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夕龍
[摘 要] 課程改革是一場學習的革命、觀念的革命,更是行為的革命。教育觀念決定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必須變成教育行動才能轉化為成果。只有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堅持問題導向,才能創造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課改研究模式,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健全網絡;夯實理論;立足師本;整合資源
三十年前的一個暑期,我師范畢業被分配到一所鄉鎮小學當教師、做班主任,先后被提拔為教導主任、業務校長,派出外校當校長,又回到原地做書記。而提拔為業務校長之日正是第八次課程改革開啟之時,我在所在的這所百年老校帶領大家認識課改、感受課改、實踐課改、享受課改,對此我進行了很多思考。在卸任校長的今天,寫下來,既是回眸,也是匯報。
一、健全網絡,課程推進有章法
課改之初,我校第一時間建立了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指導小組,我自告奮勇擔任組長,教導處、教科室成員及分校校長為成員,統一規劃和運作課改工作。與此同時,建立課程推進業務研究小組,由教導處、教科室成員及分校教導主任、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參加;健全了一體化課改(集體備課)組織系統,按學科劃分組別,做到“四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召集人。教師周六上午集中,分學科進行集體備課、理論學習、備課筆記互閱、復習研討、觀看教學實錄。針對社會和家長的疑慮:與其轟轟烈烈地搞課改,不如扎扎實實地抓質量,我草擬了《關于加強教學管理推進課程改革提升專業水平促進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的實施意見》,要求班子成員先轉換觀念,做到四個帶頭:帶頭抓好教學管理,帶頭學習課程理念,帶頭投身課改,帶頭反思總結。每學年,校長、主任人均聽課指導上百節次,人人都為教師上過課改示范課并做過業務講座。為增強隨堂聽課工作的針對性與指導性,我對其進行了形式上的創新與流程的規范。聽課形式由原來的單一式聽課轉變為整體性聽課、分析性聽課、全天蹲點式聽課、同軌學科比較式聽課等,流程上由過去的就課論課轉變為就課論課改,表達方式也由“一言堂”轉變成“群言堂”,把課改的話筒交給一線教師。
二、夯實理論,課改實踐有源頭
1.主題學習
我多次組織教師重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東臺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意見》,并開展主題討論:試析我校課程實施的現狀及本人對推進課程改革的積極建議;面對新課改,你打算怎樣應對?大家充分認識到,教師只有走進新課程,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課程,進而對學生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教育。近年來,我們又及時組織教師學習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通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中共中央黨、國務院新近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并進行討論:怎樣做新時代的人民好教師?
2.專題輔導
分學科、按組別請專家或教研員進行專題講座。由參加過省、市級培訓的教師主講,對思品與生活、語文、數學、英語、音體美等學科進行二級培訓。在分析課程改革階段推進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組織以“新課程理念下,對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認識與思考”“會診新課改”等為主題的業務輔導,指出課改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3.聆聽窗外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一步天地寬。多年來,我校先后選派領導和教師到南京、無錫、徐州、泰州、鹽城、溫州、蕭山等地聽新課程改革試驗課、特級教師示范課及專家理論講座,先后有70多人次參加各類市、市(縣)組織的課改活動。外出參加活動者回來后,認真撰寫學習體會,在教師會上分享學習成果。我還安排部分同志上移植課,感受“大家”風采。
4.創辦刊物
《教研動態》是我校教科研信息的宣傳載體,每月一刊,已成制度;2003年9月創刊《課改在線》,及時報道全鎮小學課改動態。2006年9月,學校對《課改在線》進行改版,在此基礎上創刊《星星點燈——教學反思專輯》,迄今已出刊42期,收集了近600篇教師教學反思。每學期期末編輯全校教師課改論文專集。各教研(年級)組也紛紛自辦小報,坦露課改心跡,分享成功喜悅,《教研視窗》《新視聽》等,如沙漠綠洲,久旱甘霖,給教師帶來啟發。每道文化風景我都認真閱讀清樣,杜絕草率。
三、立足師本,課改研修有模式
1.“集體備課教學展示”——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反思模式
