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任務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閱讀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但是,目前這一領域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對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少教多學”、進行“高質量”的練習的相應解決對策,以便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面臨新一輪的挑戰與創新,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相應地也就面臨著更高的教學要求。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閱讀教學往往變成了模式化教學,方法化教學,偏離了閱讀本身的意義與價值,“語文”的味道也越來越淡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關注于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及閱讀能力的提高,打破傳統“滿堂灌”的教育模式,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發現能力,陶冶情操,真正走進語文世界。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學習,在課堂之上、課堂之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失去了興趣的學習不僅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只有興趣學習才會讓學生有探知的動力,才會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學生愛閱讀的好習慣。在傳統教育中,教師一味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閱讀教學也往往是偏重重點字詞句的講解,答題方法的教授,缺少對文本細致的研讀、情感的分析以及學生自由思考與交流的時間,這就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驟減,拿到一篇文章之后機械化的看題目、讀文本、做習題,導致學生并未深扎到文本中,未能領悟閱讀的魅力。
2.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要認識到自己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自己的教學任務不僅是要把知識教授給學生,更為主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到學習的方法,養成愛思考的好習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學生才能去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因此,課堂應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想交流碰撞,應是不同的學習體主動去發現去思考去提問的課堂,教師要學會“放手課堂”,做好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充分地做自己頭腦的主人,發散自己的思維,鍛煉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3.過度重視成績,導致模式化教學
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成績一直被作為學校與家長關注的重點,這樣就造成了一個誤區,教師是為了成績去教學,學生是為了考高分而閱讀,閱讀教學就偏離了其最根本的育人價值。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之一,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傳統教育中,知識點的羅列,公式化的套用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教授給學生最多的方法。一節語文課的時間有限,因此大多數教師都會把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喂”給學生,用自己設定好的思維方式來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他們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讓學生直接掌握‘精髓部分,學生便可以在考試中拿到理想的分數,因此本應豐富多彩的閱讀課堂變成了刻板的模式化課堂。
二.針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存問題的解決對策
1.立足于生活積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逐漸積累逐步提高的。對學生的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身,教師應充分發揮教育藝術把新知識與學生熟悉的領域建立起相應的聯系,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讓學生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發現、多積累,把課文中所學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例如在學習《背影》這一課的時候,教師要發掘課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共通點,讓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看見自己的影子,生活的影子,以便加深理解。可以在課前先讓學生描寫一件自己與父親發生的小故事,然后再對文本進行分析,特別是對父親為‘我爬過月臺買橘子這一細節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朱自清先生與父親之間深厚的父子情,進而移情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感情,感悟文章的深層情感。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知識方法的羅列過于繁雜,導致閱讀一直是學生難以克服的‘老大難,一提到閱讀學生便聞聲色變,更別提愿意主動去閱讀,主動去思考,究其根本,缺少了興趣的學習往往變成了一件‘苦差事讓學生難以接受。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學會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找到興趣所在。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認知水平,教師可以推薦給學生不同類型的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優秀書籍或者雜志報刊,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們互相講一講自己最近讀到的好的書目篇章,然后大家一起展開交流,這樣不僅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對話,也讓每個小讀者之間互相交換想法、互相學習。學生的閱讀意愿增強,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閱讀量,閱讀能力也就逐步得到了加強。
2.“少教多學”,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
“‘少教即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1]“少教多學”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提問,更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帶動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的世界觀,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允許學生發散思維。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不能夠去過分的干涉學生的思維,杜絕讓學生一板一眼的按照自己設計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要讓學生做自己大腦的主人,支配自己的思想。
閱讀課堂中的“少教多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但是教學效果卻是千差萬別,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要求教師完全放手課堂,而是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閱讀材料的選擇到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解答,教師在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教育機智,組織好課堂,讓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能夠主動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學生能夠在自由閱讀中充分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獲得閱讀的滿足感、成就感,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3.“高質量”的練習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做相應的練習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做練習,做什么樣的練習是語文教師們必須要注意的一個問題。語文是需要做練習的,但是練習是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呢?
在以往的傳統閱讀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喜歡讓學生做大量的的練習題,認為練習題做多了學生自然而然的便可以掌握試題的‘套路,在考試中拿到較高的分數,做練習題也就成為了語文教師最喜歡也最常用的閱讀訓練方法,但這種方法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否真的有效呢?首先,語文教師要明確一個問題,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并不是只為了成績的高低,不能讓閱讀從培養興趣、陶冶情操變成了麻木做題來應付考試,導致學生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層無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內涵,閱讀能力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提高。
由此看來,做練習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真就是適得其反嗎?其實不然,練習是有必要的,但是只有“高質量”的練習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所謂“高質量”的練習應滿足以下兩點要求:(一)練習題的選擇要適合閱讀對象。語文教師在選擇練習題時要有明確的針對性,要注意到當前習作與課本的銜接問題以及閱讀對象的文本解讀能力。在選擇練習題時要甄選適合初中生語文閱讀水平的習題,最好的程度便是能夠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既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又可增加學習興趣。與此同時,習題應與課本保持密切的相關性,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果也可以對課本學習進行相應的拓展,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二)答案要符合閱讀對象的認知水平。教師要學會甄別試卷或者練習冊提供的標準答案是否符合學生現有的閱讀認知水平,學生所做的答案與標準答案有所出入的時候是否言之有理。在批閱習題時教師更應該把握好‘言之有理即可的度,不能把‘標準答案當作唯一的評判標準,要了解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三.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閱讀是讓學生了解語文、愛上語文的最好方式之一,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更好的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在閱讀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白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的思維不能代替學生的自由思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早已不能夠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教師要學會“放手”課堂,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閱讀本身就是要讓學生自主思考,形成思維判斷,并產生情感體驗,陶冶情操。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做自己的頭腦的主人,在閱讀學習中亦是如此,更是需要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去思考、去提問、去感受中華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體味語文世界的真正魅力。
注 釋
[1]李永旗.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模式之探討[J].學周刊,2018(36):107-108.
(作者介紹:孫瑩,揚州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方向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