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澤
內容摘要:《永別了,武器》是圍繞著戰爭與愛情而展開的,海明威不僅在小說中反映了反戰的主題,同時我認為海明威在這部作品中也深刻得透視了人類命運與靈魂歸宿的荒誕性。在本篇論文中我將從三個角度研究這部作品中所體現的荒誕性。一是,這場戰爭的最后結果的荒誕性。二是,戰爭中大多數士兵的命運的荒誕性。三是,從戰場返回的人們他們的心靈歸宿的荒誕性。
關鍵詞:反戰 歸宿 荒誕性
一.簡介
1.《永別了,武器》及其作者海明威的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被公認為美國及全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分別在1953及1954年憑借《老人與海》囊獲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與福克納不同的是,他是一名真正參加過一戰的作家。1918年,在意大利戰場他志愿作為一名紅十字救護車司機。海明威當時在這場戰爭中受了嚴重的腿傷,因此他被送到了米蘭的一家療養院,在這里他愛上了一名美國護士。當兩人都返回美國時,她并沒有同意海明威的追求。然而這次經歷卻成為了海明威日后創造《永別了,武器》的重要素材。也有學者認為《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為這段經歷寫的自傳。海明威不僅參加過一戰,也在西班牙內戰中作為記者進行過報道。同時也曾旅居巴黎長達十年之久。在他生命的后期由于疾病纏身以及內心的掙扎的與迷茫,1961他在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結束了自己輝煌而有坎坷的一生。
《永別了,武器》這部長篇小說是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海明威在戰爭題材的作品中最為杰出的一部。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作為一名美國的志愿軍參加意大利戰場的故事。在這場戰爭正中,亨利遇到了來自英國的戰地護士凱瑟琳·巴克利,由此展開了戰爭與愛情的不朽篇章。在故事最開始意大利的戰局處于優勢地位,到戰局逆轉,奧軍攻下山坡。隨著戰爭的不斷變化與推進,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也不斷發展,由最開始亨利的漫不經心到慢慢對凱瑟琳的無比依賴,最終由于意大利在班西扎的大撤退中,亨利被誤認為是德軍的間諜而不得逃跑求生,最后他帶著凱瑟琳逃到了瑞士,在這里度過了一段幸福時光,然而好景不長,凱瑟琳由于難產而命喪黃泉,因此故事也由此落下帷幕,獨留亨利在雨中漫無目的的走回旅館。這部小說的題目是《永別了,武器》,武器這個次在英文中是這個單詞“arms”,在英語中“arms”是一個雙關語,它既可以指作武器,也可指作懷抱。當武器講時,表示主人公告別戰爭,因為他深深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與荒誕。同時也表明了海明威的反戰思想。當這個單詞意為懷抱時,亨利像死去的凱瑟琳說再見,告別這段愛情。這是一部關于戰爭與愛情題材的長篇小說。但是我經過反復閱讀這部小說,我認為這部小說還反映了另外的一個主題,那就是戰爭的荒誕性以及在戰爭中人們命運的荒誕性。
2.“荒誕派”簡介
“荒誕派”是20世紀5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戲劇流派,后來慢慢應用到哲學及文學批評與評論中,當時以法國作家加謬和尤奈斯庫為代表。加繆認為荒誕是現代人所面臨的普遍處境,并且人們也沒有任何能力逃離這種生存狀態,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這種生活狀態并在這種環境中生存。在加繆的荒誕主義哲學中,“現代人基本生存環境的荒誕,意味著作為意義本源的“上帝”無可免救的死去,從而導致現代人生存環境的無意義和虛無。尼采宣稱的“上帝之死”隱喻著西方文化信仰的根本危機,它意味著那曾經賦予事物與行為以意義的各種理念學的解體。”雖然人們還活著,可是行動卻失去了意義。
二.這場戰爭的最后結果的荒誕性
亨利最初對這場戰爭是持有樂觀態度的,他認為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必不可免,只有采取戰爭行動,才能取得和平,因為意大利如果不參與戰爭,就會任人欺凌,最終也只能走向毀滅。只有拿起武器進行反抗才能保衛領土,取得勝利。在最初的幾場戰役中,意大利軍隊明顯處于優勢地位,戰局也相當可觀,因此亨利相信,意大利軍隊能取得勝利。然而當他黃疸病痊愈回到前線時所有人都垂頭喪氣,沮喪不已,很多士兵也都泄氣喪失信心,認為戰爭不會勝利,因為自從亨利在前線受傷之后,在最近的幾場戰爭中,意軍都損傷慘重。亨利再次回來之后,意軍已經決定大撤退,因此很多人也都喪失了信心。亨利在文中對戰爭有個這樣的一個描述“他們把你送上場,告訴你規則,一抓住你不在壘上,就把你殺死,或者相對艾莫那樣,無緣無故地把你殺死。或者像對里納爾迪那樣,讓你染上梅毒。但最后總會殺死你。這是絕對靠得住的。你等著吧,他們會殺死你的。”(P360)
