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利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發布政府公告,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12月23~31日,教育部召開了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全國教育工作的系列指導方針,主要包括“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新中國的教育建設要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助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教育工作的發展方針是普及與提高的正確結合”等。
3月30日,教育部發布通告,規定6月1日為兒童節。
6月1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國際兒童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為兒童節題詞。
6月19日,毛澤東致信教育部長馬敘倫,明確指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
年初,電影《武訓傳》上映并引起各方關注,全國很快形成了對武訓和《武訓傳》的批判運動。運動對曾經歌頌過武訓精神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進行了批判,也對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進行了簡單否定。這對于繼承和發展我國近現代豐富的教育資源遺產帶來了危害。
10月1日,政務院頒布《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對我國各類教育的學制及有關事項做出了規定。
3月18日,教育部頒發《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對中小學教育的任務與培養目標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做出了規定。
9月1日,教育部發出《關于接辦私立中小學的指示》。
4月8日,針對中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政務院發出《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
5月,北京師范大學三、四年級學生到北京市中小學實習,蘇聯專家普希金、崔可夫等參加實習指導。普希金在《紅領巾》一課上的總結發言,對全國語文教學的改革和探索曾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1月26日,針對學校發展過快、師資等條件跟不上而出現的一些混亂現象,政務院發出《關于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
8月7日,教育部通報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決定》(《五四決定》),印發各地參考。8月29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共北京市委關于“五四決定”的報告,認為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確的、必要的。
2月10日,教育部頒布《小學生守則》和《關于實施小學生守則的指示》。
5月13日,教育部頒布《中學生守則》和《關于實施中學生守則的指示》。
7月1日,教育部發出《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具體辦法包括掌握教材分量和授課進度,減輕過重的課外作業,加強平時成績考查,改進考試制度,改進課外活動,保證學生的睡眠和休息時間等。
11月17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在中小學和各級師范學校大力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11月21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在中學、小學、各級師范學校及工農業余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
6月28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克服當前中小學生輟學現象的通知》,對解決大量中小學生流失問題進行部署。
1月21日,教育部發布《中學教學研究組工作條例(草案)》。
10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中等學校和小學的教職員中開展整風和反右派斗爭的通知》。
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此為行動綱領,繼續向前“推進”“教育革命”。
5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試驗改革學制的規定》。
從1960年下半年開始,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指引下,教育事業也經歷了由調整到提高的過程,并進行了經驗總結。
12月21日,教育部發出《關于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
3月23日,中共中央發布《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共八章40條,簡稱《小學四十條》)和《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共八章50條,簡稱《中學五十條》),同時配發了《關于討論試行全日制中小學條例草案和對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幾個問題的指示》。兩個條例草案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58年以來教育正反兩方面工作的總結,對促進中小學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963年5月,《江蘇教育》發表介紹斯霞老師精心培育學生的先進事跡,《人民日報》也刊發了斯霞老師的事跡。這兩篇文章都強調教師要以“童心”愛“童心”,兒童“不但需要老師的愛,還需要母愛”。10月,《人民教育》以“母愛教育”討論為主題連發《我們必須和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劃清界限》《誰說教育戰線無戰事》等三篇文章,隨后,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場關于“母愛教育”的持續一年有余的討論和批判。
7月27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堅持進行中小學校教學改革試驗工作的通知》。
3月26日~4月23日,第一次全國農村半農半讀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對蓬勃發展的半農半讀學校經驗進行總結,并對農村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
10月25日~11月23日,第一次全國城市半工半讀教育會議召開。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小學教育出現嚴重挫折。期間,“四人幫”制造了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驪山中學事件、北京永樂中學事件、圍剿《園丁之歌》事件、白卷英雄等。影響最惡劣的是批判所謂的“智育第一”和“師道尊嚴”。在教育結構上,普通高中膨脹,中等教育結構單一。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在寫給林彪的信中指出:“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五七指示》成為此后十年中小學“教育革命”的總方針。中小學“教育革命”的名目有:學制課程教材大變動、學生和工農兵上講臺、學校下放、開門辦學、教師下放勞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5月29日,清華附中部分學生成立了紅衛兵組織。其后北大附中等學校也相繼成立紅衛兵組織。8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成為全國規模“紅衛兵運動”的開端。
1967年1月,教育部被奪權,全國教育工作完全癱瘓,處于無機構管理狀態。
1971年4月15日~7月31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8月13日,以中央44號文件發出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做出了不符合實際的“兩個估計”,全面否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17年的教育工作,要求工宣隊長期領導學校,大學招生采取各級組織推薦入學,招收工農兵學員等。
10月2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恢復高考。文件規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城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和應屆畢業生,符合條件均可報考。當年冬季,570多萬人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
1月11日,教育部頒發了《關于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方案的通知》。
4月22日至5月16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提高教育質量,尊重教師的勞動,提高教師的質量等。這次會議成為國家歷史性轉變時期教育戰線的里程碑。
8月26日,教育部下發了《小學生守則(試行草案)》和《中學生守則(試行草案)》,在全國中小學貫徹實施。
3月19日,中共中央撤銷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和1974年《關于河南省唐河縣馬振扶公社中學的情況簡報》兩個文件。
4月22日至5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
7月28日~8月4日,教育部召開全國重點中學工作會議。
10月14日,教育部頒發《關于分批分期辦好重點中學的決定》。
10月7日,國務院批準《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各地開始進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開設職業高中、職業中學,中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有所改善。
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
3月31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抓緊解決中小學危房倒塌不斷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問題的請示報告》,要求盡早解決中小學危險房屋的維修和翻建等問題。
1月21日,教育部印發《關于當前中小學教育幾個問題的通知》,指出基礎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都得到全面發展,重申改變單純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做法的五項措施。
9月11日,全國各主要報紙在第一版刊登了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關于“三個面向”的學習和討論促進了教育思想的更大的改變。
2月,鄧小平在上海視察中國福利會兒童計算機活動中心時說: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
5月28日,教育部發出通知,進行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試點工作。