主要流程為:教導處根據集體備課組長推薦的展示課執教人選,編排好執教時序。備課組在組長協調下,確定教學內容,編寫課時方案,做好展示準備。全體教師認真聽課,做好記錄,填寫“課堂教學質量評議卡”。展示課結束后,教導處組織課堂教學質量檢測和分組評課。評課活動中提前推舉中心發言人,做好發言準備。接著,大組集中,在聽取集體備課組長的集體備課介紹后,各組中心發言人進行評課論課,提出建設性意見;教導處對展示課進行綜合點評,由點及面,指導全校相關學科的教學。最后,備課組長根據中心發言人及教導處評價意見,召集組內教師進行集中反思,在下一輪展示活動前進行交流。2003年10月11日《中國教育報》以《集體備課教學展示》為題對此做過介紹。
2.“人人上好課”——教師專業發展的同伴互助模式
主要流程為:學期初,教導處根據各教者的任課情況,編排全學期活動日程安排表;學校建立評估小組,由校長室、教導處全體成員和教研組長組成?;顒悠陂g,教導處對每節課進行教學效果檢測,按30%的比例納入評估范圍。評估人員依據《課堂教學量化評估細則》,對所有課程進行量化評估,按70%記入綜合得分。每周五下午的集體備課時間,由年級教研組長牽頭,各年級組進行群眾評議和一周聽課反思。學期末,教導處公布綜合等第,頒發優秀課證書。未達到好課標準的主動征詢同伴意見,下學期再進行課堂教學展示,做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螺旋上升,共同成長。2007年3月12日《中國教師報》以《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研訓模式再探》為題介紹過我校的具體做法。
四、整合資源,校本課程有開發
為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課程改革進入第三年,學校開始著手開發校本課程。我向廣大家長、學生、教師及社會各界人士征詢意見,尋求符合我校實際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域。在廣泛聽取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根據學校歷史悠久和安豐鎮底蘊豐厚的地域資源優勢,制定了《安豐鎮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考證、歸類、設計,反復聽取教師、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建議,幾易其稿,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風物·風情·風流》,發放使用。學校編印了《校本教材教學建議》,從自然、社會、自我三個“維度”出發,在不同年級確定不同主題序列,如:一、二年級重在啟蒙,在學科教學中引領孩子認識季節的變遷,關注自己的家庭,了解自己的身體,研究周圍的動植物,體味自己的收獲;三、四年級則在此基礎上,遵循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的原則,開展以活動型、體驗型為主的專題式綜合實踐活動,如:“我愛我家”“我們的學?!钡?五、六年級則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走進社區,走進安豐的九大市場,走進無公害農業生態示范園,走進百畝工業園區,自主確定小課題,運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進行實地察看,專題采訪,在預設活動中不斷生成鮮活的視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今年9月26日《中國教師報》《課改研究周刊》以《認識腳下的土地》為題介紹了我校的校本課程背景、目標、內容、實施及評價。
投身課改,我與我的團隊主動重塑形象并提升自我,努力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關注者、傾聽者。就個人而言,先后獲得市小學校長語文賽課一等獎、獲評大市級學科帶頭人、教科研先進個人,優先晉升中學高級教師,撰寫課改論文、隨筆100多篇,其中《鄉村課改:一路順風》《鄉村課改:給你支招》在《江蘇教育報》發表后引起了強烈的區域反響,《集體備課教學展示》《新課程背景下校本培訓模式初探》等課改實踐的經驗做法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發表,出版教育教學專集《面對生命的教育感知》。
在收獲喜悅的同時,也有一些困惑與建議:農村小學師資素質制約著課程改革的步伐;專任學科師資尚不匹配,影響新課程實施的效度;加大本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對農村小學的輻射與分享力度;教學評價的操作與課程改革的推進要與時俱進,真正使評價助推課改。新課程倡導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校方面不妨重新審視并重建有利于促進教師發展的考核機制。在考核內容和標準制定上,要體現新課程精神,關注教師的工作過程,反映教師創造性勞動的性質和角色轉換的要求以及教學改革的方向,將教師的課程探索、創造性教學、校本課程開發和師生關系引入考核內容,通過考核引導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最終通過教師發展,促進學校發展,讓農村孩子也同樣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責任編輯:朱福昌)