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育即生長”是杜威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觀點,它有效地把教育與人聯結起來,把人的生長需求轉化為教育的可能性與價值性,使得教育的核心追求指向人本身。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教育經驗可通過學習者的“主動作業”得到轉化,同時成為其內部經驗促使個體向前發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可借助課程這一中介物得以展開,其中游戲是課程順利進行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教育 主動作業 經驗轉化 游戲 課程實施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偉大的教育家杜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可以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齊頭并稱的巨著,作為一個學教育的人,必須多次對它進行仔細研讀與推敲,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去拜讀的經典。“教育即生長”便是其中的著名論斷,它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傳播與接納。作為活生生的人是需要不斷進化與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蘊含著生長的需求,而這個觀點的出現有效地把教育與人聯結起來,把人的生長需求轉化為教育的可能性與價值性,使得教育的發展有了依托,教育的核心追求直指人本身,這也符合教育育人的本質屬性。
一.生長的需求:教育何以可能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第四章中,杜威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長”的論點。現代學者分別從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層面對“教育即生長”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與論證,而杜威則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這個觀點進行論述的。“教育即生長”,即表明了教育的發展是為了生長的需要;反過來說,只有有了生長的需求與空間,教育才有了立足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有關生長這個話題,需要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即什么是生長,生長的目標與意義是什么,滿足生長需要達成哪些條件,以及滿足生長后的結果與期望是什么。“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1]不成熟是生長的本質表現和首要條件,說明還有空間來供生長,同時也表明它是一個永不停息的狀態,得不到滿足,即在自我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與外界進行打磨與融合,使自我的空間得到充實與完整,向著完滿的方向發展。要滿足生長的條件,除了個體要擁有可容納的空間外,還需要一種獲得補償的力量。要想得到補償,就必須善假于物,具有相對的依賴性,借助外界來獲得發展。但這里需要指明的是,依賴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在有自己獨立思考力與思維的基礎上的可塑性。
人的生長需求要得到滿足,需要同時獲得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內部條件包括個體滿足自我需要與自我實現的訴求,這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相契合的。此外,個人的興趣也是需要我們去關注的。興趣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便是對此最好的印證。興趣與個體的生活經驗直接相關,能夠得到個體的及時關注與調控。正如克雷明所說:“興趣是全部活動的動機,讓學生直接或間接地接觸現實世界,并從活動中得到有用的經驗”。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杜威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對他們自主性的強調與凸出。外部條件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與良好的軟質環境。硬件條件包括個體學習時所必須的物質資料與基礎設施,軟質環境則涵蓋了一定的人文關懷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如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等。
對生長需求的關注,可以表述為對人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打造,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本質追求,但其背后的動機更多的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將此折射到更高層面上,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去關心訓練和分數,而是要關注品質與人格的養成,在情感與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人,才是“催生教育的生命之花”。[2]
二.主動作業:經驗何以轉化
教育何以可能,杜威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人的生長需求與教育是緊密關聯的,二者在共促中達至協調與融合。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教育經驗可通過學習者的“主動作業”得到轉化,同時成為其內部經驗促使個體向前發展。
(一)主動作業的內涵剖析
杜威主張經驗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經驗課程強調與兒童的生長需求相聯系,與主體的生活、生產經驗相關聯。為了使經驗課程得到較好的實施,經驗得到良好的轉化與吸收,杜威提出了“主動作業”的概念。主動作業就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復演,是與某種生活方式或活動方式相一致的。主動作業中的“作業”不僅僅是指各種游戲和比賽,還包含有唱歌、閱讀、書寫、旅行、縫紉、園藝、烹飪等。從這些活動中可以看出,杜威所倡導的課程不只是我們現在教育中的學校文本教育與體育、美育,還包括與學生現在甚至是未來生活息息相關的經驗與體驗。這不僅指向兒童現有的學習,更多的是為學生步入社會,參與生活提供先導與起點。這一觀點與斯賓塞的“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有相通之處,也與現代教育所提倡的終身教育不謀而合。