其實對戰爭這樣的看法亨利在此時還沒有形成。我們都知道,這部小說是采用兩種“聲音”來敘述,一種聲音是以第一人稱,也就是小說的主人公亨利來敘述故事,第二個聲音就是海明威自己的想法,觀點,還有價值。這兩種聲音之間是存在著“距離”。亨利最開始的聲音和海明威的聲音是不一致的,但是隨著亨利對戰爭的不斷了解,他們的“聲音”慢慢開始趨向一致,最后重合成一種“聲音”。海明威的“聲音”是自始至終都認為戰爭是荒誕的,不理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因此在亨利這次回到前線時,他還沒有意識到他后來說的這段話。然而他確實準確的描述了,士兵和參與到戰爭里的人們此刻狀態。他們已經對戰爭喪失信心,當亨利康復回來后和士兵軍官說話時他有這樣一段心里描寫“我一言不發,什么神圣、光榮、犧牲、徒勞之類的字眼,我一聽就害臊”(P206),參與到戰爭的人們他們看不到任何“勝利”、“神圣”、與“光榮”,然而他們親眼目睹的都是傷痛、疾病和死亡。他們很多聚集到一起談論戰爭什么時候能夠結束,甚至亨利都開始懷疑這場戰爭會不會像英國和法國十四至十五世紀的百年戰爭一樣會持續一百年,并且他們已經對意軍的勝利不抱任何希望。因此在他們心里他們對戰爭的結果是不確信的,他們不知道戰爭什么時候結束,不知道噩夢還持續多久,也不確定意大利是否會贏得勝利,也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從戰爭中生存下來。所以代表戰爭結果的這種不可知性的荒誕。
三.戰爭中大多數士兵的命運的荒誕性
亨利最后意識到,參加戰爭的大部分人的最終命運是什么,“他們把你送上場,告訴你規則,一抓住你不在壘上,就把你殺死,或者相對艾莫那樣,無緣無故地把你殺死。或者像對里納爾迪那樣,讓你染上梅毒。但最后總會殺死你。這是絕對靠得住的。你等著吧,他們會殺死你的。”(P360)
因此戰爭不會對任何人松開他的惡魔之手,伴隨大部分士兵命運的都將是死亡。所以對于大多數士兵來說,他們歸宿將是墳墓,有些是患了疾病比如里納爾迪,也有些是身負重傷。因此對于大部分士兵來說,他們的最終的命運無疑是走向死亡,這這就是戰爭給他們命運帶來的荒誕性。
四.以亨利為代表探討從戰場返回的人們他們的心靈歸宿的荒誕性
從戰場有幸返回的人們他們的心靈歸宿是什么。第三部分論文探討了參加戰爭的大部分士兵的命運是死亡,然而有幸從戰場返回的人們他們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會懷有勝利的喜悅和立功之后的榮耀感,還是經歷了戰爭之后,目睹戰爭了的荒誕,殘忍與毀滅,而失去希望。他們回來之后的狀況又是怎樣的,他們的靈魂歸宿又會在哪里。
亨利和凱瑟琳從意大利戰場逃到遠離硝煙的瑞士之后,在這里他們度過了短暫的并且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然而這段伊甸園般的美好也以凱瑟琳難產而死而告終。其實這也體現了海明威對于美好事物易幻滅的思想,但在此我們并不做探討。自從他逃出軍隊后,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凱瑟琳。凱瑟琳就是他的心靈歸宿。就像他說:當我們在一起時,我們從未感到孤單和害怕。因此不難看出當凱瑟琳死去之后,對亨利來說意味著什么。在小說的最后一段,當凱瑟琳在醫院死后,作者描寫道“但是,我就是把他們都敢出去,關了門,熄了燈,也絲毫沒有用。那就像跟石像告別。過了一會我走出去,離開了醫院,在雨中走回旅館。”最后這一段海明威“冰山”式風格的描寫,短短幾個字,卻蘊含著無限的內容和情感。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情,狀態和他內心的世界。他的心情是絕望的,他的整個世界已經崩塌。當凱瑟琳死后他能去哪里呢,更重要的是哪里能是他的心靈歸宿。那么現在我回答一下我最開始提出的問題,他的心靈歸宿在哪里,答案是:他的心靈已不再有“歸宿”。這種從戰場返回的人們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他們的靈魂已不再有棲息之所,因此戰爭給人們的心靈歸宿也蒙上了一種荒誕性。其實作者對于亨利逃出戰場的描寫也是絕大多數人返回戰場時的狀況,亨利最終的這種沒有歸屬感也恰恰是這些人的寫照。因此這也正是為什么海明威被認為是“迷茫一代”的代言人。
五.總結
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是“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品,在這部作品反映了戰爭的無意義,以及戰爭結果的荒誕性。以及在戰爭中大部分士兵的歸宿都是走向死亡,然而對于幸存者來說,無論是身體和心理也都是傷痕累累,當他們返回家鄉時,家鄉的狀況已經再也不是他們奔赴戰場時候的情形。這種帶著傷痕累累的內心從戰場返回不能適應家鄉的環境,讓他們產生了一種認為一切事物都毫無意義,因而無法理解這一切;雖然他們還行動著,但行動已經失去了可信賴的意義。因此海明威作為“迷茫一代”的代言人,在這部作品中表達了戰爭的荒誕性以及從戰場返回的人們的生存環境的荒誕性。
參考文獻
[1]永別了,武器[M].海明威著.孫致禮譯.南京:意林出版社,2012.
[2]當代美國小說理論[M].程錫麟、王曉璐著.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New Essays on A Farewell to Arms written by Scott Donaldson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 1987, London.
[4]海明威談創作VIII[M].董衡巽編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85.
[5]二十世紀美國“迷茫一代”的研究[M].邱云峰.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6]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朱立元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