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珀西·比希·雪萊是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杰出的語言功底、作品中蘊含的熾熱情感以及深邃思想,使得他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西風頌》是他眾多著名詩作中的其中一篇,該詩因其非凡的比喻、獨特的意象以及優美的旋律而聞名于世。而該詩的這些特點也正是很多國內外學者在解讀這首詩時的切入點,所以他們在文體學、語言學和翻譯學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從認知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的文獻卻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認知詩學這一理論指導下,試圖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這首詩。認知詩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方法,它能為我們研究該詩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文主要是從認知詩學的“圖形與背景”這一理論,來解讀該詩的主題是如何突顯的。本文一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簡要介紹了認知詩學的起源與發展,重點解釋了本文涉及到的“圖形與背景”的概念。第二章是文獻綜述,簡要回顧了國內外對于《西風頌》的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成果。第三章是本篇論文的核心,即運用認知詩學的“圖形與背景”這一認知方式來解讀該詩主題的突顯。第四章是結論。
關鍵詞:《西風頌》 認知詩學 圖形與背景 主題
一.引言
認知詩學是在20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至今僅有20多年的歷史。這一術語是由羅文·索爾在1983年首次提出的。羅文·索爾認為認知詩學是一種文學批評,它以認知科學為工具,探究讀者如何加工處理詩歌語言,同時系統解讀了文學文本的結構與讀者心智體驗的關系(Tsur,1983:125)。自這一理論提出以來,許多著名學者都相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Emmot(1997)和Fludemik(1993)共同探索了認知翻譯學;Semino 和Culpeper(2002)開創了認知文體學。總而言之,認知詩學是運用認知語言學及認知科學的理念來解讀詩歌閱讀過程的一門新興學科。隨著這一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使用這一領域下的相關視角來解讀文學作品。經常提到的認知方法包括:“圖形與背景”、“概念隱喻”、“概念整合”等。本文主要利用“圖形與背景”這一認知方法來解讀《西風頌》的主題意義。
“圖形與背景”這一概念是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在1915年提出的。該理論以突顯原則為基礎,認為人們的知覺可以分為圖形與背景兩部分。圖形是人們在視覺或聽覺過程中比較容易注意的部分,而背景則是不容易被人們察覺的部分。所以讀者在閱讀時會在大腦里進行一個不斷建構“圖形與背景”的動態過程。故通過分析“圖形與背景”的建立及它們的動態變化,本文將要探討“西風”的力量是如何在讀者的認知域中突顯的,并結合時代背景來解讀《西風頌》這首詩的主題意義。
二.文獻綜述
《西風頌》這首詩因其奇特的比喻、優美的節奏、熾熱的情感以及所傳達的深邃思想成為了浪漫主義詩壇的一塊瑰寶,同時也成為眾多國內外詩歌研究者探究的目標。國內外學者分別結合各種批評理論對《西風頌》進行詮釋,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的來說,先前的研究主要是從浪漫主義、主題等視角解讀這首詩。
從浪漫主義視角對這首詩解讀的有:國外學者Norton表示“雪萊視詩人為這個世界的立法者,他極度擁護浪漫主義詩歌創造性的原則,并且認為詩歌的創造性取決于詩人的靈感、想象和感受”(Norton,2006)。從主題這一視角出發的有:國內學者陳嘉曾表示:“雪萊在29歲就去世了,對于他的離去我們應該感到很痛心,因為如果他還活著的話,他將永遠是一位革命家”(陳,1982)。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嘗試從這首詩中挖掘出雪萊的宗教思想,例如國內學者趙軍濤在他的論文中寫道:“雪萊的詩中其實蘊含著基督的存在”(趙,2007)。學者龍瑞翠和李增在論文中闡釋到:“在雪萊懷疑主義的面具下隱藏著深厚的基督教情結,他真正反對的是世俗的基督教堂,而不是基督教的原始教義”(龍&李,2009)。
縱觀前人做過的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把《西風頌》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者有很多,而且他們也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從認知詩學這一領域出發的學者卻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嘗試利用這一理論解讀這首詩,希望不僅能為這個視角的研究提供一個例子,同時為這首詩的解讀開拓一片新的天地。
三.認知詩學視域下主題的突顯
3.1 “圖形與背景”認知方法下的三個術語
當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他們經常會被某些特定的人或物所吸引,從而這些人或物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這種情形同樣適用于詩歌。人的大腦有兩部分認知區域,一部分是圖形,另外一部分就是背景。圖形是突出的,吸引人注意力的部分,而背景是相對沉默的,靜態的部分。更重要的是,人的大腦不可能同時認知到圖形與背景,因為只有圖形才是認知的重心。所以在一篇詩歌中,如果讀者能把認知集中在某一人或物上時,這就說明它們的圖形成功構建起來了。正如Stockwell所說:“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構建圖形與背景的過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可以建立起文本的內涵與聯想意義”(Stockwell,2002)。所以在我們開始分析這首詩之前,搞清楚人的認知是怎么區分圖形與背景這一問題至關重要。這就涉及到“圖形與背景”認知方法下的三個術語: “前景化”、 “意象圖示”和“注意”。
“前景化”被認為是文體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人們在感受視覺效果的過程中需要把突出與背景區別開來。正如Stockwell描述的:“文學文本中的某些方面通常會比其他內容看上去更加重要或突出,它可以陌生化文學中的重要方面,從而使讀者脫離一般的視角,而從另一種創造性的、新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文本內前景化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重復、不規則的句法、雙關、頭韻、隱喻等。前景化的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圖形,隱藏背景。所以前景化取得效果的標志就是背景被成功隱藏起來”(Stockwell,2002)。
