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儀 鐘少英
內容摘要:孟子所提出的文藝思想理論 “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是我國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嘗試將此文學批評方法引入到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以突破一字一句的老舊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古詩詞鑒賞以詞句釋義為主的藩籬,提升中學語文古典詩詞課堂教學效果,讓語文課堂煥發更大活力與生機。
關鍵詞:知人論世 以意逆志 李清照 《漁家傲》
新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增加古詩文的篇目,六冊共收入124篇古詩文,約占所有課文的51.7%。此變化可見編者對古詩文的重視。作為授課者,語文教師理應重視古詩文的教學,突破舊的古詩文教學模式,引入新的教學方法,以更好的教學視角,有效地解讀文本,更好地幫助學生走出古詩詞學習以解析字詞句為主的藩籬,提升古詩詞學習的有效性與趣味性。本文將以部編版教材中李清照的《漁家傲》為例,談談孟子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一.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概念的溯源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①先秦時期,說詩者通過介紹作詩者情志發生的事由等背景材料,幫助讀者了解作者所感觸的事境,以更加合理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孟子把這種學習方式概括為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縮短時空距離感,加深對文本的認識。
“以意逆志”是孟子針對弟子咸丘蒙對《詩經·北雅·小山》的誤讀而提出的。《孟子·萬章上》云: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此辭而已矣。由此可知,孟子要求讀詩者不要拘泥于個別字句的表面意義,而應當根據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內容,去體會作者的意圖,這樣才能得到詩歌的本義。
二.知人論世之于《漁家傲》
“知人論世”可分為“知人”與“論世”。知人強調的是作者的生平事跡,論世則論及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教學中以此為法擴展學生的學習思維空間,可找到解讀詩詞的關鍵點。
李清照的《漁家傲》編在部編版教材中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24課詩詞五首,該單元的主題是情操與志氣。在預習提示系統中明確寫到兩點,一是本課所選詩詞的作者及其作品,也許有你不太熟悉的,查找相關資料,以幫助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這五首作品,有古體詩、近體詩,也有詞,反復朗讀,體會它們不同的韻律特點。②由這可知學生預習需把握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的相關資料,即知人論世。首先先要知人,把握作者的人生經歷,然后再理解其與創作的關系。
李清照(1084——1155),出生名門,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自身的愛好與特長,在詩、詞、文、書畫上有較深造詣,十八歲就嫁給太學生趙明誠,經濟寬裕優厚,夫妻情感和諧,志趣相投,家庭幸福。但靖康之變使其家境日益衰落,四處逃難,后丈夫離世,孤獨無依,陷入國破家亡的困境中。其詞作與她人生經歷有極密切的關系,以南渡為界,前后兩個時期詞的內容、風格迥然不同。前期多數寫閨情詞,反映的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風格婉約細膩;后期多是抒寫國破家亡、孤獨凄涼的身世之感,風格凄涼低沉。《漁家傲》是其南渡后所作。當時的宋朝政治上山河破碎,經濟上蕭條殘敗。李清照個人也因國破家亡而輾轉流離,經濟困頓,身心疲憊。所謂藝術源自生活,如果學生在學習《漁家傲》時對李清照的生平及所處的時代有一定了解,那么他們在理解本詞作中作者幻想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知人論世”注重作品的客觀外在因素,把作品相關的客觀外在因素把握好了,便可對作品內在本質的進行探究,這時候最用“以意逆志”的文藝理論對作品的內在進行解讀適合不過。
三.“以意逆志”之于《漁家傲》
“以意逆志”強調讀詩詞要有整體觀,根據全篇內容去分析作品的內容,體會作者情感與創作意圖,不能只關注個別字句的表面意義,以致對詩詞作品解讀有誤。
把“以意逆志”的理論方法引入教學,對作品內在的解讀要先從文本本身入手。首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反復的誦讀來完成對《漁家傲》的整體感知,在誦讀過程中首先明確字音和節奏,其誦讀節奏可劃分為“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學生在讀準字音與讀出節奏的過程,其實就是感知、體驗、欣賞文本的過程,若條件允許,根據內容配以相適應場景的音樂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詞境,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再者,視聽讀結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進入詞境后,再讓他們利用工具書和課內注釋進一步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中不能以偏概全,只抓住片言只語,而是本文本看作一個整體,全面準確準理解文本。如果只看到“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二句就認為此處寫作者看到天空連著洶涌的波濤和早晨的云霧,銀河像要轉動,千艘帆船逐浪如起舞的美好情景,由此推出當時作者心情很好,隨景而動,隨船而舞,這樣的理解未免太片面了。所以說讀懂一首詞,必須要有整體觀,同時,要善于抓住關鍵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象分析是詩詞理解的關鍵所在。推敲意象中的含義并描述作者構造的意境,是理解古典詩詞深層內涵的關鍵。教師授課時可使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學生找出《漁家傲》中的相關意象“天、云、霧、星河、千帆、日暮、蓬舟”等,然后結合已有所學的相關詩詞知識展開聯想,這些意象勾畫出一幅遼闊、壯美的景象,再聯系下文“殷勤問我歸何處”“蓬舟吹取三山去”等句,結合“知人論世”所獲知識,便可以理解詞句中漂泊、孤獨無依之意。至此,學生基本已經能夠理解作者當時的感受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來一個情感體驗,使用情景代入法,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想象自身離開父母、親友,孤身一人到遠方求學或是工作,自己又該如何排解內心的煩悶。通過這樣的情景設置,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拉近學生和文本及作者的時空距離,全面、準確地理解文本與作者感情。
四.結語
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瑰寶,其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是無法估量的。語文課堂對古典詩詞的教學不只是字詞句積累的過程,也是對文體的鑒賞評價過程,把古代文藝批評的理論帶入中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中,加深語文教師對相關文學批評理論的認識與應用,構建文學批評理論與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密切關系,更好地幫助教師指導學生解讀古詩詞,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施牡丹.“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學刊》,2005(8).
[2]艾禹衡,黃宇新.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方法的多維探討——以李白的《將進酒》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1).
[3]鄧新華.“以意逆”論——中國傳統文學釋義方式的現代審視[J].《北京大學學學報》,2002(4).
[4]謝海林,陳虹瑾.文學批評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7(11).
[5]溫儒敏.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注 釋
①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193.
②溫儒敏.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5.
(作者介紹:鄭慧儀,廣州大學人文學院18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鐘少英,清遠市佛岡縣佛岡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