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決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
5月15~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5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首次提出在全國有步驟地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8號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這標志著我國從此確立了普及義務教育制度,基礎教育的發展獲得了法律保障,進入依法治教的新階段。
5月19日,國家教委印發《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中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和《關于中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
9月6日,國家教委印發《中小學教師考核合格證書試行辦法》。
3月6日,國家教委印發《全日制普通中學勞動技術教學大綱》,10月23日印發《全日制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6月15日,國家教委、財政部發布《關于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對縣鄉村三級的職責權限做出了規定。
7月8日,國家教委印發《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的若干暫行規定》,成為當時社會力量辦學的主要規章。
6月,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秋季開始在中小學試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9月14日,國家教委、人事部印發《關于建立教育督導機構問題的通知》。
12月25日,中共中央下發《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內容方法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10月,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希望工程”正式啟動。
12月19日,國家教委印發《關于加強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
8月20日,國家教委發出《關于在普通高中實行畢業會考制度的意見》。
4月25日,國家教委發布《教育督導暫行規定》,并于5月21日印發《普通中小學校督導評估工作指導綱要》和《關于實施普通中小學校督導評估工作指導綱要試點的意見》。
6月25日,國家教委頒發《全國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和崗位要求(試行)》。
8月13日,國家教委頒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1月27日,國家教委辦公廳印發《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工作指導綱要》。
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20世紀末實現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
10月31日,國家主席令第15號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教師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為我國教師隊伍建設走向規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9月1日,國家教委印發《關于在九十年代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實施意見》,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又做了詳細規定和具體部署。從1995到2000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
6月8日,國家教委印發《關于大力辦好普通高級中學的若干意見》,并于6月22日印發《加強薄弱普通高級中學建設的十項措施(試行)》。同期國家教委召開全國普通高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拓寬辦學渠道,改變政府辦學的單一體制,實行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公有民辦等多種辦學形式。
12月12日,國務院頒布《教師資格條例》。
4月2日,國家教委印發《城鎮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就學辦法(試行)》。
7月31日,國務院發布《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提出國家對社會力量辦學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
3月2日,教育部、公安部印發《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
3月16日,教育部頒發《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
1月13日,國務院批準《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6月15~18日,改革開放后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開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月3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
5月29日,國務院頒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6月7日,教育部發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新課程改革啟動。
4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
10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重申“兩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
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5月25日,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
12月24日,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
5月15日,教育部等4部門下發《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聯合啟動實施“特崗計劃”。
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實施。
7月19日,教育部印發《國家督學聘任管理辦法(暫行)》。
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
7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08年9月1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至此,全國城鄉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
1月1日,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開始實施。
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7月13~14日,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7月26日,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暨“國培計劃”啟動實施工作會議召開。
1月27日,全國婦聯、教育部等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
10月15~18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
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展試點。
4月5日,國務院發布《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校車安全問題被納入法制軌道。
9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
9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嚴格規范了學校撤并程序和行為。
9月9日,國務院發布《教育督導條例》
2月4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
6月8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推出配套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啟動中小學綠色評價。
3月26日,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3月30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8月2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
9月3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全國各省市分批次開始新一輪高考改革。
7月20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10月11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和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具體舉措。
11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
7月2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11月1日,教育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
8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8月17日,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9月1日,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在全國投入使用。
12月4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
12月29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年版)。
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
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月23日,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6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
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編輯?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