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申紅
內容摘要:19世紀英國小說界發展迅猛,女性文學創作也成績斐然,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和獨特的文學現象成為世界文壇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簡·奧斯丁、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喬治·艾略特……這些馳騁女性思想、敢為女性代言的優秀作家,通過文學創作讓大眾了解到女性群體在文學范疇的價值,其文學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在歷史長河中流芳百世、熠熠生輝;《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簡·愛》《呼嘯山莊》《瑪麗·巴頓》《米德爾馬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她們筆下極具世界影響力的傳世佳作,也對后來參與到女性文學創作、積極從事女權運動的個體,和開展女性文學藝術活動的群體,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價值。本文謹以部分女性小說家為例,嘗試通過具備實踐意義的英國19世紀女性文學發展的相關內容獲取更多的理論參考,依托經典文學形象解讀女性創作特點和女性意識,探究19世紀英國文學前所未有的“女性小說家時代”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思考女性文學創作對推動兩性平等和女權主義運動的重要作用和積極影響,以期為當今蒸蒸日上的女性書寫和女權運動提供一點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19世紀 女性文學 女性作家 女性創作 女性意識
女性文學是隨著生產能力優化而逐步構建起來的文化結構內容,呈現出文明、平等的現代主義精神。女性是這種文學內容的話語主導者、美學關聯者、思維主體、經驗獲取者,它通常指具有女性性質或由女性撰寫的文學作品。女性文學積極主動地挖掘女性柔弱外表之下的價值內核,向大眾宣傳女性在不同社會角色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引導讀者與不同性格、社會地位的女性開展精神層面的交流,并利用文學活動抵觸那些貶低、無視女性價值的認知,通過堅強、果敢、勇于創新的女性形象來潛移默化的提升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
一.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繁榮的時代背景分析
19世紀英國誕生了30多位頗有影響力的女作家,她們競相通過小說大膽表達女性心聲、積極爭取女性權益、奮力呼喚女性地位,以文學為武器反對世俗偏見,以筆為刃替女性同胞吶喊抗辯。她們的多部著作形成了女性思潮的規模和氣候,打破了男性文學統治世界的傳統局面,為男性話語長期統治的人類精神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一舉將女性創作書寫推上了世界文學大舞臺。那么,究竟是什么讓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的“黃金時代”成為在世界范圍內的絢麗日出呢?
第一,在經濟發展方面,維多利亞文化構建起了高速發展的經濟結構,工業產值不斷提升,解放了勞動力,使得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好的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蒸汽機的出現使得英國國力有了質的飛躍。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看,英國具備世界前列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各行各業迅速發展。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生產力為女性的創造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眾多婦女走出家庭的束縛,逐步參與社會競爭。通過參與社會生產工作活動,女性獲得了更多的實踐經驗,提升了見識,優化了認知水平,增長了視野,鍛煉了意志力,女性群體的品格呈現出自信、自強、自尊、自立的優勢。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中產階級女性不必做太多事情來謀生,她們有很多空閑時間,方便閱讀與創作。
第二,在社會政治方面,英國資產階級試圖尋找更多治理國家、參政議政的能力,社會結構呈現出法治、民主的趨勢。當時的社會環境為女性群體優化社會地位提供了相對有利的條件。隨著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逐漸參與到社會政治活動、生產活動中,女性獲得了離婚權、財產分割權、選舉權、教育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性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因為這些群體的努力,才實現了英國女性文學運動的發展,獲得了社會結構的優化。
第三,在思想觀念方面,國外政治結構的變化、國際政治環境的調整影響了當時英國的思想理念、政治觀點、社會文化,尤其是法國資產階級認可個體的價值,提出博愛、平等、自由的理念,對國際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互助、節儉、自制、奮發圖強”——維多利亞時代精神的感召,使人們開始對日常生活產生了持久的關注興趣。
第四,在文學傳承方面,不同時代歷程中的文學內容結構對于后續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19世紀女性文學小說的崛起與上一個世紀文學繁榮的前提存在因果關系,這也是19世紀女性開展相關文學創作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英國文學史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在18世紀末期,女性參與到文學創作活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雖然18世紀女性文學創作內容存在桎梏與瓶頸,最為典型的是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文學內容依然依附在男權社會。但總的來說,這些女作家成為男性傳統文學的一股清流,為文學的主題和內容注入了新鮮血液。
二.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作品的主題特點概論
