為非英語母語者的孟加拉裔英語教師以及英語教育研究者,她反思了自己是如何在教育經歷中逐漸形成這一意識形態并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的。基于這種反思,她開始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使用自己的母語,使母語成為外語學習的輔助資源。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語言與身份認同”,著重討論移民群體在不同文化和生活環境中的自我身份、他者身份以及與原住民群體互動中的權力關系和能動性。第9章“我的姓名——一次自我民族志反思”的作者Joseph Sung-Yul Park以自己的名字為線索和框架,通過自己名字中的3個組成部分(英語名、韓語名、羅馬化的韓國姓氏)帶來的身份割裂感,揭示了韓國和美國在歷史與現實中存在的權力不對稱現象及其對個體心理造成的影響。
第10章“語言與身份:一個跨文化穿行者的反思”的作者Birgit Brock-Utne回憶德裔母親由于德國在二戰后的地位而不得不在公開場合轉用英語的往事,說明自己關注語言不平等問題的原因,并結合自己多年來在后殖民地區的語言教育研究,認為即使在獨立多年以后,非洲許多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依然在剝奪當地兒童學習母語的權力,這依然是一種殖民主義的殘留。
第11章“人工語言的歸化:世界語與語言多樣性”的作者Humprey Tonkin是一位語言學家和世界語研究者。世界語的產生和傳播可稱為語言全球化的首波浪潮。1954年以來,對其褒貶不一的評價主要針對它對語言和言語社區的去領土化。Tonkin反思先天身份和后天身份,分析了個體能動性在語言身份認同的構建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部分題為“語言死亡和語言新生”。人們通常認為,全球化加劇了語言消失和瀕危的速度。一直以來,關于語言瀕危的研究多集中在偏遠地帶和少數族裔聚居區,但在第12章“讓紐約的語言方舟永不沉沒”中,Daniel Kaufman關注了國際大都市——紐約的語言瀕危現象。作者指出,紐約的實際語言數量遠多于官方統計數據,盡管多元化是這個城市的重要標簽,然而語言和種族多樣性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Kaufman的貢獻還在于,他將語言研究帶到了具體的公共領域,如媒體、圖書館、博物館、社區活動中心等。
第13章“一曲阿拉斯加的語言奧德賽:一個詩人的反思”中,作者Bob Holmanz和Sam OHana描述了他們在2015年9~10月在阿拉斯加學校、圖書館、藝術館、監獄、教堂等許多場所舉行的多語詩歌活動,讓讀者感受來自瀕危語言使用者的聲音,以此喚醒人們的多語意識,促進教育語言改革。
第14章“尋找語言合法性:西亞美尼亞語與新一代語言使用者”的作者Jennifer Manoukian是美籍西亞美尼亞后裔以及西亞美尼亞語新變體使用者,她討論了如下問題:誰是語言的合法使用者?語言的合法性應考慮哪些因素?在瀕危語言復興運動中,人們往往從傳統的語言資源中尋找合法材料,認為過去的語言才是純正的,而現在的語言已經被污染了。作者卻認為,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語言合法性以及言語社區,正如García et al.(2013)所言,言語社區不再是一個同質化的整體,而是一個異質的場所,具有流動、混合以及動態的特征。因此,現代語言使用者也應該被視為合法的語言擁有者。
二、簡 評
無論是自我民族志這一研究方法,還是作者們呈現的多元敘事視野,本書都為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維度。
(一)從“他者”到“自我”: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反思
自我民族志方法為全球化社會語言學提供了來自研究者的反思,為“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增加了新的審視維度。著名語言政策學者James W. Tollefson對該書的評價是:該書是語言與全球化研究中重要而及時的一本著作;來自不同領域的作者們采用自我民族志方法,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作為語言使用者的個體經歷是如何和語言研究者的學術生命交織在一起的。
自從20世紀末關于英語在世界范圍的廣泛傳播的討論以來(Crystal 1997;Fishman et al. 1996;Kachru 1990;Phillipson 1992),社會語言學界關于全球化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擴展,逐漸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路徑,分別從政治、教育、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多個維度討論了語言和全球化進程的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對全球語言產生的影響(Pennycook 2001,2012;Skutnabb-Kangas 2000;Ammon 2001;Block & Cameron 2002;Coupland 2013;Erling & Seargeant 2013;Fairclough 2006;Blommaert 2010;Bunce et al. 2016)。其中,Fairclough(2006)關注普通個體的語言社會實踐和全球化之間的建構關系,Blommaert(2010)以民族志的形式深度探究了南非的移民和邊緣群體的多個個案。
在以上研究中,研究者始終保持著局外人身份。全球化常常被比作不可阻擋的“壓路機”,影響著每一個個體。而語言學者和語言教育者不僅是這一重大社會進程的親身經歷者,同時也是全球化的推進者和反思者。自我民族志方式從局內人的視角進行反思、觀察和敘事,研究者通過描寫和系統分析個人經歷,以此來理解文化經歷(Ellis et al. 2011:1)。這一研究者反思視角對于語言與全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2007)提出,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當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變遷并關注“反思前之我思”的行為,如此能使研究者解開人類生活和行為之存在意義的整體網絡。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可以擺脫長久以來語言研究中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傾向,清楚地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說話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語言選擇以及反思的。文中的作品讓我們更加關注那些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使用者本身,并通過強調研究對象和研究者的反身關系、主觀和客觀、過程和結果、自我和他人,以及個體和社會(Komisarof & Zhu 2016:11),增加了語言與全球化研究中的觀察維度,同時批判和抵制了目前學術標準中偏重科學實證式的研究、輕視個體反思方式寫作的傾向。
(二)從“靜止”到“移動”:多元敘事中的建構力量
“靜止”的言語社區的研究是社會語言學研究形成以來重要的組成部分。21世紀以來,人口的流動及其所帶來的語言和文化流動成為全球化的重要表征,因此全球化的社會語言學研究需要新的以“移動”為常態的范式(Blommaert & Dong 2010),重點關注移動的語言使用者和移動的語言資源之間的互動關系。
