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全
【摘 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當前中學生的道德行為在家庭美德、公德意識、法紀觀念等方面存在失范。因此,我們應該通過轉變家教觀、加強真愛育人、增強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教育引導,擺正人生價值觀等途徑對中學生道德行為失范進行矯正。
【關鍵詞】中學生;道德行為失范;原因;矯正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傳統的道德規范受到了強烈沖擊,而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導致社會道德失范,這種道德失范也波及到中學生。因此,對中學生出現的道德行為失范問題就要有清醒的認識,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而找出科學合理的應對之策。
一、中學生道德行為失范的原因
中學生道德行為失范是指中學生在非善動機作用下,做出一些不利其他同學和學校管理甚至社會利益的行為,表現為家庭美德缺失、公德意識貧乏、法紀觀念淡薄、道德行為評價偏離社會標準等,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家庭畸形教育的影響
當今,中國社會普遍形成的獨生子女式家庭,有利于集中優勢資源培養撫育子女,為子女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家庭環境,但是,這種優越的家庭條件,往往也會給子女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最突出的就是家庭溺愛對中學生道德行為的影響。
(二)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強
多年以前,黨和國家就明確提出了教育要切實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方向。然而,在當今的基礎教育中,在仍以教學質量高低評價學校辦學質量優劣的背景下,教學活動缺乏生動性,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沒有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導致學生出現某些道德問題后才引起重視,陷入被動的局面。
(三)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當今,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也給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許多沖擊,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道德領域“各領風騷”,舊道德尚未徹底失效,新道德正在建立之中,此時,各種域外道德觀又蜂擁而入。這種情況下,中學生在面對多元化的道德觀進行選擇時,常常出現選擇的困惑與道德的迷茫;二是市場經濟往往使功利主義普遍盛行,在激發人們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的同時,又容易導致集體主義觀念與道德意識淡漠、投機取巧與拜金主義的盛行,已成為他們道德失范的誘因。
二、中學生道德行為失范的矯正
要扼制和改變中學生的道德行為失范,更有效地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養的新一代,在中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規律的指導下,從中學生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分析出發,采取可行性的對策措施。本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矯正。
(一)轉變家教觀,加強真愛育人
初中是孩子兒童向青年的過渡期。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人生、對世界的認識迅速發展,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這時形成的思想品格和學識將決定他們的一生。因此,家長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首先,要放棄溺愛,建立實愛。作為父母,一定要克服嬌生慣養孩子的不良做法,不能任憑孩子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圍;也不能總做孩子的“拐杖”,事事處處由自己包攬、限制太嚴,抹掉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扼殺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其次,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醒父母們:“你們如何同別人談話,如何談到別人,你們如何歡樂或者悲傷,你們如何對待友人和對付敵人,你們如何笑,任何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巨大的意義。”可見,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應嚴于律己,以身示范,處處給孩子做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第三,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道德行為。美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指出:愛心是美德的基礎,也是美德最直接的表現。由此看來,要把孩子培養成自動、自發的人,必須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
(二)增強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校教育是中學生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學校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真正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突出德育的中心地位。首先,要全面了解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活動;其次,注重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更好地將知識傳授與實踐引導充分結合,幫助學生實現知與行的統一。多開展一些諸如義務幫教、中學生社會實踐,為希望工程捐款,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等;第三,道德教育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道德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還應包括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將德育與智育各學科相互滲透,積極尋求最佳結合點,使其良性互動。
(三)加強教育引導,擺正人生價值觀
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潮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意義重大。首先,要正確分析當今復雜的社會現實,增強中學生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要確立正確可行的目標體系,倡導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的價值目標。通過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引導中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從而建立以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價值觀為內容的價值目標。
(廣西隆林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