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散文詩集《漢字意象》以漢字的字形、結構、歷史演變等為出發點進行抒情敘事,以生動、細致的詩性語言表現詩人喻子涵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對現代人的生存現狀、人性的異變等諸多方面的思考與批判。
關鍵詞:意象 漢字意象 現實批判
喻子涵的《漢字意象》,通過對漢字形體的詩意詮釋,著力于對斑斕的現實世界、現代人的生存境況、復雜的人性與價值觀的深沉思考和銳利批判,獨具一格地創造了漢字散文詩的寫作形式,豐富了散文詩的詩學內涵。
一
意象是詩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術語。楊義先生在《杜詩復合意象的創造(上篇)》一文中曾說:“‘意象一詞也許是中國詩學中最具特征性的術語之一”,它“滲透在詩人的血肉靈魂之中,滲透在他們感受世界、表達世界的詩性智慧之中。”[1]意象是一個較為泛化的概念,《中國詩學大辭典》對于意象的解釋為:“創作主體通過藝術思維所創造的融匯了主體意趣的形象”[2](51)。可見,意象是作家思考與感情的融合。同時意象也是一種表意之象,是意念和物象的審美契合,因此其內涵深厚,具有多種闡發的可能。
早在六千年前,人類就創造了文字。最早的文字是對自然萬物的模仿而產生的一系列圖畫。隨著時間推移,為了便于記載和傳播,人們逐漸對過于圖像化的文字進行抽象和簡化,形成今天的文字。中國的漢字就是這樣產生的,而且延續幾千年傳承至今。正是因為漢字原始古老,保留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生命信息,因此富有獨特的詩性特征,成為文化學者和詩人們關注的對象。
喻子涵的詩集《漢字意象》就是以五十個漢字為題材創作的50章散文詩。然而,這本《漢字意象》并不是簡單的“說文解字”,而是超越漢字本身的含義,另辟蹊徑地從漢字的形體、結構、歷史發展演變的脈絡出發,加上天馬行空的獨特想象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創造性地解讀漢字,以優美、凝練的詩性語言描敘詩人的現實人生體驗和對現代人生存境遇的深沉思索。正如他在《后記》中所說:“漢字散文詩,不完全是去解釋字意,那是文字學家的事,而我關注的是它身上隱藏的詩性和與現代生活有關的一筆一畫,是以字形(象)引發人生的、現實的、文化的、歷史的一些詩意的思考(意)。同時,作為詩的漢字,是詩人自己的文字,是詩人所處時代的文字;作為詩的漢字,它與人總有一種永不離棄的默契,始終有人的影子和基因,是一種心象的呈現和創造的表達。”[3](91)
任何敘事藝術都是對現實人生的描摹與再現,兼具散文與詩歌雙重文體特點的散文詩也是如此。詩人靈焚說:“在詩歌中汲取意象的運用及表現手法,從散文中摘取其核心部分的細節性描寫的特點,把現代人的生存境遇與生命感悟,放在蒙太奇、組合性的片段描寫群中展現,通過純粹的意象細節推演生命的體驗、審思與審美。”[4](176)隨著工業技術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變得喧囂復雜,人的心態變得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對于所謂成功和物欲的追逐成為人們的普遍“理想”。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現狀,使人們為了生存而被塵俗和利害鞭得血肉模糊,以致人性扭曲和價值異化。喻子涵在作品中,借漢字的詩性闡釋,表達他對現實人生的體驗與感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的思考和批判,其詩學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二
喻子涵漢字散文詩的寫作,往往從漢字本體字形出發,鋪陳意象,展開特異聯想,再聯系現實生活的所思所想和現實人生的情感體驗,賦予漢字的形象性和哲學化思考。然后以詩性語言展開敘述,展現一幅幅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的圖景。并對現實世界中隔離的人心、文化的差異、人性的異變與社會的荒誕展開批判。
在《囧:誰家的窗戶一直亮著燈》[3](60)中寫道:“過去我們看到過高墻,有通紅的鐵絲纏繞。一群有各種愿望的人,就在里面把臉與上空的井口重合,喊話或對吻。”詩人由“囧”字的外形生發想象展開敘述,將對現實社會人生處境的思考融入“囧”字的意象之中,揭示當今現實世界中人們的精神困境與心靈變異。“現在,一切變了。墻變矮了,人變小了,無孔不入的電流通到電腦里面的每一根金屬絲,每一根神經都通紅。”墻有圍困、隔離之意,在這首詩里“墻”被賦予深刻的內涵,成為社會環境和現實生活困境的隱喻。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大大小小的沖擊,無孔不入的網絡在加快信息傳播的同時,也使大量空穴來風的謠言、無端的指責、謾罵充斥人們的生活。真假難辨的呈“爆炸”式增長的信息加劇了社會的喧囂與矛盾,使人心變得浮躁不安,人們沉浸于這樣的世界中不可自拔。另外,在現代和后現代社會背景下,人們顯得焦慮、盲目和無序,轉向虛擬的網絡世界暴露其荒誕和扭曲的一面,這正像一堵無形的“墻”將人們困在其中,不得逃離。正如詩人所寫:“于是,每個人也都神經兮兮的,說著各種似懂非懂的話,做著各種似人非人的勾當。但我看,他們還是原來墻里的那些人。”詩人直面這樣的社會現實,回憶過去并反思現在,展現的不僅是人們現實生活的變化,還有人性和人心的變化。過去的人們受困于物質,仍有精神追求,仍有理想追尋;而現在的人們物質生活極其豐富,卻在虛擬的、充斥著虛假和混亂的網絡世界里無法自拔,精神追求逐漸消解殆盡,令人唏噓。面對這樣的現實,詩人感到無奈:“在墻外轉著圈,看著那些墻里的人皺著眉頭,掉到深井里。”“囧”這個字成為了信息技術沖擊下的現實社會最為真實的諷喻。