本書的移動性體現在內容的跨空間、跨時間、跨文化以及跨語言特征上。作者們都有著離開出生地,進入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的經歷,移動區域跨越了南北半球,既覆蓋了全球大都市,也包含了少數族裔和瀕危語言區;同時,作者的經歷跨越了不同的時間段,有著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背景。該書將語言諸多方面的豐富話題融入到一本論文集中,跨出學院的象牙塔,將媒體、博物館、圖書館、詩社等公共領域納入了敘事視野中。本書通過多元視角下的自我民族志敘事,刻畫了一個動態的全球化圖景,書中提供的這些“移動的故事”為語言與全球化研究做了重要補充。
此外,該書作者們打破了領域和學科思維的限制,把自我作為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工具,通過反思自身經歷達成對世界、他人以及社會現象的理解。故事不僅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還能對讀者的思想產生強大的影響。誰的故事合法?什么是真實?這些問題將重新引發研究者和讀者的思考,這正是自我民族志方法下多元敘事的解構力量。
全球化是20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最重大的社會進程之一,而語言是建構社會的重要工具,因此始終是全球化的核心話題之一。《語言與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是對以往語言與全球化研究的重要補充,其意義不僅體現在自我民族志的運用上,還體現在它所包含故事的包容性和話題的可延展性上。例如:對西亞美尼亞語新變體的思考也適用于目前對英語變體的討論,作為語言進化結果之一的新語言變體的產生也為研究瀕危語言增加了新的維度。
全球化概念和相關研究始于歐美,相關的研究理論是基于西方語境而形成的。該書提供了全球化的多元敘事視角,覆蓋了全球大部分區域,包括亞洲。20世紀末以來,中國同樣正在經受全球化帶來的重大影響,由此而產生的社會語言現象層出不窮。如何克服單一西方視角帶來的偏見,如何結合本土經驗與語言活動參與者自身的觀察和體驗,開展更加客觀、多維度的研究,是國內學界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自我民族志方法為解決上述問題帶來了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值得我們了解和借鑒。
參考文獻
Ammon, U. (ed.) 2001.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 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Block, D. & D. Cameron. (eds.) 2002. 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Routledge.
Blommaert, J. 2010. The Sociolinguistic of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ommaert, J. & J. Dong. 2010. Language and movement in space. Keynote speech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Xining, July 2010.
Bunce, P., R. Phillipson, V. Rapatahana, et al. (eds.) 2016. Why English? Confronting the Hydra.?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Coupland, N. (ed.) 2013.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Crystal, 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C., T. E. Adams & A. P. Bochner. 2011. Autoethnography: an overview.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12(1), 1–14.
Erling, E. & P. Seargeant. (eds.) 2013. English and Development: Policy, Pedagogy and Globalization.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Fishman, J., A. Conrad & A. Rubal-Lopez. (eds.) 1996. Post-imperial English: Status Change in Former British and American Colonies, 1940–1990.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Fairclough, N. 2006.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NY: Routledge.
García, O., Z. Zakharia & B. Otcu. 2013. Bilingual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American Children: Beyond Heritage Languages in a Global City. Bristol,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Kachru, B. 1990. The Alchemy of English: The Spread, Functions and Models of Non-Native Englishes.?Champaign,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Komisarof, A. & H. Zhu. (ed.) 2016. Crossing Boundaries and Weaving Intercultural Work, Life, and Scholarship in Globalizing Univers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Pennycook, A. 2001. 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Pennycook, A. 2012. Language and Mobility: Unexpected Places.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Phillipson, R. 1992.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rtre, J. 2007.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kutnabb-Kangas, T. 2000.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 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teger, M. 2013. 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