另一個重要的術語是“意象圖示”。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在敘事小說中,人物往往是圖形,其他因素通常構成背景。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這些圖形都會跟著背景而移動,這些移動就表現在運動動作或位置上。在“意象圖示”理論中,被看做圖形的成分稱為軌跡,也就是移動的那些人或物;而與背景相聯系的成分稱為地標,也就是在空間中沒有發生移動的那部分。
最后一個術語是“注意”。根據Stockwell:“文本的閱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一系列‘注意的改變以創造和遵循圖形與背景的關系”(Stockwell,2002)。注意是有選擇性的,絕不是把所有事物一視同仁的。在視域下,能引起讀者注意的那些事物就是圖形,而背景則是被忽視的部分。總而言之,上述三個術語的特點就是可把圖形與背景區別開來。
3.2 “西風”作為本詩中的“圖形”
上文已經提到人的大腦不可能同時認知“圖形”與“背景”,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由于“圖形與背景”分離的原則。但是這種挑選與分離都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某一特定規則的。這一規則就是:“小的、移動的、具有完整特點的物體通常容易被讀者認知,而靜態的、沒有界限的物體則被忽視。前者集中讀者注意力的就是圖形,后者則是背景。”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傾向于注意圖形、忽視背景。然而,詩人在這方面通常很敏感,他們往往能注意到被大多數人遺忘的事物,并賦予這些事物新的意義。
正如這首詩中的“西風”,眾所周知“西風”是秋日的一個現象,讀者在視域里是看不到它的,所以描述它的形狀是不可能的。由于它無形的、普通的特點,通常認為“西風”是不適合作為“圖形”這一角色的。因為它不夠突顯到讓讀者注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被視為“背景”。然而,在這首詩中,詩人卻把它作為歌頌的對象,賦予了它“圖形”的地位。在本詩的開始,詩人就直接寫道:哦,狂野的西風,你這秋日生命的氣息。首先,“wild West Wind”運用了頭韻的修辭手法,且“West Wind”這兩個單詞的首字母都是大寫,所以“wild West Wind”被放在了“前景化”的位置上,能立即吸引讀者的注意。
除了運用“前景化“分析“西風”在本詩中的“圖形”地位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意象圖示”這一概念。在“意象圖示”中,有一種圖示叫“容器圖示”。由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被周圍環境里的不同“容器”所包含的經歷,像進出不同的房間和建筑物等,這里這些房間和建筑物就是“容器”。在本詩中的包含關系即是“秋日包含著西風”。秋天是一個季節,而“西風”是這個季節的一種自然現象。從時間跨度來看,秋天的時間跨度要遠遠長于西風,所以相對于秋天,“西風”更容易被看做“圖形”。另外,詩人把“西風”比作秋天的氣息,說明“西風”之于秋天就像“呼吸”之于人類。所以從重要性來看,在這里“西風”也位于“圖形”的地位。
通過以上“圖形與背景”的分析,詩人在本詩中成功地把“西風”塑造成了一個“圖形”,且在詩的一開始便能立即吸引讀者的注意。
3.3 “圖形與背景”下革命主題的突顯
在分析、理解這首詩的主題之前,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至關重要。《西風頌》寫于1819年,正是歐洲的工人運動與革命運動爆發的年代。19世紀初,英國的工人階級為了爭取更多的生存權利,開始激烈反抗資產階級。盡管詩人雪萊出身貴族,他卻強烈的反對暴政,并有著為了民主不屈服的斗爭精神。他熱愛自由、仇恨壓迫、對于悲慘的廣大勞動人民有著深深的悲憫之情。更重要的是,他急切渴望著社會的變革。由于詩人所處時代的革命大背景,以及詩人自身的革命思想,自然這首詩的主題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因此“西風”肯定與詩人的思想內涵有著特定聯系。
《西風頌》在本質上是一首描寫大自然的抒情詩,但是通過“圖形與背景”認知方法的解讀,我們既可以理解詩人在創作本詩時的心智歷程,也可以了解讀者在閱讀本詩時的心智體驗過程。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西風”在深層意義上即指“革命”,而西風的力量即是革命的力量。所以“圖形與背景”這一認知方式能為升華本詩主題提供一個可靠的認知基礎。
四.結論
《西風頌》是詩人雪萊抒情詩的代表作之一,通常被定義為一首社會革命和勝利預言詩。在認知詩學大的理論框架下,本文主要采用了“圖形與背景”這一認知方式解讀本詩。在認知詩學視域下解讀本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是如何利用一系列原則突顯“西風”作為“圖形”的,然后使得“西風”蘊含了革命的意義,從而升華了本詩的主題,即從一首描寫大自然的詩成為一首歌頌革命的詩。因此在認知詩學視域下,利用“圖形與背景”這一認知方法解讀《西風頌》是完全可行且具有創新意義的。
參考文獻
1.Joanna, Gavins & Gerard Steen. 2003. 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M]. New York: Routeledge.
2.Reuven, Tsur. 1983. 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M]. Katz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evrew Literature, Tel Aviv University. 113.
3.Sharon, Ruston. 2009. Romanticism[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7.
4.Stockwell, Peter. 2002.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5.陳嘉.1982.英國文學史(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
6.藍純.2005.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7.龍瑞翠,李增.2009.雪萊的基督教情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 71-74.
8.趙軍濤.2007.雪萊與圣經的關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
(作者介紹: 袁萌萌,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