在《坐:人心到底怎么了》[3](50)中,詩人寫道:“即使那一堵墻還沒有拆掉”,“兩個人的背影斜靠在墻根。”詩人將“坐”中間的一豎比喻為“墻”,而這“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情感的隔離。然后詩人發問:“人心到底怎么了?”現代人的精神交往和心理現狀展露無遺。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似相近實則很遠,處處設防,互不信任,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逐漸消失、逐漸疏遠,仿佛一堵墻擋在了人心之間。短短數語,展現出現代人的社會關系和生存圖景。詩人又寫道:“人心是月光揉捏而成的。”月光給人以清涼感覺,這正是現代人心脆弱、冷漠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期待那輕柔寧靜的月光慰撫人心,修復人心。面對現實世界人與人關系的疏離、人心的脆弱,詩人在詩的最后一句寫道:“等待那一堵墻的自然倒塌,人與人真正坐下來。”這是詩人對于現代人生活的思考與希冀。這首詩,從“坐”字的字形出發展開豐富的聯想,通過“墻”、“月光”等一系列的意象描敘現代人的心理的情感。詩人將現實生活的體驗與感悟,融入漢字的解讀中,從漢字本體字形出發捕捉意象,展開生動敘述,既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又拓寬了詩的主題意蘊和寫作的深度。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而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度,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形成了豐厚的文明積淀和獨特價值的中華文化。在《墳:文化的宿命》[3](68)詩中,詩人由“墳”字的字形特點聯想到了文化的命運,并對文化的發展與繼承展開深沉思索。用“墳”字的左邊的“土”字和右邊的“文”來敘述文化的過去與未來:“一堆土走近文化,這是土的幸運;文化走近一堆土,這是文化的宿命。”詩人利用“墳”字的結構,揭示文化的宿命,表現對文化的憂思。過去的文化存在與那些古老的文獻深埋于地下;現在的文化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西方文化長驅直入,不同的文化間逐漸融合、消解,甚至出現文化斷裂的現象。加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社會人心浮躁,虛幻難辨、魚龍混雜、真假不清的信息充斥于現實生活,人們忙于接受新的時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對于古老的傳統文化逐漸出現漠視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的本真是逐漸消逝,文化之光逐漸褪去,這樣的文化現狀引發了詩人對于文化命運的擔憂。正如詩人所書:“爾時,文化或即土,已經分不清人與面具,古與今,男與女。像一堆瓦礫與玉石,喧囂鬧市。”詩人以審視性的敏銳目光去觀察、思索文化的命運問題,在勾連古今的字里行間用悲憫的話語寫出了文化之痛:“文化受難,浸透罌粟花的血,深埋土里。文化是一堆土,這是當代人的一種發明。”詩人以細致生動的敘述展現當代社會的文化之殤,表達了當代文化命運之憂。
概言之,工業革命以后,商品經濟持續增長,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創造了巨額的物質財富,而生存方式的物質化導致人心的“物質化”和人性的異化,人的一切追求變成了可以用金錢和技術來衡量的東西。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導致信息膨脹,快節奏的生活導致人心浮躁。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詩人喻子涵以善良而悲憫的情懷,以明晰而深邃的目光審視現實世界,以適度批評與善意批判的姿態超越歷史與現實進行深刻反思,使漢字散文詩達到一般散文詩所沒有的思想高度。
三