(二)主動作業的表征方式
杜威主張的“主動作業”是他在課程實施中的一種理想方式,也是在他所創辦的實驗學校中的課程形態之一。主動作業能夠把主體與社會的需要以及它們之間進行的活動有效結合起來,是非常值得學習與研究的課程理念與方式。主動作業具有以下三個表征方式。
第一個表征方式是符合主體的生長需求。主動作業多表現為一些手工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習者獲得一些技能技巧,同時也有利于他們智育、美育等方面的發展。所以,在個體進行手工活動時,首先必須做到的是這些作業須與他們的興趣相一致,只有做到與興趣相符合,才有繼續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獲得一個較為連續的發展。在其所進行的手工活動中,還要做到尊重他們的經驗。只有與經驗生活發生關聯,才能為個體的持續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其獲得日臻完善的發展。
主動作業的第二個表征方式則表現為它是一個中心,是一個科學地理解自然及其生發過程的中心,這個中心會指向科學經驗的積累與邏輯思維的訓練。比如說讓兒童參與園藝活動,并不只是為了一時的好玩和娛樂消遣,更多的是要兒童走向自然,與自然世界親密接觸,了解自然發生的過程,獲得一定的園藝技能與對自然的基本認識。
社會生活能夠為主動作業的進行創造必要條件,因此,社會生活是主動作業的主要來源之一,可以反映社會上的種種狀況與境遇,這是主動作業的第三個表征方式。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展現了社會的基本特征,“在學校這個微縮的小社會中也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關系”,[3]學生可以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中間接地與社會發生聯系,而不只是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學校通過主動作業的呈現,可以使學生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比如為完成一個項目須與他人進行競爭與合作,這種競爭與合作意識或精神是社會能力或社會品質的一個具體體現,因此,通過主動作業,學生能更加適應社會生活,社會性會獲得一定的發展。
(三)主動作業的意義闡釋
主動作業的實施,其意義首先在于它是與個體的興趣與生長要求相一致的。主動作業與社會情境相關聯,這就有助于學校中的教育與社會中的生活有機銜接,把人類的衣食住行,生產消費等社會基本事務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為學生步入社會提供一定指引。此外,主動作業還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經驗轉化為邏輯形式,進而促使更加全面的思維朝向,使學生在轉化過程中獲得全面的歷練。因此,主動作業是一種可靠與可信的經驗轉化手段與課程實施途徑,“主動作業最好地體現了杜威的經驗課程理念”,[4]在實際的課程教育中可積極組織與適當運用。
三.游戲:課程何以實施
為獲得完滿的教育,“鼓勵學生進行身心結合的學習”,[3]促使個體全面發展,學校教育可采取課程這一中介物鋪展開來,課程的開發、制作與實施為教育何以可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與場域。其中游戲是課程得以實現的一種良好形式,是課程順利進行的重要載體。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無論是在不同地域之間還是文化之間,幾乎都是如此,差異性很小。基于此,才有了探討游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與實施的可能性,才使得對游戲的研究具有了廣泛性與可拓展性。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游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他倡導學校教育應當將兒童的游戲天性充分利用起來,并通過開展與舉辦相關的游戲活動來構建豐富的學習情境,以便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做到“從做中學”。
游戲在學校課程中具有重大的教育價值與開發功能。在我們成年人的眼中,世間一切是有有生命與無生命之分的,但在兒童的世界里,萬物都是具有生命特征與氣息的,都可以成為他們很好的朋友。這樣的態度是課程游戲的首要前提。“游戲的過程,就是賦予事物以符號形式的過程”,因此,借助游戲的力量,可以使兒童完成對符號的認識,使他們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與轉變。同時,由于游戲過程中存在著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競爭與合作的現象會難以避開,不過也正是在不斷地交鋒中,兒童的社會交往手段與組織協調能力慢慢豐盈起來,并持續得到優化。最后,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游戲的方式會發生一些改變,從最初的為了游戲而游戲,逐漸過渡到為獲得某種成就感與滿足感或是外界的要求而發生轉向,即把游戲轉向工作,“沒有一些游戲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學習”,[1]這也是為了獲得實際生活的保障所做出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想法與做法在真實的世界中獲得力量,“從而實現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幸福感”。
四.結語
杜威的理論與思想蘊含豐富且深刻,教育存在的可能性之一便是要適應主體的生長需求。在此基礎上,通過主動作業的開展,激發個體的學習興趣與激情,轉化與傳播教育經驗,把游戲與工作恰當地貫穿在課程與學校生活中,并使之與社會生活能夠有力接軌,使他們未來的每一步都能朝著更加陽光和人性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陸梅,周衛東.“人”:催生教育的生命之花——杜威先生《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遐想[J].教育視界,2018(11):74-76.
[3]付小艷,岳玲.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4(18):4-5.
[4]張華.經驗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
(作者介紹:王婷,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