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井成
每屆學生都有它自己的特點,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等特點,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思路,更多的從方法上去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從學習物理到會學物理,這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學好,又學的輕松,針對此事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二。
一、基礎知識,深入理解
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等。對于基本概念,我引導學生明確物理意義,深入理解定義、公式及各量的意義,引導學生搞清易混淆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例如,對于R=U/I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R”是電阻本身的性質,與U、I的大小無關,當U=0時,I=0,但R不變。
理解基本規律時,我引導學生認識規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規律成立的條件及適用范圍,公式表達及每個符號的物理意義,各量的單位、表格和圖像的表達形式,規律間的區別和聯系,及如何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二、注重歸納,形成結構
如果知識點在學生的頭腦中是散亂的,則會給學生的記憶、理解和應用帶來巨大困難。我一向看重把知識在頭腦中進行“集成”,形成網絡。引導學生對章節內容進行知識總結后印發我做好的知識總結,在知識總結中明確目標、重點、難點和要點,并配有適當的練習題。這樣學生才會有的放矢,將學會的知識形成系統、形成結構。
我經常引導學生從雜亂的書本中歸納要點。學習如同收拾家務,要把備品收拾好,善于概括、重組、提煉所學知識,只有這樣學習才能越來越輕松。
三、滲透方法,提高能力
學要有法。物理學中蘊涵著許多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如研究歐姆定律、研究焦耳定律及控制變量法等許多方法。通過引導學生領會、感悟其中的方法比學習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的感到:在解決具體的問題中出現的障礙,往往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由于思路、方法不對才造成的。
四、加強實驗,體現探究
許多物理知識是科學家通過觀察和實驗,并認真地加以總結和思索得來的。觀察和實驗能力的培養也正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的。本學期我幾乎完成了教材的所有演示實驗及學生實驗。很多實驗又需經過改進才能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很費時間,所以我經常是一準備就是一天。只為了讓實驗能真正促進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實踐、求知的欲望。
對學生實驗,我要求學生熟悉基本儀器的使用,明確原理,重在實驗的設計,如何由記錄的數據表格分析實驗中得到的規律,或有何新的發現。例如,在用伏安法測小燈泡電阻時,我引導學生設計多種方案:沒有電流表或沒有電壓表或沒有滑動變阻器時實驗如何進行。不管學生能否得現正確的設計,去探究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注重探究是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探究中,讓學生經歷基本的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發展初步探究能力,形成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這在課標中也有明確說明。在探究過程中,要活化思維,鼓勵創新。
探究實驗一定要讓學生親自探究。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提出問題,學生分組探究。在探究中,讓學生經歷基本的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活化思維,鼓勵創新。例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 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以下探究:實驗中為什么不用成像更清晰的鏡子,而用成像不清晰的平板玻璃?如何找像的位置?如何驗證成的是虛像?平板玻璃成像不清晰,你有什么辦法改進嗎?用蠟燭實驗不方便,怎樣改進?
教師可以把能用到的物品和器材都擺在桌面,或部分物品只提供展示。讓學生邊思考邊探究,在探究中獲得體驗和正確認識,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應用這些認知解題時就很順暢,省去了反反復復地機械訓練和死記硬背,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等實驗,因為準備費時費力,而被許多老師變成了硬性的講解,學生對實驗中產生的一些現象缺少直觀地體驗和認識,從而對知識理解得不透,為解題和應用帶來了很多困難。所以能讓學生探究的就一定讓學生去探究,親身體驗勝過雄辯。
我們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好教,學生沒有問題,全是老師說啥是啥。這正是學生思維固化、呆板的體現,這是危險的信號,“活著卻學死了”。前些年我看過介紹逆向思維學英語的創始人——鐘道隆的事跡。他曾為某大工廠改造機器,這連著名工程師都辦不到。當問他:是怎么辦到的?他說:這得意于他初中物理學得好,愛琢磨,愛動手。這正是樂于探究、勇于實踐的科學品質。
五、創設情境,強化應用
來源于實際生活的物理素材很多,這正是“STS”中物理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的體現。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實例,常常把物理問題改編后體現出與生活的聯系。如:引入電飯鍋、電磁爐、電吹風機、電熱飲水機、空氣開關、防盜門鎖的工作原理,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因物理而精彩,社會因物理而發展,物理因生活而更有意義。教給學生方法和規律,引導學生從學會物理到會學物理,樂學物理,這也是我一直的追求和目標。
(黑龍江省虎林市八五八農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