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創作的主題具備多元化的優勢。大部分作品以女性為主角,相對細膩的文風吸引了一些女性群體閱讀,女性文學創作的優勢是擅長感情表述與性格塑造。這些作家從自身經歷出發,獨立思考社會變遷、階層矛盾、個人命運、家庭環境、婚姻關系等問題,抒發了女性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露出對現實環境中男女關系不對等的憤慨,融合了批判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優勢。她們的作品結合了女性人物的塑造、心理情感世界的刻畫和語言藝術形式的創新。
眾所周知,在維多利亞時期,女性作為男權社會的附屬物,情緒被壓抑,受到父權制社會的嚴格控制,在社會角色中處于被動、附屬的地位,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她們無法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贏得屬于自己的空間,更不要說擁有自由的權利。因此女性作家一直在致力于探尋自己的一方凈土,追尋自己的秘境。無論是簡·奧斯丁的《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還是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瑪麗·巴頓》、喬治·艾略特的《米德爾馬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她們都以筆為刃、以書作刀,為爭取女性權益、追求兩性平等而振臂高呼。
19世紀英國女性作家從創造的角色形象中為觀眾構建了當時社會環境下女性的困頓與生活狀態的矛盾,并有意識地抵制不平等,以擺脫父權制社會的壓迫和歧視。女性作家利用自身細膩的思維創造出多元化、生動鮮活的形象,關注婚姻家庭、女性命運、兩性關系等主題,婚姻與愛情、女性主義與傳統的沖突成為她們作品的三個主要方面。這些作家通過愛和對女性不公平待遇的抗議來講述女性的生活,抨擊宗法社會長期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女性作家試圖為女性獲得更多的發言權,倡導男女平等,增強女性的獨立意識,擺脫女性的“他者”地位。
以簡·奧斯丁為例,從某種程度來說,她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她的人生履歷有局限性,片面撰寫她所處階層的生活內容,但她筆下的既敏感又富有思想的年輕一代女性,大多具有獨立的個性,都追求女性獨立和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不僅僅是傳統文學中一個不起眼的性別詞匯。《傲慢與偏見》的主要內容是婚姻的自主選擇權和愛情的自由權利,作品駁斥為了物質而結婚的情況,強調感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小說的婚姻觀是:不考慮現實環境條件結婚是不明智的,但是只為了社會地位與物質條件結婚也是錯誤的,而應在考慮某些個人素質和相應的經濟社會地位的基礎上,再行談婚論嫁。
再比如,夏洛特的《簡·愛》,作者有意識的構建出一個形象平庸但思維靈敏的女性。簡愛的優勢在于挖掘個體的靈魂,擁有捍衛自身權利的勇氣,愛恨分明。夏洛特相較于前輩小說家來說,能更加理性地談論女性社會地位,且明確提出女性社會地位獲取的關鍵性渠道絕對不是婚姻。夏洛特提出女性的社會地位只能依靠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經濟條件。在作者的信件與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描述勞動市場開放對于提升女性社會地位的深遠影響。簡愛強烈呼喚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平等,將婦女獨立視作一項重要的事情,這在當時是一種幾乎革命的要求。
總之,19世紀英國女作家一般擅長描繪鄉村生活、個人情感,大多缺乏描繪社會矛盾的意識,且經常被男性評論家嘲笑。然而,女性作家主動撰寫小說也是一種獲取人格與自我價值的渠道,女性小說作家的創作行為也對推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成就的社會歷史價值
現代社會的文化文明已經摒棄了謳歌男性權威的行為,但是男權社會的結構卻潛移默化的影響女性與男性的具體行為與心理認知,成為社會無形準則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和精神領域,女性也知道自我價值的實現困難重重,并試圖通過文學創作活動使占人類一半的婦女得到應有的承認。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算文化活動中滲透了更多的女性角色,社會結構對女性來說還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對女性來說,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是對男權話語的抗爭與女性話語權的創建。女性的被動首先是因為社會壓抑女性的任性,否定女性的激情與訴求。在男權社會,男性群體認為女性文學創作是反抗父權統治的行為。但在女權社會呢?女性的獨立價值在文學創作中得以體現。現代社會的文明標識是性別平等,女性文學創作正是要達到這種效果。
對文學來說,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為世界文學創作活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女性獨立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文學作品的創作行為,最為典型的是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娜拉》。中國開展的五四文學運動也與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創作活動存在關聯性,都是為了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
對社會來說,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為后續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科學的參考價值,
它所倡導的女性意識是女權主義思潮的前奏。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女權主義運動在歐美地區迅速發展,而后蔓延全球,至今仍影響不絕。
四.結語
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的高速發展有著經濟、社會、文化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經典文學形象能較好體現女性創作特點和女性意識,前所未有的“女性小說家時代”對后世的女性文學創作和女權主義運動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基金項目:武漢輕工大學2018年校立大學生科研項目《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探究》(xsky2018094)
(作者介紹:徐慧,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學生;申紅,本文通訊作者,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