現代文學誕生初期的文論家們早已說過:“文學是人學。”因而對現代社會的人性與人格的關注是作家文學書寫的重要主題之一。詩人喻子涵也是這樣。他以敏銳目光洞察世象眾生,用一個個充滿哲學意味的漢字意象和生動細膩的詩性敘述,表達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體驗和精神感悟,展現出他的人格追求。
人心是人性的根本,它決定了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道德底線。人們做出何種成就取決于人心的選擇。《十:人心的延伸》[3](66)一首中,詩人以“十”為意象,展現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心的選擇和處事哲學,揭示兩種人生的命運。“十”的一橫一豎的字型特點引發了詩人的無限想象,他寫道:“一些有名有姓的河流,它永遠躺著,以一種氣度躺成了流淌不息的文明。”讀畢,使人聯想到華夏文明的源頭“母親河”——黃河。黃河波瀾壯闊,經年不息源源不斷地滋養著兩岸人民,孕育出璀璨的華夏文明。“一些古樹,躺下了還站起來,就像太原晉祠里的周柏,讓思想久久站立。”古樹見證歷史的風云變幻,是英雄的精神體現,即使它有一天不再矗立,它的精神不倒不朽。因而詩人說:“同樣是簡單的一筆,直立或橫躺,出露或掩埋。”無論是“躺”或是“站”都是“心”的選擇,都能開出絢爛的“生命之花”。在詩的最后,詩人以審視性的眼光看待現實世界中的蕓蕓眾生:“自己直不起腰,就不讓別人站著——這不是真正的哲學。”詩人以直白有力的語言,批判哪些用心險惡、善于嫉妒之人,揭示人性的弱點。
一切物象皆是心像的體現,在《尖:永遠握住它的鋒芒》[3](85)一首中,詩人從漢字“尖”的字形結構特點展開聯想,聯系現代人的生活現實展開敘述,因而“尖”字這一意象,成為詩人現實人生獨特體驗的詩意呈現。在詩的前半部分,詩人描寫“小”的命運與生活困境:“這就是命運。別人越大,我就越小。”“因此,我一直不能長大。一直在強烈的視野中,一直站在針尖上,像在廣場中央雕像頭頂那只形單影只的猴”。“小”隱喻現實生活中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這一類人在現代社會中受制于人,盡管掙扎向前,但是難以擺脫的小人物被操控的命運,正如詩中所述“我的力量在別人的一根手指上。”這是現代社會中弱勢群體的真實寫照。“小”與“大”相對的兩個概念,“小”的特點是受人控制,而“大”的特點是“無比壯碩,隱藏一種虛假”。這種虛假“讓人欲望膨脹”、讓“歷史不可靠”、是一種“迷幻的”虛假。“小”與“大”是兩種相對的現實境遇,是兩種不同的命運與遭際。詩人通過“小”與“大”兩種力量懸殊的對比,揭示命運的兩種結局。面對這樣的兩種懸殊的力量,弱小如何生存?詩人有自己的態度:“小心翼翼是一種哲學,我就永遠站在上面,像哲學一樣清新而淡泊地活著。像針尖一樣生活是一種境界,我永遠握住它的鋒芒。”“在強大的力量面前,讓一顆心一直僵持,等待被刺穿。”面對強大的力量,作為弱小的一方不僅要接受,勇敢的面對,也無所畏懼,積蓄力量。由此可見,詩人的書寫不僅僅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還有一種無畏的、悲壯的、毅然的人格追求。
總之,《漢字意象》這本散文詩集,是喻子涵以文字書寫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思想,他直面現實人生,反思歷史與文化,始終保持著嚴肅理性的哲學思考。在這本書中,他將漢字拆分、圖解、引申,融入現實生活的觀照、情感體驗和人格的追求,使一個個具有寫作深度和思想高度的“漢字意象”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同時,通過優美生動、細致可觸的詩意敘述,表現他對現代人生存境況的打量,在悲憫與憂思中展開人性的審思和善意的批判。正如著名詩歌評論家譚五昌教授所說:“通過意象展現漢字內在的詩性是喻子涵最近散文詩寫作的奇絕之處。”[5]詩人通過對現實生活細致的觀察與體驗、冷靜的判斷與思考,拔露出現實生活的陰暗面與現代人性的善與惡,以求達到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之美。
參考文獻
[1]楊義.杜詩復合意象的創造(上篇)[J].中國文化研究,2000,(2).
[2]傅游宗等.中國詩學大辭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喻子涵.漢字意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4]靈焚.靈焚的散文詩[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5]譚五昌.漢字的詩性闡釋與書寫[N].文學報2014-11-27,(8).
[6]楊義.楊義文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龍迪勇.空間敘事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8]譚五昌.評喻子涵的漢字意象[J].文學教育,2014
(作者介紹:賈梓璇,貴州民族大學2017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