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學彬
(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六分公司,黑龍江 虎林 158418)
八五六分公司第二管理區第2作業站,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灌溉方式為井灌,前作玉米,為旱改水地塊,土壤類型為草甸白漿土。
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法,處理為水稻旱平壟作雙測雙深栽培,對照為常規攪漿平地插秧栽培。不設重復,每個處理面積1.33hm2。
(1)水稻生育進程調查項目及內容。對水稻生育進程各指標進行調查,了解水稻旱平壟作雙側雙深栽高效培對水稻生育進程的影響。
(2)記錄插秧時是否擁泥漂苗、分蘗期是否深水護苗、抗寒性(包括分蘗期葉色和抽穗結實期空殼情況)、抽穗整齊度、穗位(層)整齊度,方法按照標準方法進行。
(3)插秧基本苗和生育動態調查。插秧后調查常規攪漿平地和水稻旱平壟作雙側雙深栽高效培的插秧基本苗,分別調查三點,每點連續調查10穴,記錄每一穴的插秧基本苗數。
插秧后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每個處理連續選定10穴作為調查點,調查點要將每穴調整為相同的苗數(連續10穴的平均數),出穗前每5天用常規方法調查株高、葉齡、莖數動態,出穗后每10d用常規方法調查株高、葉齡、莖數動態。以掌握群體最高分蘗數,收割前調查每穴有效穗數,求出分蘗成穗率。
分蘗成穗率(%)=(有效穗數-基本苗數)/(最大莖數-基本苗數)*100%
(4)水稻產量調查項目及內容。水稻產量調查除理論產量指標調查項目外,對小區進行實測實收,已得到真實的產量進行嚴格的分析比較。
(5)水稻抗逆性和抗病性調查。針對兩種栽培模式下水稻各時期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進行調查分析,對本地區主要易感病害和抗倒伏進行相互比較。
(6)水稻產量與效益對比分析。對產量效益進行比較,綜合比較兩種栽培模式下實際效果,從而為下一步推廣示范提供有效的對比說明。
水稻起壟機插比常規插秧在基本苗相同的情況下(每穴6株)分蘗情況和最終分蘗量都高,溫度適宜分蘗發生較快,但生育進程沒有明顯區別,整個生育期因為今年氣候原因春澇溫度低發生延遲。

表1 水稻分蘗情況表

表2 生育進程情況表
插秧在泡田后第二天就進行作業,僅需要水量達到淹沒壟臺即可,大水插秧時容易出現淤苗,未發生漂苗,由于前期溫度低進行了深水護苗,返青后葉色較淡,后期肥效反應后葉色較濃綠,抽穗較為集中整齊,穗位較為整齊,三類穗較少。
以表1水稻分蘗情況表來看,壟作栽培分蘗成穗率在92.5%,常規栽培分蘗成穗率在86.0%,壟作栽培分蘗成穗率明顯高于常規栽培。
水稻起壟機插與常規比較產量較高,提高33.3kg/667m2。但實際插秧時基本苗調查較常規插秧每穴少近1株,插秧實際基本苗壟作機插平均5.8株/穴,常規插秧為6.3株/穴,由于基本苗數較少最終也影響后期產量,但平均穗粒數較常規插秧明顯增多。
在生育期間未發生主要病害和倒伏,與常規沒有明顯區別,在今年的氣候條件下水稻旱平壟作雙側雙深栽培表現較好。

表3 成本效益對比分析表(元/667m2)
水稻旱平壟作雙側雙深高效栽培與常規機插比較耕作方式不同,僅用一遍除草劑,用水量相對也較少,插秧前不用長期泡田,后期除施肥和封閉除草作業外用水量都較少,由于第一年試驗肥料用量與常規一致,總成本比常規插秧少33元/667m2。
成本效益對比分析見表3
水稻旱平壟作雙側雙深目的性比較明確,轉變傳統插秧模式,適應“轉方式、調結構”發展需要。通過試驗在節水、減除草劑、節約勞動力上有明顯改善,并且水稻分蘗盛期之前能夠提高泥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